字词 | 手少阴心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篇》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气功锻炼中,意守这条经脉中的神门穴位(原穴),可以防治五脏六腑之疾。参见《意守十二经中的“原穴”法》条。 ☚ 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 ☛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其他部 > 經絡 > 臂少陰脈 >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 shǒushàoyīnxīnjīng 同臂少陰脈。 手少阴心经十二经脉之一。 代号HT。 《灵枢·经脉》: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 出属心系, 下膈, 络小肠; 其支者, 从心系, 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 复从心系, 却上肺, 下出腋下, 下循臑内后廉, 行太阴心主之后, 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本经自心中起始, 出来属于心系 (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 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 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 夹着食道上端两旁, 连系目系 (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 它外行的主干, 从心系上肺, 斜走出于腋下 (极泉), 沿上肢前边, 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 下行肘节(少海), 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 (神门), 进入掌中, 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 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本经发生病变, 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 口渴, 目黄, 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 疼痛, 掌中热痛等 (图31)。 图31 手少阴心经十二正经之一。循行路线是: 起于心中,出心脏所属的经脉,下横膈,络小肠。它的支脉,由心脏上挟咽喉,连系于眼球后脑的脉络。它的直行脉,从心到肺,横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沿小指内侧至尖端,与手太阳经相交。本经生病时,主要症状有咽干、口渴、目黄、胁肋疼痛,沿本经走行部位的肢体疼痛、厥冷或掌心热痛。 手少阴心经The Heart Channel of Hand-Shaoyin系十二经脉之一。此经起始于心中,向下过膈联络小肠。有一支脉挟食道上行,连系眼睛。直行的经脉,从心上行至肺,再向上出腋窝,沿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下行,进入手掌中,经4、5掌骨之间,到小手指桡侧端。掌握此径循行,对诊治本经所属器官疾病及选取本经上的针灸穴位极为重要。 手少阴心经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喉干燥,心痛,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本经所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 手少阴心经shǒushàoyīnxīnjīng十二经脉之一。原称心手少阴之脉。出《灵枢·经脉》。从心中开始, 出属于心系(联系心脏的组织), 下经横隔, 联络小肠;其支脉从心系夹食道上行, 联系目系( 眼与脑相连系的组织); 其外行的主干, 从心系上行于肺,出于腋下, 沿上肢掌面尺侧, 到掌后锐骨(豆骨) 进入掌中, 至小指末端桡侧, 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咽干, 心痛, 渴而欲饮, 目黄胁痛, 上肢掌面尺侧冷痛, 掌中热、痛等。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十二经脉之一。首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称为“臂少阴温(脉)”或“臂少阴眽(脉)”,其循行是由手至胸。在《灵枢·经脉》中的记载,更为详尽,名为“心手少阴之脉”。现通称手少阴心经。 病候 目黄,咽干,胁痛,上肢内侧疼痛并厥冷,手掌心热痛,心痛,口渴等。 本经腧穴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共九穴。 ☚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阳小肠经 ☛ 手少阴心经shǒu shào yīn xīn jīngheart meridian of hand-shaoyin; heartchannel of hand-shaoyi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