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握手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握手》握手之事,古已有之,后汉书“马援与公孙述少同里闾相善,以为既至常握手,如平生欢。”但是现下通行的握手,并非古礼,既无明文规定,亦无此种习俗。大概还是剃了小辫以后的事,我们不能说马援和公孙述握过手便认为是过去有此礼节的明证。 西装革履我们都可以忍受,简便易行而且惠而不费的握手我们当然无需反对。不过有几种人,若和他握手,会感觉痛苦。 第一是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那只手不好握。他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等你趁上去握的时候,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你事前不知道他是如此爱惜气力,所以不免要热心的迎上去握,结果是孤掌难鸣,冷涔涔的讨一场没趣。而且你还要及早罢手,赶快撒手,因为这时候他的身体已转向另一个人去,他预备把那巨灵之掌给另一个人去握——不是握,是摸。对付这样的人只有一个办法,便是,他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你也别握,和他作“打花巴掌”状,看谁先握谁! 另一种人过犹不及。他握着你的四根手指,恶狠狠的一挤,使你痛彻肺腑,如果没有寒暄笑语偕以俱来,你会误以为他是要和你角力。此种人通常有耐久力,你入了他的掌握,休想逃脱出来。如果你和他很有交情,久别重逢,情不自禁,你的关节虽然痛些,我相信你会原谅他的。不过通常握手用力最大者,往往交情最浅。他是要在向你使压力的时候使你发生一种错觉,以为此人待我特善。其实他是握了谁的手都是一样卖力的。如果此人曾在某机关做过干事之类,必能一面握手,一面在你的肩头重重地拍一下子,“哈喽,哈喽,怎样好”? 单就握手时的触觉而论,大概愉快时也就不多。春笋般的纤纤玉指,世上本来少有,更难得一握,我们常握的倒是些冬笋或笋干之类,虽然上面更常有蔻丹的点缀,但干到还不如熊掌。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里的乌利亚,他的手也是令人不能忘的,永远是湿津津的冷冰冰的,握上去像是五条鳝鱼。手脏一点无妨。因为握前无暇检验,唯独带液体的手不好握,因为事后不便即揩,事前更不便先给他揩。 “有一桩事,男人站着做,女人坐着做,狗翘起一条腿儿做。”这桩事是——握手。和狗行握手礼,我尚无经验,不知狗爪是肥是瘦,亦不知狗爪是松是紧,姑置不论。男女握手之法不同。女人握手无需起身,亦无需脱手套,殊失平等之旨,尚未闻妇女运动者倡议纠正。在外国,女人伸出手来,男人照例只握手尖,约一英寸至二英寸,稍握即罢,这一点在我们中国好像禁忌少些,时间空间的限制都不甚严。 朋友相见,握手言欢,本是很自然的事,有甚于握手者,亦未曾不可,只要双方同意,与人无涉。唯独大庭广众之下,宾客环坐,握手势必普遍举行,面目可憎者,语言无味者,想饱以老拳尚不足以泄忿者,都要一一亲炙,皮肉相接,在这种情形之下握手,我觉得是一种刑罚。 《哈姆雷特》中波娄尼阿斯诫其子曰:“不要为了应酬每一个新交而磨粗了你的手掌。”我们是要爱惜我们的手掌。 (1949年上海中国书店《雅舍小品》) 赏析这是一篇解剖生活细节、毛毛小事而烛照人情世相的健康闲适小品。梁实秋写小品追求简单。他曾说:“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论散文》)这就要求作者力求单纯,而不可“太多枝节”,“太繁冗”,“太生硬”,“太粗陋”。因为“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本文仅写握手这一寻常礼节,绝不任意跑马,却分外细腻传神,撩人兴致。试想,握手,作为礼节,既难说它好,也难说它不好。在一般印象中,张三的握手与李四的握手并无根本不同。梁实秋先生主张:“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即表现“生老病死的无常”,“爱的要求”,“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伦常的观念”,“身心的愉快”等。(《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这样的话曾受到鲁迅批评。鲁迅认为,即使是出汗这样的小事,在作家笔下也有“香汗”、“臭汗”之分。鲁迅的批评,梁实秋未必乐于接受。十几年后,梁写《雅舍小品》倒不见对普遍人性的描写。“握手”一事大约类于“出汗”,资产者的握手与无产者的握手,男人的握手与女人的握手也许大略相同。但事实却不一样。这是谈起来颇有趣味的话题。《握手》中说,作者有几种不愉快的握手:一是同达官贵人握手,他傲然挺胸,两眼望天,手掌僵直,他绝不“赐握”与你,你只好孤掌难鸣。二是同本来没有交情的人握手。他虽大手如钳,犹如同你角力,却没有感情的交流。以上是从情感交流上说。三是从肉体触觉说,如果彼此无感情,握手也没有愉快感,或干如笋干,湿如鳝鱼,让人难得愉快。第四,握手亦有讲究,尤其男女间的握手。讲究过多,失却了握手的本意。 然而,作者也不是一般地反对握手,他实际上是强调礼节的形式要同感情的交流谐调一致起来。真有感情,“朋友相见,握手言欢,本是很自然的事,有甚于握手者,亦未曾不可,只要双方同意,与人无涉。” 握手一事虽小,确实也表现出了人情人性的差异。看来,梁实秋中年以后思想渐趋成熟,思考问题顾及到矛盾各方面,因而一篇简单、平淡的小品,让人读来余味无穷。这正是梁实秋小品的艺术魅力。 握手wòshǒu两人伸手相握,表示亲热。 握手古代葬具名。《仪礼·士丧礼》:“握手,用玄,纁里,长尺二寸,广五寸,牢中旁寸,著组系。” 握手wòshǒu〈动〉 和别人握手,原为不及物动词,现可用为及物动词,引申为“建立某种联系”。 握手wo∥shou彼此伸手互相握住,是见面或分别时的礼节,也用来表示祝贺或慰问:~言欢|~告别|在合同书上签字以后,双方代表相互~祝贺|比赛结束后,两名运动员一起握了握手。 握手wòshǒu〈动〉比喻建立某种联系。 握手wò shǒu 双方伸出右手相握的一种礼节,表示见面、分别或祝贺等(handclasp; handshake; shake hands):他很没礼貌,从来不跟人~。
握手wò shǒu动词性,动宾结构。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喪服 > 握手 握手 wòshǒu 纏在死者左手上的布帶。古代喪禮有此物。用玄、纁兩塊布縫合成長條囊形,中間充填少許絲綿;長一尺二寸,兩端寬五寸,中央四寸處寬四寸;兩端均有帶,結於手腕處。《儀禮·士喪禮》:“握手用玄,纁裏,長尺二寸,廣五寸,牢中旁寸,著組繫。”鄭玄注:“牢讀爲樓。樓,謂削約握之中央以安手也。”又《既夕禮·記》:“設握,裏親膚,繫鈎中指,結于掔。”鄭玄注:“掔,掌後節中也。手無決者,以握繫一端,繞掔,還從上自貫,反與其一端結之。”掔,即手腕。死者用握手,猶生時射箭有“拾”護手。《新唐書·禮樂志十》:“乃襲,……握手,玄纁裏,長尺二寸,廣五寸,削約於内旁寸,著以綿,組繫。” 握手wò shǒu拉手,执手(2)。《滑稽列传》:握手无罚,目眙不禁。——拉手也不受责罚,注目看看也不加禁止。《柳子厚墓志铭》:握手出肺肝相示。——握手言欢时像要掏出心肝给对方看。 握手执手,拉手。在离别、会晤或有所嘱托时,以握手表示亲近或信任。《三国志·魏书·曹爽传》:“亲受先帝~遗诏,托以天下。” 握手 握手《东观汉记·马援传》:“援素与述同乡里,相善,以为至当~迎如平生。”今用以表示见面或分别的礼节。杨沫《与秦瘦鸥》:“以后付你钱。谢谢!~!”胡风《与陈垅》:“匆匆,~。” ☚ 同志的敬礼 二、 用于教育界 ☛ 各种礼节 各种礼节关于饮酒的礼节:酒礼 ☚ 礼节 风俗 ☛ 握着 握着握(握持;持握) 攥 ☚ 拿着武器 端着 ☛ 握手 握手以掌心相握,目光和煦,是友善、友好,最为常用的表示。多用于见面时问候,告辞时道别,社交场合与熟人相遇,对他人的感谢或祝贺,人际关系消除误会或隔阂,慰问他人等。 ☚ 侧展臂 微笑 ☛ 握手 握手据说来源于中世纪,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已成为一种传统的、国际通行的相互见面和离别的礼节。交际场合中,握手是相互致意最常见的方式。无论谁伸出手,都是友好、问候的表示,拒绝握手是很不礼貌的。握手须用右手,伸出左手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握手时要热情,双目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微笑致意。握手用力要适度,时间要适宜。一般情况下,不可太用力,不可长时间握住对方的手不放,也不可抓住对方的手使劲摇动。但也不可握得太轻、太短,如仅仅几个指头与对方的手接触一下,淡淡一握了之,是一种失礼行为。对于老朋友、敬慕已久的客人、长辈,因为对方特别亲切,握手时间长些,用力大些也无妨。还可以用左手握住对方的右手背,这样两手握紧对方的右手,以示更加热情友好。握手的先后顺序,是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男子,应先问候,待对方伸出手再握。男子握女子的手,以轻一点,时间短一点为宜。多人同时握手时,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如果与人见面时,戴着手套,应把手套脱下来。军人戴军帽与人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 称呼 名片 ☛ 握手 握手古代会面、离别或有所嘱托时表示亲切的一种习俗。汉苏武诗: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后汉书·李通传》: “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 《颜氏家训·名实》: “凡遣兵役,握手送别”。又作“执手”,柳永《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叉手 烧尾 ☛ 握手 握手古代殓具。为死者握于手中之物。《释名·释丧制》: “握,以物著尸手中,使握之也。”《仪礼·士丧礼》:“握手用玄,纁里,长尺二寸,广五寸,牢中旁寸,著组系。”考古发现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墓主手中有握手。用双层绢缝合而成,里层为黄色,表层为褐色,中间裹有丝绵,卷成筒状,两端用一根纽带系住,纽带中间不断开。死者手握绢团,手外绢团各露寸余,中指套入两端相连的纽带中。与《仪礼·既夕礼》中“没握……系钩中指”的记载相一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女尸手中握香囊,大体上仍遵循古制。河北满城一、二号汉墓中的中山靖王刘胜、其妻窦绾手中各握璜形玉器,其作法与前不同。东汉时则多握玉豚。 ☚ 属纩 决 ☛ 握手现代通行的表示亲近、礼貌、友爱的一种行礼方式。双方相见时,伸右手,互相握住。 握手 握手一种常见的相见和离别时的礼节。两人伸手相握表示亲热。此外,它还含有感谢、慰问、祝贺或相互鼓励的表示。握手礼起源很古,几千年前即已存在。据说埃及金字塔时代即已流行。在荷马史诗中,特洛亚人也懂此礼节。相传古人以石块、棍棒等为武器,若遇陌生人,彼此无恶意,即放下手中的东西,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武器,这种摸手习惯沿袭下来,成为今天表示友好的礼节。握手方式因民族不同而各异。中国旧时一般以“拱手”为礼,现行握手礼。通常是双方伸出右手相握。正确的握手方法是,时间要短,但要表示出坚定有力和充满热情。同时两眼要平视对方。戴手套时需先取下手套再握手。男人与女人握手时,一般由女方先伸手,轻握片刻即可,否则为失礼。许多国家还有男人在同妇女握手后,要把妇女的手举到嘴边吻一下的习惯。在刚果河流域,双方互相伸出双手,然后躬下身子吹儿口气。中非某些部族向人问好时,两手紧握放在胸前,然后微微点头,拍几下手掌。非洲坦噶尼喀湖畔的部落人见面时,先拍肚子,然后微微点头,拍几下手掌。太平洋巴斯赫群岛的居民行礼时先站得笔直,两手握拳高举过头,然后把拳头放开,自然放下。日本库页岛和北海道的土著民族见面时,双手合十举向前额,掌心向外摊开,然后拍拍自己 (男人拍胡子,女人拍上嘴唇),再握手。有些马来人见面时把手指并在一起,互相把手面手背轻轻地拍一下,然后把手贴住嘴唇或额角。在丹麦,女人特别是未婚女人对有身份的男人要一边行屈膝礼,一边伸手给对方。男子相逢握手时,切不可四手交叉。一般日本男子见面,一边握对方的手,一边深鞠躬,妇女则以深深的一躬表示谢意。 ☚ 隐姓埋名的民族 塔葬 ☛ 握手 握手握手是很常用的一种礼节。许多国家习以为常,一般在相互见面、离别、祝贺、慰问等情况下使用。 ☚ 手势 致意 ☛ 握手 握手握手是很常用的一种礼节。许多国家习以为常,一般在相互见面、离别、祝贺、慰问等情况下使用。 ☚ 手势 致意 ☛ 握手 握手在公共关系中,相互介绍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礼节。握手包含了令人愉悦,受人信任和接受致意等含义。如戴着手套,应先摘掉手套再握手,这是基本的礼节。握手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的礼节。在同性中,年龄有长幼之分时,年长的应先伸手,年轻的应立即回握。不同性别的人握手时,应是女性先伸手,男性立即回握。有些女性在一般场合习惯于点头或微笑,这时作为男性最好等对方伸出手后,再伸手回握。在握手时,除了注意握手的礼节习惯外,还应注意握手的姿势与分寸。一般不宜用力过大、过猛,以使给人以粗鲁的感觉。与女性握手时,要注意不要以指尖相握,这样容易给人以敷衍的感觉。 ☚ 综合沟通 换文 ☛ 握手shaking hands;handshake 握手shake hands 握手入敛时死者手中所握之物。《仪礼·士丧礼》:“握手用玄纁裹,长尺二寸,广五寸,牢中旁寸,著组系。”贾公彦疏:“名此衣为握,以其在手,故言握手。”曾侯乙墓出土的两件握手为玉握,分别置于墓主的左、右手处。两器大小相同,圆柱形,上下两段各饰阴刻的云纹,并间饰阴刻弦纹和斜线纹,上端直径1.8厘米、下端直径2.1厘米、高4.8厘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