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戴思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戴思恭约1324~1405明代医家。字原礼。浦江(今浙江浦江)人。年轻时随朱震亨学医,医术颇精,治疗每有良效。洪武年间(1368~1398)被朝廷征为御医,曾任太医院使。永乐初年(1403)以老辞归。撰有《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推求师意》等书,并将朱震亨的著述进行整理和释义,对朱氏学说有所阐发。 戴思恭(约1324~1405)明代医学家,字原礼、复庵,浙江浦江(今义乌、兰溪一带)人。年轻时向朱震亨学医。朱见其虚心好学而尽心教之,进步迅速。后被聘为太医院御医,晚年为院使。学术思想遵从朱震亨。著有《论治要诀》、《订正丹溪先生金匮钩元》、《证治类方》、《推求师意》等。对朱氏的学术思想有所阐发。但都流传不广。他从阳有余、阴不足的观点出发,强调火的危害性。认为“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猛,其死甚暴。”在临床上,他发挥了朱丹溪“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的主张,进一步指出了气郁、湿郁、痰郁、血郁、热郁、食郁,所谓“六郁之病” 的证候和治疗方法。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戴思恭 戴思恭1324—1405明初医家。字原礼,号复庵。婺州浦江 (今浙江浦江) 人。幼年习儒旁涉墨家,堪舆,风鉴之术,尤好医书。年轻时随父亲 (戴垚) 至浙江义乌,拜名医朱震亨为师,又学医于罗知悌。学成,治病有奇效,名振于浙东西洪武十九年 (1368) 三月,明太祖患瘕聚,遣使召诊视,立效。授太医院御医。后治效卓著,颇受太祖重视 三十一年 (1398) 二月,晋王病卒。太祖欲诛王府诸医,思恭从容进曰: “臣奉命视王疾,启王曰: 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今果然矣。诸医由是免死。” 五月,太祖病亡,御医被杀者甚多,独擢思恭为太医院使。永乐元年(1403) 以老请归。次年十月,复命使者召之,因卧病未赴。永乐三年 (1405) 复被征召,十月辞归。是年冬,疾作,嘱子侄 “积善守法”,言讫而逝,终年八十二岁。其学术思想宗丹溪,对阳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和 “六郁” 之病 (气郁、湿郁、疾郁、血郁、热郁、食郁) 的辨证论治,尤多阐述和体会,是与其在宫廷所视患者对象有密切关系,撰有医著《证治要诀》 十一卷 (1443年刊)、《证治要诀类方》四卷。由明·汪机编撰的遗稿,名 《推求师意》,二卷,为戴氏推求朱丹溪未尽之意。皆狙述丹溪之说,间有发挥。另 《类证用药》 一卷,已佚。 ☚ 王履 盛寅 ☛ 戴思恭(约1324—1405)dàisīɡōnɡ明代名医。字原礼, 浙江浦江人。年轻时学医于朱震亨, 医术大进。晚年任太医院使等职。撰有《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推求师意》等书。对朱震亨学说有所阐发。 戴思恭 戴思恭戴思恭(1324~1405年),明初医家。字原礼,一字复庵,婺州浦江(今浙江浦江)人。年轻时和父亲戴垚同随名医朱震亨学医,又学医于罗知悌,治病有良效。洪武年间(1368~1398年) 因医名被朝廷征为御医。治病疗效卓著,颇受朱元璋重视,任太医院使。永乐初年(1403年)以老请归,永乐三年复被征召,卒于是年冬。医学著作较多,主要着力于阐发和订正朱丹溪医论,对阳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尤强调“火”的危害,认为“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暴”,且人身之火,除君相之外,各脏皆有。对朱丹溪主张的郁证加以发挥,对气郁、湿郁、痪郁、血郁、热郁、食郁等“六郁”之病的辨证治疗,阐述和体会较多。所撰《证治要诀》12卷(1443年刊),以丹溪之说为本,论治各科杂证证治,简明实用,对后世影响较大。《证治要诀类方》4卷,所论多持之有据,时出新意。另有《类证用药》1卷,已佚,戴氏曾将丹溪的《金匮钩玄》予以校补刊行。戴氏尚遗有手稿,推求朱丹溪未尽之意,此稿为明·汪机所见,由汪氏门人陈桷校刊,名书为《推求师意》(2卷)。 ☚ 王履 楼英 ☛ 戴思恭明初医学家。字原礼。浦江(今属浙江)人。受学于名医义乌朱震亨,震亨爱其聪敏,尽以医术传之。洪武时征为御医。永乐初以老辞归。著有《校补金匮钩元》、《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