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清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清明

清明

唐诗篇名。七绝。杜牧作。其集子未载,见《千家诗》卷上。此诗写清明路途遇雨情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语言流畅,意境清新,独具凄迷绵邈的美感,为雅俗共赏之名诗。谢榛评曰:“此作宛然入画。”(《四溟诗话》卷一)“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生动传出迷濛清幽之境界,是历来传诵的佳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两句,极富情趣,且摇曳跌宕,清音有馀,亦颇受人赞赏。

☚ 山行   咸阳城西楼晚眺 ☛

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原诗今译】


 没有花也没有酒过了个清明,
 冷冷清清好像深山中的野僧。
 昨天在邻居家讨来的新火种,
 拂晓在窗前正好点那读书灯。


 【鉴赏提示】
 王禹偁出身寒微,世为农家,“其家以磨面为生”(《邵氏闻见后录》)。后来,虽然作官,但连续被贬商州、解州、滁州、命与仇谋,生活也并不是很富裕。因此,关于《清明》这首七绝,我们与其仅根据一些零星的证据说它是诗人某时期的作品,倒不如说它是作者一生中孤寂心情的生动写照。然而作者的这种“孤寂”,并不完全是对人生的冷漠与隔膜,它既包括着作者的清高与恬淡,又包括着作者的兴趣和追求,颇值得人们玩味。
 我们先来看诗的前两句。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因此,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
 然而,尽管作者满腹才华而被世人遗忘和冷落,可他毕竟不是一个自甘沉沦的厌世者。他并没有被冷寂的情绪所压倒,而是“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里的“乞新火”三字值得我们玩味和注意。何为“乞新火”?原来,寒食节这一天因为是晋文公烧死贤士介子推的纪念日,所以人们吃冷饭、喝冷水,禁止烟火;到了第二天,也就是清明节才重新举火,是为“新火”,以纪念介子推的清高和廉洁。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一方面固然更加衬托了自己的孤寂与落寞,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要发扬介子推那样清高的节操,用他那种高尚的精神之火点亮自己的“读书灯”,不为名利、富贵所倾倒,不为世人的冷寞而屈服,专心致志,走人间正道。一个“乞”字,深刻地表现了自己的崇尚先贤的心情。因此,这首诗表面上看来颇为冷清寂寞,实际上燃烧着作者愤世嫉俗、追求理想的火焰,只不过这种感情被表现得十分含蓄罢了。

杜甫《清明》(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杜甫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清明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秋兴八首·其八 下一篇:饮中八仙歌 →
诗词简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清明》
    .[唐].杜甫.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
    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
    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
     
  • 《 qīnɡ mínɡ 》 
    《 清 明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zhù chù fán huā wù shì rì , chánɡ shā qiān rén wàn rén chū 。 
    著 处 繁 花 务 是 日 , 长 沙 千 人 万 人 出 。 
    dù tóu cuì liǔ yàn mínɡ méi , zhēnɡ dào zhū tí jiāo niè xī 。 
    渡 头 翠 柳 艳 明 眉 , 争 道 朱 蹄 骄 啮 膝 。 
    cǐ dōu hǎo yóu xiānɡ xī sì , zhū jiānɡ yì zì jūn zhōnɡ zhì 。 
    此 都 好 游 湘 西 寺 , 诸 将 亦 自 军 中 至 。 
    mǎ yuán zhēnɡ xínɡ zài yǎn qián , ɡě qiánɡ qīn jìn tónɡ xīn shì 。 
    马 援 征 行 在 眼 前 , 葛 强 亲 近 同 心 事 。 
    jīn dènɡ xià shān hónɡ fěn wǎn , yá qiánɡ liè tuó qīnɡ lóu yuǎn 。 
    金 镫 下 山 红 粉 晚 , 牙 樯 捩 柁 青 楼 远 。 
    ɡǔ shí sānɡ luàn jiē kě zhī , rén shì bēi huān zàn xiānɡ qiǎn 。 
    古 时 丧 乱 皆 可 知 , 人 世 悲 欢 暂 相 遣 。 
    dì zhí suī cún bù dé shū , ɡān ɡē wèi xī kǔ lí jū 。 
    弟 侄 虽 存 不 得 书 , 干 戈 未 息 苦 离 居 。 
    fénɡ yínɡ shǎo zhuànɡ fēi wú dào , kuànɡ nǎi jīn zhāo ɡènɡ fú chú 。 
    逢 迎 少 壮 非 吾 道 , 况 乃 今 朝 更 祓 除 。 
  • 《清明》
    .[唐].杜甫.
    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
    渡頭翠柳艷明眉,爭道朱蹄驕嚙膝。
    此都好游湘西寺,諸將亦自軍中至。
    馬援征行在眼前,葛強親近同心事。
    金鐙下山紅粉晚,牙檣捩柁青樓遠。
    古時喪亂皆可知,人世悲歡暫相遣。
    弟侄雖存不得書,干戈未息苦離居。
    逢迎少壯非吾道,況乃今朝更祓除。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诗词《清明》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原诗今译】


 清明时节天不作美细雨东飘西飞,
 路上行人凄凄苦苦几欲丧魄失魂。
 请问: 什么地方有歇歇脚的酒店?
 放牛郎远远指着开满杏花的小村。


 【鉴赏提示】
 梅圣俞曾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原因就在于要平而有趣,平而有味。杜牧的《清明》就以平易自然的白描手法,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描绘出一幅真切生动的图景,具有浓郁的韵味,传达出深沉的情思。
 清明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踏青、郊游、赏春和祭扫陵墓的大节日,又是万物复苏、气候易变的时候。首二句即紧紧抓住这一气候特征,肆口而成地写出清明时节的景况。行人正兴致勃勃地游赏春光,却遇上了一场纷纷细雨。这“雨纷纷”既描绘出凄迷美丽的境界,又映衬出行人惆怅的情思。因为行人绝不会只因一点小小的春雨就“断魂”。本来,“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清明又是家人团聚、悼念先祖的时候。行路之人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细雨“纷纷”而生“断魂”之情。这里的“纷纷”明写春雨迷濛,暗指行人思绪纷乱,以情即景,借景寓情。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古人绝唱句多在景语……而情寓其中矣。”这两句看似平实,却情语景语,浑然一体,平而有趣。
 行人在“乍暖还寒时候”冒雨赶路,必然要找个地方躲躲雨、解解寒。第三、四句顺理成章,写下了行人这一常规心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酒家,即小酒店。小小酒肆,既可避雨歇脚,更可借酒消寒,驱散心头的忧闷。这两句似乎平淡,但情趣非凡。上句写问路,而未说问谁,到下句才点明对象是“牧童”,又借牧童“遥指”而引出“杏花村”。这一问一指,活灵活现出了牧童那稚气可掬的动作神情和行人闻讯后的动态——牧童横骑牛背,手指远方:“瞧,那不就是杏花村嘛! ”行人顺着牧童所指望去,果然,远处红杏梢头挑出一个酒望事。他便兴冲冲地向那里赶去。表面极平常的诗句,却为读者驰骋想象提供了广阔的余地。真可谓平淡而“用笔亦别有神味,难以言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这首诗既不用僻字,也不用典故,不见用力刻削之痕,没有着意雕琢之处。诗句清新朴实,似行云流水,却又“看似平淡最奇崛”,余韵邈然,耐人寻味,使读者体味到其中盎然浓郁的情趣和难以言传的神韵。

唐诗《清明》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1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2


 
 【释】
 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四月五日或六日,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路上行人:作者自指。
 2.杏花村:在今安徽省贵池县秀山门外。
 
 【译】
 正是清明的时节,细雨纷纷,
 路上羁旅的行人,落魄断魂。
 问一声,什么地方有酒家?
 牧童遥遥指着,那酒帘飘动的山村。
 
 【评】
 明人谢榛曾评此诗后两句云:“此作宛然入画,但气格不高。或易之曰:‘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此有盛唐调,予拟之曰:‘日斜人策马,酒肆杏花西’。不用问答,情景自见。”(《四溟诗话》卷一)此真“点金成铁”之论也。谢榛之诗固不用问答,焉知小杜之作,妙处正在问答,如同小品、小剧,一问一答,举手投足,皆成妙趣也。

诗词《清明》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田野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目蓬蒿共一丘。


 【原诗今译】


 含笑的桃李花儿,迎来了佳节清明。
 那无人祭扫的荒冢,似带淡淡忧愁。
 一声春雷,把蛰居的龙蛇纷纷惊起,
 半梨春雨,使郊原柔润,草木碧绿。
 啊,我看到人们在这天的酒肴祭祖,
 便想起齐人讨祭食诳妻的毫不知羞。
 这俗子与崇尚气节的介公比量起来,
 我真爱介公的焚死,不做晋国公侯。
 唉,千百年的贤愚之争,谁能说清,
 人死了总是满目的蓬蒿,墓草飞萤。


 【鉴赏提示】
 一年中很少有像“清明”这样体现出古代辩证法精髓的节气。一方面,乍暖还寒,风和日丽与次第风雨并存,报春花朵悄然开放与隔年秋草瑟瑟发抖共处而形成鲜明对立; 另一方面,一切又都统一于春意盎然的融和天气。大自然在这里展开它完美的法则。这首诗就是对这一法则细致观察和深刻领悟后的总结。
 诗的前三联,写了自然和社会间事物的对立。“佳节清明桃李笑,田野荒冢只生愁。”这是诗中的第一组对立。“佳节”不仅是对诗题的照应,而更重要的是表明作者对“清明”的评价,即这是个使人欣喜和焕发出勃勃生机的美妙时令。“桃李笑”,从唐人“桃李依旧笑东风”脱化,将佳节具体化。表面描写桃李之花迎着东风怒放,而实际也是作者对这自然界良辰美景的会心微笑,是他对经过漫长冬夜后复苏的生灵唱出的一曲赞歌。但自然界不但有生命的象征,而且也有死亡的迹象。作者将目光从灼灼开放的花朵转向丘垅荒原时,一座荒坟映入眼帘。清明也是祭奠亡灵的节日。看到人们上坟的景象时,他不由想到,如果有人祭奠的亡灵感到欣慰,那么荒坟下的孤魂在这“倍思亲”的时候无亲可思,必定会加倍的悲哀。同时,也为诗的尾联埋下伏笔。作者直接从清明节本身发现生命与死亡的对立,情绪顿时从大喜跌入大悲。
 颔联“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两句是因果关系,龙蛇被春雷震醒,因而开始履行职责,播云弄雨,使万物充满生气。而其中仍包孕着对立,一方面在雷鸣电闪中,蛰伏于地下的龙蛇突然腾空而起,将硕大无比的身躯展现在昏暗的辽阔天空,翻飞凌越,使人惊心动魄;另一方面,在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中,万千草木伸开柔嫩枝条,欢呼这生机盎然世界的来临,在大地上铺开无垠的绿色地毯。这是阳刚之烈与阴柔之美的对立。
 颈联用了两个与清明有关的典故。“人乞祭余骄妾妇”,《孟子·离娄下》说,齐国有一个人经常去坟地乞讨人们祭祀的酒肉,回家后向妻妾夸口说自己与富贵者同饮共食,后来被其妻察知。作者从眼前祭灵的场面中,自然联想起那位在坟场“必餍足酒肉而后返”的齐人。有这样的小人便必有相反的高士。小人与高士的区别只不过是对生活与生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小人为了实现所谓“伟大”的生存,便披上虚伪的外衣来使自己的形象光彩夺目。但是高士却恰恰相反。因此作者想起了春秋时的介子推。介子推曾从公子重耳流亡,但重耳返国登上晋文公宝座后,他却不讨封赏,与母亲一道归隐绵山。晋文公逼他出仕,放火烧山,他坚不出,竟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他的死日点火煮饭,只食生冷,以后民间相沿成习,称为寒食节(清明前一两天)。作者用这两位历史人物表示崇高与卑微的对立。中国传统哲学以人伦道德为中心,认为自然现象是为印证人伦道德而存在的。因此,诗的前两联中的对立,正是为此联而设的铺垫,从而证实了这种崇高与卑微的区别,正同自然事物之间的对立一样,是永恒而不可磨灭的。看来作者由衷地赞叹了那种不求名利,为清白而勇于献身的崇高气节。
 可是诗的尾联却笔锋一转,对以人生为中心的自然和社会中相互对立的事物进行了总括: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目蓬蒿共一丘。”“贤愚”,承上联,是对介子推与齐人所作的价值判断。而经历了上千年漫长的时光后,这高尚与卑微的区别究竟还有什么意义!“是”,即是非的是,指正确。这判断下得异常突兀,因为上联已经给读者以强烈的倾向,而这里作者却亲手粉碎了自己树立的偶像。接着,作者用渲染的手法做了回答: 因为他们在后人眼中不过同样是一冢长满荒草的孤坟而已。这句不仅在结构上照应首联“田野荒冢”之句,而且在诗义上回答了荒冢之魂为什么“生愁”的疑问,令人回味无穷。黄庭坚深受禅宗影响,从这个充满寂灭之味的结尾,也可见出几丝禅理。
 全诗从眼前的自然现象出发,而一步步深入到对于人生的思索,最后形成独特的价值判断。写作上句句不离清明,而所涉及的又绝不是清明这个节气所能包含。神游万仞,思接千载,但却显得很集中凝练,毫不散乱。

诗词《清明》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清明

 

高 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原诗今译】


 南北山头尽是葬埋死者的墓田,
 祭祖的人群忙在各家的祖坟前。
 焚化的纸钱如白蝴蝶随风飘飞,
 哭先祖痛如杜鹃哀啼口被血染。
 任伤心日暮狐狸仍然在冢上眠,
 任凄怆夜归儿女仍嬉笑于灯前。
 看来呀人生有酒就该酩酊大醉,
 死后再祭酒,一滴也难到九泉。


 【鉴赏提示】
 清明时节,上坟扫墓,是我国古代传统习俗之一。每到此日,人们携家带口,各自来到平野、山边的亲人坟头前,奉上吃食,燃送纸钱,一洒伤心之泪,寄托心中哀思。相沿既久,遂习以为常。一个清明节日,高翥也走进了祭扫的人群,但他不像是来扫墓,倒像个清明踏青的游人,路经此地,权将扫墓也作一景,细细观赏品味,竟至悟出些人生哲理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诗句一开,一幅颇为宏大的清明祭扫图呈现眼前。诗人舒目望去,从南至北的大小山头上,遍布着座座坟墓,人们你祭我扫,熙熙攘攘,一派忙乱景象。此时的高翥,似乎并无即景伤情,感同身受之状,而是以颇为冷静的眼光审视着人间这一世代沿袭的盛事。“纷然”二字,透出了诗人对此不以为然的感触,为以后的观察与思考定下了基调。
 颔联二句,由全景式的扫描转入特写式的透视。“纸灰飞作白蝴蝶”,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隐含“人生如梦”的感叹。“泪血染成红杜鹃”,用杜鹃啼血的典故。传说周末蜀王杜宇,失国死去,魂化为杜鹃,日夜悲啼,泪尽之后眼中流出的都是血。这二句,抓住坟前纸灰飘飞,扫墓人涕泪滂沱两种扫墓时最多见的景象,传神地写出了祭扫者的心内悲伤。虽然句句用典,但读来并不觉牵强。如“纸灰飞作白蝴蝶”,仅从字面看,也是很贴切的。纸灰入火焚烧,化作片片白色的纸灰,纷纷扬扬地随风飘摇上升,其情状与蝴蝶在空中飞舞何其相似。同时,纸灰飞扬,悲泣声声竟使高翥产生有如蝴蝶飞舞、杜鹃啼鸣的感受,又表明他的心绪既入乎扫墓之中,又是超然于扫墓之外的。
 因此,当夕阳西下,祭扫者各自归家,诗人的眼光并未随之收束,而是继续追踪审视:重又寂寞冷清的坟头上,狐狸依然高卧; 归家的儿女们依旧在灯前说笑嬉戏。对比之下,墓地白天的熙攘与晚上的冷清,扫墓时的泪雨与扫墓后的欢颜。差异实在太大、变化实在太快了。这一切,促使诗人陷入深深的思索,终至发出尾联深沉的感叹: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这两句诗,字面含义并不难理解。你看,白日里坟头上纸灰萦绕,祭扫者哭天恸地,好不感人。可是,热闹过去,一切如旧,坟上依然凄清,儿女依然嬉笑,祭扫不过作戏而已,对死者来说,既不可能复生,也丝毫不会领受亲人送上的酒饭,祭扫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是活着的时候好自为之吧。有人认为,这种人死万事皆空,不如及时行乐的结论格调显得不高,情绪也未免消极。其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另一方面,高翥一生隐居不仕,平生所好“采菊英,酌涧水,萧然游憩,操觚咏歌”(元姚牧庵语),因而,傲世出尘、超脱旷达是其精神、亦是其诗的主导方面。他的清明诗还有三首,如《清明日约宋正甫黄行之兄弟为东湖之集》云:“自在嬉游遍四方,不曾孤负独春光。醉眠芳草衣裳冷,笑嚼名花齿颊香。”诗中唯有嬉游豪饮的欣悦,而无伤心落泪的哀愁。对于利禄、荣辱、声名以至身后人们的毁誉等等,他也都处之淡然。《清明招社友》中,他这样坦露自己的人生态度:“生前富贵谁能必,身后声名我不知。且趁酴醾对醽醁,共来相与一伸眉。”酴醾、醽醁,均为酒名。由此可见,他的所谓“人生有酒须当醉”,主旋律不是消极低沉的厌世悲叹,而是对人生的旷达态度,对纯朴生活的挚爱之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这首诗,一别历来清明诗或写祭扫,意在悼亡; 或写优游,意在喜春的常套,于习见的扫墓落笔,又超然于伤情之外,观景用“我”之眼光,绘景着“我”之色彩,紧扣扫墓前后的不同景象展开对比,生发出对人生的独到思索,就诗法而言可谓高手。姚牧庵曾赞誉高翥诗:“气节深厚,不务险怪,艰深哀乐,皆适其中。”读过这首《清明》,信非虚言。

名诗《清明》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清明》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这首小诗,千百年来,流传极广,就连民间最流行的“小放牛”中,也有“要吃那个好酒就到杏花村”这样的句子。它和诗人描写南国风光的作品一样受到人们的喜爱。该诗意境清新,笔调秀雅,既写出了山村水乡的春光之美,又表现了它在雨中的深邃迷离;在略带朦胧的浑成之中透出俊逸,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美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前四字点出节令,后三字描写了环境和气氛,并引起下文,结构全篇。清明时的雨,既不像夏雨雷电交加,倾盆而泻;又不像秋雨淅淅沥沥,连月不断。它温柔缠绵,伴随春神悄然而至,丝缕均匀,绵绵如织,构成凄迷而又美丽的画面。“纷纷”二字,用得很妙。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意境,更在无言之中含蓄地透露出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路上行人欲断魂”,承首句而来,引出人物,显示出凄迷纷乱的心境。“行人”,就是出门在外奔波于途中的行旅之人。此处是作者自指。“断魂”,即伤神。在古代,清明是一个气氛浓郁、为人重视的大节日。而此时,作者却独自一人,行于旅途。这场濛濛细雨不仅打湿了他的衣衫,而且,勾起了他隐于内心深处的无限思绪。这思绪是什么?诗中没有说,恐怕也难以说清,只能说它是一种惆怅伤感的情绪,它很乱很浓,难以理喻,无法言传。就像“纷纷”的雨丝一样,凄清、迷离,理不出头绪,紧紧笼罩在心头。又兼之春衫尽湿,所以感到“欲断魂”。当然,“欲断魂”三字也兼含路上行人极少,像“断了魂”似的;这等于说,怎么就我这么倒霉,偏偏遇到这样的鬼天气? 因而,他急于找一个喘息之地,避雨消愁之所。

无疑,此时酒店是一个最理想的去处。那里即可歇脚避雨,又可小饮御寒,还可借酒遣愁,于是,他想法寻人问路了。

在寂静的村野,在这“欲断魂”的路上,哪里有个人影儿呢? 诗人正在发愁,抬头间遇到了一位短笛横吹的牧童。于是兴奋地呼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却全然没有诗人行于雨中的那种伤感惆怅之情,他乐观开朗,悠闲自得,口说鞭指“杏花村”。客人要吃好酒么,喏!顺鞭而瞧,前面不远,那就是出好酒的村庄啊!这一问一答,既表现了诗人要急于找到酒家的迫切心情,又表现了村童的纯朴热情,还表现出诗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境下悠然转喜的情态。不仅对比鲜明,形成盎然意趣,而且有声音、有画面、有情态,产生了立体的艺术效果。“遥指”二字,用得很精切,很有意境。若是距离很远,那么即使“指”也看不见;若是近在咫尺,那就无须“借问”,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使人既可产生艺术联想,又能体会含蓄不尽的兴味。“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是酒店名,它只是行人一望而得的印象。在那掩映于杏花深处的村庄,由杏花的芬芳联想到美酒的醇香。诗人也将在“杏花村”的香醪中得以快慰和满足。这些,尽管诗人都没说,但诗境却给人留下了这样异常广阔的想象余地。

清明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值春分谷雨之间。古人因清明,寒食相距仅一二日,故往往将其节日活动联在一起举行。唐宋时,清明节有插柳、扫墓、踏青、赐新火等习俗。还有斗鸡、镂鸡子、斗鸡子、斗草、打球、荡秋千,拖钩(拔河)等游戏。《梦梁录·清明节》:“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日‘明眼’。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改火者,即此时也。”因寒食节禁火三日,故有清明钻木取火之举,乃另起“新火”。《东京梦华录·清明节》也记载北宋汴京此日扫墓踏青盛况:“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 寒食   浴佛节 ☛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于是,称这一节气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清明扫墓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唐代。《湖广志书·福州府》条说:“墓祭,士庶不令庙祭,宜许上墓,自唐明皇始。柳宗元文:近世礼重拜扫。《五代史》曰:野祭而焚纸钱是也。”由于寒食距清明仅一日,故唐代时乃有于寒食扫墓之举。寒食、清明又统称“拜扫节”。白居易《寒食野饭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青草绿。”因扫墓上坟,一般得踏青郊野,就逐步形成踏青、戴柳等习俗。杜甫《清明》诗:“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记载了唐代长沙人民清明倾城而出,游春访胜的情景。清明时节插柳据说是唐高宗李治的杰作。李治在谓水岸边举行祓禊,把柳条枝绕成圆环分送群臣,说可以驱邪免毒。寒食清明节,唐代还流行互赠画卵、斗鸡、荡秋千、作假花等等风俗。

清明

清明

社会安定而有法度。《大雅·大明》八章:“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毛《传》:“肆,疾也。不崇朝而天下清明。”郑《笺》: “肆,故今也。会,合也。以天期已至,兵甲之强,师率之武,故今伐殷,合兵以清明。”孔《疏》:“不经此一朝,而杀伐虐纣,天下乃大清明,无复浊乱之政。”

☚ 清扬   清庙 ☛
清明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按阴历推算在三月上半月(阳历则为四月五、六日),此时天气渐暖,野外放青,人们在这天扫墓、踏青、打秋千、插柳戴花、蹴踘、放风筝、吃青等,形成风俗。书中第二十五回: “话说烧灯已过,又早清明将至。“其日吴月娘等在花园中打秋千。第八十九回,“清明节寡妇上新坟”,吴月娘祭罢西门庆,还率众踏青游玩。

☚ 挝子儿   秋千 ☛
清明5747寒食。冀鲁官话。河北昌黎〖 〗。

清明qīngmíng

❶(政治上)法度严明,秩序井然
 △ 社会~。
【反】腐化 腐败
❷清澈明亮
 △ 潭水~。
❸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按照习俗在这天要扫墓。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作。全图以传统的长卷形式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三月节,在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旧有在此日踏青扫墓之俗,并延至今。清明与寒食相连,寒食禁火三天,清明另起“新火”。古时帝王往往在清明日赐火给近臣,以示宠爱。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中:“《周礼》,四时变国火……至唐时,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

清明qīng míng

清洁明净。《九思·伤时》:“阳气发兮清明。”

清明1;清明2

◉ 清明1 qīnɡmínɡ 
❶(政治)有法度,有条不紊。〈例〉~之治/ 天下有道,政治~。
❷清澈而明朗。〈例〉月色~/ 是日看看近夜,天气~,微风不动。〈近〉明朗/ 清澈。〈反〉混浊/ 晦暗。
❸(头脑)清楚;清醒。〈例〉神志~/ 我们的理智是~的,不会跟着狂人一道发狂。〈近〉清楚/ 清醒。
◉ 清明2 qīnɡmínɡ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在清明节扫墓。〈例〉~时节雨纷纷/ ~扫墓,向烈士墓敬献花圈。

清明

(同)清朗 晴朗 明亮 明朗
(反)腐败 昏暗

清明qīng míng

❶清秀: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坐得仪容不俗,眉目~,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一·15)
❷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的四月四、五或六日: 可巧这日乃是~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五八·1370)

清明qīnɡmínɡ

有法度、有条理;清楚,清理;清澈、明朗。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神志清明,一点儿也不糊涂。/天气晴和、清明。
注意 ☞ “清明”在指“二十四节气之一”时,是中性词。

清明

謂人聲也。《禮記·樂記》: “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 鄭玄注: “清明,謂人聲也。”

清明【同义】总目录


清明秋千节

安定、安堵、安靖、安静、安澜、安乐、安谧、安宁、安生、安泰、承平、宁靖、平靖、平静、平治、清和、清明、清穆、清平、升平、时和、太平、稳定;板荡、变乱、波动、不安、不定、动荡、动乱、纷纷、纷乱、纷扰、混乱、惑乱、麻沸、抢攘、攘攘[壤壤]、扰攘、骚动、骚乱、淆乱

○安定ān dìng

(形)(生活、形势等)平静,正常:~时期|~团结|生活~|社会秩序~。
*(动)使安定:~人心|~他的情绪。

○安堵ān dǔ

(形)〈书〉安定:~如常|百姓~|今幸奸邪屏息,弟与先生俱~如故|处处~,人人乐业|大江以东,民皆~。

○安靖ān jìng

(形)安定平静:边疆逐渐~|州邑失~|乾坤~,海宇清宁|今日大兵进城,反~如此。

○安静ān jìng

(形)安稳;平静:渐渐~下来|家中~|我们的~日子结束了。

○安澜ān lán

(形)〈书〉比喻太平:天下~|扶弱鼎于~|渔乡繁盛,海国~|年年岁岁贺~。

○安乐ān lè

(形)安宁和快乐:~生活|~窝 | 百姓~| 生于忧患,死于~|寻求~|人生,谁不渴求~|~的落脚处。

○安谧ān mì

(形)安宁;安静:~的环境|~的乡村| 四境~|~的氛围|在相聚中有着~的幸福。

○安宁ān níng

(形)秩序正常,没有骚扰:~的生活|边境~|社会~|那地方一直很~,没有受到骚扰。
*(形)(心情)安定;宁静:这些天心情一直不~。

○安生ān shēng

(形)生活安定:民不~|过~日子|~乐业|百姓怎能~|难以~|找一个~过日子的主。

○安泰ān tài

(形)平安;安宁:保护边疆~| 国家~|企盼~|训练士卒,夜缉盗贼,一境~|守军尽责,京都~。

○承平chéng píng

(形)〈书〉太平:~盛世|海内~|在~时候|累世~|康熙四十年,海宇~,经济繁荣|~之世|天下未忘威武之防,百岁~。

○宁靖níng jìng

(形)〈书〉(地方秩序)安定:边境方得~|战乱暂时~下来| 内有奸臣,实难~| 四境~,鸡犬不惊|国家有幸,~可期|四方~,海不扬波。

○平靖píng jìng

(形)(社会秩序)稳定安静:地方~| 时局~|又归于~|官军各处剿抚,寇盗渐渐~|路上并不~,盗贼土匪很多。

○平静píng jìng

(形)(环境等)不动荡:~的生活|局势已经~|干戈~下来|~无事。

○平治píng zhì

(形)〈书〉太平:海内~|天下未~|辖境~。

○清和qīng hé

(形)形容升平气象:海内之气~|大地~|郡内~。

○清明qīng míng

(形)(政治)有法度,有条理:天下~|政教~|四方皆~|政治~。

○清穆qīng mù

(形)清静;清和:生于~之世|宫府~|方隅~|春候~。

○清平qīng píng

(形)太平:~世界|海内~|世事~|今日乾坤朗,下界~| 四海~。

○升平shēng píng

(形)太平:~气象|歌舞~|一派~景象|~可致|四海~民康乐|人民安居乐业,朝野一片~|天下~|~盛世。

○时和shí hé

(形)四时和顺,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年丰|百姓~,事业得叙|幸逢~。

○太平tài píng

(形)社会平安;安宁:天下~|~景象|~盛世|国泰民安享~|~年|~日子|~无事。

○稳定wěn dìng

(形)稳固安定,没有变动:~的物价有利于人民生活|水位~|质量~|局势可能~|相对~|暂时~在这个水平上| 国际形势~下来。
*(动)使稳定:~物价|~情绪|~战局。

●板荡bǎn dàng

(形)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中原~|生于~之中|~识诚臣|时穷才显气节,~才识纯臣|疾风知劲草,~识忠臣。

●变乱biàn luàn

(名)战争或暴力行动所造成的混乱:发生~|引起~|季世生~|~之患|一场意外的~|突逢~|防止日后~。

●波动bō dòng

(动)起伏不定;不稳定:情绪~|物价上下~|人心时常~|思想不该~|世界经济有较大的~|政局也会随之~。

●不安bù ān

(形)不安定;不安宁:动荡~| 四境~| 日夜~|烦恼~的生活|这种整天惴惴~的日子怎么过。

●不定bù dìng

(形)不安定;不稳定:飘忽~|生活~|居处~。

●动荡dòng dàng

(形)(局势、情况)不稳定;不平静:国际局势~不安|把人们带进了~的年代|空虚之感在他心里~着。

●动乱dòng luàn

(动)(社会)很不安宁;很混乱:~的年代|~时期|~的社会| 当时,欧洲正处在~之中|天下~|政治~|世界在~中发展。

●纷纷fēn fēn

(形)纷乱的样子:天下~|~攘攘|乱~|神兵~自乱。

●纷乱fēn luàn

(形)杂乱;混乱:在~中失散|排解~局面|天下~|政事~。

●纷扰fēn rǎo

(形)混乱:世事~|关东~,民不聊生|匈奴俯首称臣,常年~不断的局面总算结束了。

●混乱hùn luàn

(形)没条理;没秩序:秩序~| 国家~的局面| 陷入举国无主的~之中 |全城上下一片~。

●惑乱huò luàn

(动)迷乱;混乱;使混乱:天下~|心境~| 国人~|~军心|~黔首|~视听|~朝纲。

●麻沸má fèi

(形)混乱;扰攘:四海~|~之世。

●抢攘qiǎng rǎng

(形)纷乱貌:国制~|兵戈~| 国家~|世事支离~。

●攘攘rǎng rǎng

(形)〈书〉形容纷乱:天下~,皆为利往|各路妖王,进金鼓、进盔甲,纷纷~|整个将军府扰扰~。也作【壤壤】。

●扰攘rǎo rǎng

(形)骚乱;纷乱:干戈~|诸国~|处~之世。

●骚动sāo dòng

(动)秩序紊乱;动乱:内外~|天下~。

●骚乱sāo luàn

(动)混乱不安:严重的~|边疆~|引起~|制造~。

●淆乱xiáo luàn

(形)混乱:天下~|世方~|政事~。
*(动)使混乱:~敌方|~视听,危害社会治安|~乾坤。


沉阴、轻阴、阴暗、阴沉、阴晦、阴霾、阴雨、阴郁;放晴、开霁、开晴、明朗、清朗、清明、晴和、晴朗、响晴、新晴

○沉阴chén yīn

(形)积云久阴:当此~无白日,岂知炎旱有彤云?

○轻阴qīng yīn

(形)微阴的天色: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便拟归|细风吹雨弄~。

○阴暗yīn àn

(形)阴沉:~的天空|天色~。

○阴沉yīn chén

(形)天色阴暗的样子:~的天|~的上午|天空~,云层漠漠。

○阴晦yīn huì

(形)阴暗:那是一个令人烦躁的~暧昧的早晨。

○阴霾yīn mái

(形)天空阴沉混浊:~的天空|~着的天。

○阴雨yīn yǔ

(形)天阴又下雨:~连绵|连日来尽是~天|恰值~。

○阴郁yīn yù

(形)(天气)阴得低沉郁闷:那里的冬天寒冷而~|天气~,寒雨淅沥。

●放晴fàng qíng

(动)阴雨后转晴:等天放晴后再走|天已~,人们忙着晒粮食|一连下了几天雨,今天开始~|今夜可能会~|这种天看来很难~。

●开霁kāi jì

(动)〈书〉天气放晴:雪后~|雨后~|重阴之时,忽然~,云收雾敛,见得青天。

●开晴kāi qíng

(动)放晴:一连三天阴雨连绵,今天总算~了 |刚~的天空异常清爽,使人感到身心舒畅。

●明朗míng lǎng

(形)日光充足,天空明亮:月色~|天色~。

●清朗qīng lǎng

(形)凉爽晴朗:~的月夜|天气~|微雨新晴,六合~|月光~|天空一片~。

●清明qīng míng

(形)清澈而明朗:月色~|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天高日晶。

●晴和qíng hé

(形)晴朗暖和:天那么~,没有一丝云彩|若遇天气~,就到西湖泛舟。

●晴朗qíng lǎng

(形)没有云雾,日光充足:~的日子|~的天|~的月夜|天气~。

●响晴xiǎng qíng

(形)晴朗无云:大雁在~的天空中飞翔|第二天仍是个~天。

●新晴xīn qíng

(形)天刚放晴:~的天气,真畅爽|~的天,西边红得出奇|雨后~的原野,潮湿而滋润。

清明←→昏暗qīng míng ← → hūn'àn

清明:清澈而明朗。
昏暗:暗;光线不足。
【例】 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 我推开屋门,家里人都睡了,母亲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补衣服。(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清明←→腐败qīng míng ← → fǔ bài

清明:(政治)有法度,有条理。
腐败:(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黑暗、混乱。
【例】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礼记·孔子闲居》) 洪秀全,看到当时清室的腐败,……就聚集群众,要把清室推翻,为中国找出一条出路。(陶铸:《崇高的理想》)

清明qīng míng

一、指神志清静明朗(1)。《秋声赋》:其容清明。——它的容貌清澈明朗。
二、治平,政治清明(1)。《三槐堂铭》: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在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时候,享受他的福禄荣誉达十八年。

清明

❶ 清澈明朗。《礼记·乐记》:“是故~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
❷ 指政治有法度。《诗经·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
❸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天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心地光明

心地光明

熙缉
心地光明、胸怀坦白:明朗 皎洁 皦皦
心地清净光明:彻朗 清明
心地与太阳一样光明:心贯白日

☚ 心地纯洁   心肠 ☛

神志

神志

精神 神识 心识
脑力,神志:心智
病酒的人的神志:酲魂
神志正常:惺 清醒
时而痴迷,时而清醒:一痴一醒
众人都十分清醒:众人察察
神志清醒:醒心
清醒的样子:惺惺 慧然
明白清醒的样子:洞洞惺惺
神志清楚:清醒白醒 清醉白净
神志清晰:清明
神志安定平静的样子:宴如
(知觉,意识:神志)

另见:意识 感觉 精神3 酒醉 糊涂睡醒

☚ 神志   头脑发昏 ☛

清亮

清亮

清澈明亮:洞朗 清耿(银河~) 清炤 湛澈 澈亮
清澈,明亮:透彻
清澈而明朗:清明
清澈,清明:朗清
美好清明:休明
清滢明亮:湛明
清净明亮:清丽 清亮 清朗 澄朗
淡雅清朗:疏朗
秀美清朗:秀朗
秀拔清朗:骏爽
温润清朗:润朗
(清净明亮:清亮)

☚ 明亮的样子   昏暗 ☛

清明

清明

昭清 辑熙 静洁 静絜 精沐 有道 道明
时世清明:引镜
良吏治政清明:遣狱之化
廉洁清明:廉明
宽大清明:宽明
纯洁清明:粹清
兴盛清明:熙明
昌盛清明:鸿明
谨饬而清明:修明
(政治有法度,有条理:清明)

另见:政治 腐败

☚ 光明2   黑暗2 ☛

清明qīng míng

❶清静,明朗。《荀子·解蔽》:“虚壹而静,谓之大~~。”
❷治平,安定。《后汉书·班固传》:“固幸得生于~~之世。”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孝经纬》:“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到了清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已完全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

清明Pure Brightness

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时的节气名。从黄经15°至30°的一段时间,约15.3日。太阳直射点由5°57′N移至11°32′N。此时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3~14℃以上,气候宜人,草木萌茂。积雪终日最晚在清明时段,平均终霜期在清明前后,农谚有“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江南稻区正是浸种催芽、精做秧田时节,玉米、棉花等喜温作物也将陆续播种。

清明

清明

宋王禹偁的七言绝句。原诗是:“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诗人完全不计较无花无酒的清贫生活,清明那天从邻家乞得新火,秉烛夜读,这种发奋精神,读后令人感到振奋。

☚ 寒食   竹䶉 ☛
清明

清明

宋王禹偁的七言绝句。原诗是:“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诗人完全不计较无花无酒的清贫生活,清明那天从邻家乞得新火,秉烛夜读,这种发奋精神,读后令人感到振奋。

☚ 寒食   竹䶉 ☛
清明

清明

中国传统节名。原本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据《淮南子·天文》 中记载: “春历加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清明是清新明洁的意思。清明与寒食仅相隔一两天,人们习惯于清明时节扫墓,祭祀已经逝去的先祖和亲人。插柳的习俗也行于清明。宫廷清明节亦有相关活动,如明、清两朝宫廷,清明被定为 “秋千节”。每逢清明,翊宁宫和东西十二宫院都要设置秋千,内眷宫妃相邀嬉戏,直到立夏的前一天才将秋千撤除。

☚ 寒食节   上巳 ☛
清明

《清明》

双月刊,安徽省文联主办的大型文学刊物。风格清新明快,真切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现实。提倡作品的现实性、时代感,注重社会效果,不拘一格推出新人新作。发表的《张玉良传》、《天云山传奇》、《党小组长》等佳作,蜚声海内外,并被改编成电影、电视、戏剧作品,多次获文学界、艺术界大奖。主要栏目:“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职工总数12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初级职称6人。

☚ 爱我中华   黄山 ☛
清明

清明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这一天,民间有扫墓、踏青效游的习俗。坟茔要在这一天拜扫和植土,剪除杂草,献上礼品,并需焚化纸钱。市镇的人到效外踩青,或树下,或于田垄间,或在小溪边,杯盘列陈,互相劝酬,至暮方归。杜牧有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除此之外,清明节的活动还有荡秋千、放风筝等。

☚ 惊蛰   立夏 ☛
清明

清明

清明节由来已久,《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湖南境内,尤其是衡阳、郴州、永州、邵阳人扫墓、祭祖始于节前十日,止于节后数日,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到郊外祭祀祖坟,为墓地除草,替坟地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清末、民国时期,农村以宗族、房头为单位,以祭田祖银购置牲醴,集于“宗祠”“家庙”,祭奠列祖列宗,然后,吹吹打打前往挂坟(扫墓),祭奠隆重,有礼生施礼,族中长辈依次在坟前行三跪九叩首之大礼。祭奠结束,将猪肉切块,和糯米糍粑一起,按各户人口多少分,谓之“分清明肉”、“分清明糍粑”,一般只有男丁有分,有的地方女的也有分,但不分给已嫁女子。为奖励勤奋进学,为祖宗争光,大部分地方还规定,高小毕业的男丁一人分双份,初中毕业生分三份,高中分四份,大学分五份。这一天喜晴,谚云:“清明要晴,谷雨要淋”。1949年后,清明节隆重祭典和分清明肉、清明糍粑等习俗已废除,但扫墓仍十分盛行。在县城则组织干部、职工、学生为革命烈士扫墓,在坟前献上几束花或花圈、花篮以示纪念,并以先烈事迹教育人。80年代后,又盛行合族祭祖之风。

☚ 元宵   立夏 ☛
清明

清明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这一天,民间有扫墓、踏青、郊游的习俗。坟茔要在这一天拜扫和植土,剪除杂草,献上礼品,并需焚化纸钱。市镇的人到郊外踩青,或树下,或于田垄间,或在小溪边,杯盘列陈,互相劝酬,至暮方归。杜牧有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除此之外,清明节的活动还有荡秋千、放风筝等。

☚ 惊蛰   立夏 ☛

清明qīng míng

❶犹“治平”。施政清正,有法度,有条理。《士谔医话》:“当政治清明时,此一二莠民,自不敢为非作歹。一至外寇逼境,则骚然起矣。”
❷神志清醒明朗。《读医随笔》:“时时眩冒,及神识清明而静者,凶也。”
❸神志清朗谓之清明,故借以代称心神。《推求师意》:“所以老人多忘,盖由役役扰扰,纷纭交错,气血之阴于斯将竭,求其清明有所守,而不为事物所乱者,百无一人焉。”
❹天气清净凉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
❺神志清朗。引申指言语清楚而有条理。《侣山堂类辨》:“肝心气和,而后言语清明也。”
❻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农历三月五日前后。《慎柔五书·医劳后例》:“虽原无死道,而业已医坏,至季春不能挨矣。清明前后二三日,尤为不爽。”

清明

清明

节气和节日名。时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作为节气,它处于春分和谷雨之间。作为节日,它在秦以前就存在。古时,寒食禁烟3日,清明另起新火。宫廷往往在这天赐给近臣新火,以示荣宠。今人把寒食与清明混同,亦禁烟。而祭扫坟墓,踏青游玩则从古延续至今。古齐国就有上坟哭墓之俗。清明之日早起,家长便携带子孙扛锨来到祖先坟地。将坟的四周添新土,还要加上个圆形的坟头顶子。这意味着给祖先修房子。如果至此日还没添坟,说明此人无后。至午后,家中男子再至坟前,供上祭品,焚化纸钱,低头叩拜,为祖先上坟,女人则不能参加。出嫁的姑娘不能在娘家过清明。俗语言:不忌清明,死老公公。迁葬、结阴亲的也要在此日进行。解放后,各个单位也都组织群众到公墓祭奠先烈。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家家门框,屋檐都插好了用以辟邪的柳枝。人人争相出来游玩,就是妇女也走出家门去踏青、放风筝、荡秋千。小孩子玩得更起劲。他们有的用柳条扭鼻,有的用母亲分给的鸡蛋作杠蛋游戏。俗语有言:“打千骂万,清明一饭。”清明用饭喂耕牛也是一年中的第一次。清明节之俗一直沿袭至今。

☚ 望门妨   添箱 ☛

清明qing ming

Pure Brightness—the 5th of the 24 solar terms

清明

Pure Brightness;the 5th solar term

清明

旧称“三月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此俗源于先秦,定型于汉,《淮南子·天文》:“春分后15日,斗指乙为清明。”清明之际,上层贵族有踏青、游春、扫墓等俗,民间则多祭奠先祖、焚烧冥币等,此俗在唐宋以后大盛,以其渐次成为吊祭死者的节日,民间也谓之“鬼节”。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