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戴季陶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戴季陶1891—1949原籍浙江吴兴人,生于四川广汉。 戴季陶1890—1949国民党元老。名传贤,号天仇,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早年留学日本,进早稻田大学,加入同盟会。曾任《民权报》和《民立报》主笔。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做过投机买卖,后投奔孙中山,任广东大元帅府秘书长。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的反革命活动,发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等文,散布反对共产党、反对工农运动的谬论,为蒋介石背叛革命进行思想上的准备。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训练部主任。以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部长、训练部部长,中山大学校长、国民政府考选委员会委员长、考试院院长。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身死。 戴季陶
戴季陶
戴季陶1891——1949名良弼,字選堂,又名傳賢,字季陶,號天仇,原籍浙江吴興 (今湖州) 1891年 (清光緒十七年) 生於四川廣漢。6歲入私塾。1902年入成都留日預備學校。1905年秋赴日本,入師範學校。1907年秋,升入東京日本大學法科,任該校中國留日學生同學會會長。1909年夏畢業回国,任江蘇地方自治研究所教習。翌年春赴上海,初入《中外日報》,後入《天鐸報》任主编。因抨擊清廷腐敗,1911年春被官府通缉,逃亡日本。後轉赴南洋檳榔嶼,任《光華報》编輯,並加入中國同盟會。武昌起義後,回上海參與創辦《民權報》。1912年9月,孫中山受任督辦全国鐵路,任孫中山秘書。1913年2月,隨孫中山訪問日本。宋教仁被刺案發生後,受命在上海,南京進行反袁軍事聯络活動。二次革命失敗,流亡日本,參加《民国雜誌》编輯工作,並加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4月,隨孫中山返上海。1917年9月,任廣州法制委員會委員長。1918年2月,兼任大元帥府秘書長。後軍政府改组,隨孫中山回上海。1920年與張静江、蔣介石等合股設立恒泰號,爲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經纪人。1921年退出交易所。1922年10月,受命入四川,任聯絡川軍工作。1923年12月回上海。1924年1月,當選爲中國國民黨第一届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和宣傳部部長; 4月任大本营參議;5月兼任黄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7月任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 後任大本营法制委員會委員長。1925年7月,任廣州国民政府委員;11月出席西山會議,並任宣傳部長。1926年1月,當選爲國民黨第二届中央執行委員; 6月任中山大學校長; 10月任中山大學委員會主任。1927年5月,任中央黨務學校教務主任; 6月復任中山大學校長; 9月任中央特别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委員。1928年2月,當選爲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部長,民衆訓練委員會委員; 3月任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主任; 7月任国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 9月任中山大學法學院負責人; 10月任命爲國民政府委員和考試院院長; 同月任國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理事、國民政府外交委員會委員;11月派爲豫陝甘賑災委員會委員; 12月派爲兩粤賑災委員會委員。1929年1月,派爲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財政委員會委員; 3月派爲賑災委員會委員,同月當選爲國民黨第三届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並被推爲訓練部部長; 6月派爲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 12月任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委員長。1931年5月,出席國民會議; 同年九一八事變後,任國民政府特種外交委員會委員長; 11月發起修建仁王護國法會,誦經護國; 12月當選爲國民黨第四届中央執行委員。1935年11月,當選爲國民黨第五届中央執行委員。1941年7月,任國民政府稽勳委員會委員;11月聘爲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指導員。1943年5月,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一届中央團部指導員。1945年5月,當選爲國民黨第六届中央執行委員。1946年9月,任高等考試及格人員縣長挑選委員會委員長; 11月當選爲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7年6月,國民政府改組,仍任考試院院長。1948年3月,出席行憲國民大會; 6月任國史館館長。1948年底,携眷去廣州。1949年2月11日,在廣州服藥自殺。年58歲。著有《學禮録》、《日本論》等。 戴季陶 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生于四川广汉。名传贤,又名良弼,笔名天仇,以字行。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主编《天铎报》,以言论激越,被清政府通缉,逃亡日本。1911年(宣统三年)加入同盟会。曾任护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1919年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次年从事证券投机买卖。1924年被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宣传部长。孙中山逝世后,系统提出歪曲三民主义的理论,形成所谓“戴季陶主义”,后又参加西山会议派活动。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历任政府委员、考试院长、国史馆长等职。长期充当蒋介石谋士,鼓吹“尊孔读经”、“制礼作乐”,禁锢人民思想。1949年2月11日在广州自杀。著作有《戴季陶先生文存》等。 戴季陶1891—1949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名良弼,字遇堂,又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生于四川广汉。1902年入成都留日预备学校,1905年秋赴日留学。1909年回国,翌年赴上海任《天铎报》主编,因抨击清廷被通缉而逃亡日本、南洋,并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回国,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曾任孙中山的秘书和助手。1924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和宣传部长,后陆续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山大学校长等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1928年11月至1932年5月、1935年12月至1948年6月两度担任考试院院长,前后任职时间近二十年。1929年12月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1946年9月任高等考试及格人员县长挑选委员会委员长,1947年6月国民政府改组后仍为考试院院长。由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并一度兼任考选委员会委员长,直接领导了考试院的筹备和成立、各种考试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各级文官的考选和铨叙等工作,在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戴季陶1890—1949名良弼,字选堂,又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晚号孝园。祖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幼学经史。1905年留学日本,1907年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1909年回国。以“天仇”笔名在《天铎报》、 《民呼报》、《民吁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清廷。后为当局通缉,流亡海外,在南洋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回国,创办《民权报》。1912年始任孙中山机要秘书,此后十余年追随孙中山。1919年参与创办《星期评论》杂志,同时研习马克思主义,翻译出版考茨基的《资本论解说》,曾声称“我是赞同唯物史观的”(《致陈竞存论革命的信》, 《建设》第2卷第1号,1920年2月)。1924年公开反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以继承孙中山思想的理论家自居,著书立说,歪曲孙中山思想,构造了所谓的“戴季陶主义”。1927年后投靠蒋介石,为蒋政权“建立纲纪”呼号。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国府委员及中山大学校长等职。其早期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发表于《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的诸文章中,如《“法”的基础》、《文化运动和劳动运动》、《悲哀寂寞的享乐者》、《旧伦理的崩坏与新伦理的建设》等等,1925年后伦理思想集中于《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1925年),《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1925年),《学礼录》(1944年)等著作。戴早期伦理思想的主题,是追随新文化运动的大潮,分析批判传统封建道德,并广泛吸收各种学说思潮,包括唯物史观等。他认为,“伦理是‘人类之社会生活’的共通规范”〔《旧伦理的崩坏与新伦理的建设(上)》,《星期评论》第20号,1919年10月〕,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人是进化的,社会也是进化的,所以伦理的规范也一定是进化的。”(同上书)这种进化“原因是在由生产方法变革而生的经济组织变迁”(同上书)。今天整个世界进入了工业社会,我们新伦理建设的标准就是“适于全人类之社会的生活与否”(同上书)。1925年以后,戴构筑了所谓的“民生哲学”。认为民生是历史的中心,而民生亦即人的生存欲望,“由食欲推衍出来经济的生活问题”(《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由性欲推衍出血统竞争”(同上书),这是人类行为包括道德的原始动力。然而,人类的生存是以共同生活实现的,个人的欲望不能极端膨胀,所以在“人类的生性”中又有“仁爱”,在现实生活中它表现为“爱人利他的仁心”。“仁爱是民生的基础”(《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革命家应为“知仁”而努力,生成爱中国人的心,生出救中国的行为,克服个体的“利己心”。认为“民生哲学”在二千年前的孔子那里便已存在,孙中山是中国正统思想的真正继承者。声称“民族主义的基础,就是在孝慈的道德,民权主义的基础,就是在信义的道德,民生主义的基础,就是在仁爱和平的道德”(《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必须以中国固有的仁爱思想为道德基础,把一切科学的文化,都建筑在这一种仁爱的道德基础上面,然后世界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三民主义之哲学基础》)。戴的伦理思想有一个从早期向晚期转变的过程。他的“民生哲学”实际上是国民党的官方哲学,对国民党官方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戴季陶1891~1949名良弼,字选堂,又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广汉人。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5年) 赴日留学,入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三 (1907年) 升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宣统元年 (1909年) 毕业回国,先后任 《中外日报》 记者,《天铎报》 编辑,后任总编辑,言论激进。宣统三年 (1911年) 春被官府通缉,逃亡日本,后转赴南洋槟榔屿,任 《光华报》 编辑。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回上海参与创办 《民权报》。1912年9月任孙中山秘书。“二次革命” 时,受命在上海、南京进行反袁的军事联络。“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年9月广州设立护法军政府,被委任为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22年10月底奉命入川,对川军进行联络工作。1924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宣传部长,随后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和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孙中山逝世后,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形成所谓 “戴季陶主义”。1927年积极参与策划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追随蒋介石。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10月被命为国府委员和考试院院长。1931年,国民政府设立“特种外交委员会”,任该会委员长。1938年赴西康甘孜祭奠班禅亡灵,拉拢地方势力,引起刘文辉的疑惧。抗战结束后,身患多种疾病,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1949年2月11日,目睹国民党政权濒于崩溃,自杀身死。 戴季陶 111 戴季陶1890—1949资产阶级思想家。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本名良弼,又名传贤,字选堂,笔名天仇,晚号孝园。曾赴日留学,回国后任《天铎报》主笔。1911年至南洋,加入中国同盟。1912年曾任孙中山的机要秘书。1916年与沈玄庐同办《星期评论》,承认“五四”以后“工人直接参加政治社会运动的事”。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兼宣传部长。1928年起任国民党南京政府考试院院长,前后达20年。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孙中山逝世后,他连续发表《三民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文章,宣扬封建道统论和“仁爱”哲学、“民生哲学”。认为封建道统,“正统”中最主要的是“仁义道德的思想”而“仁义道德”又以“仁爱”为哲学基础。认为“民生为宇宙大德之表现,仁爱即民生哲学之基础”。“仁爱是人类的生性”,所以“阶级的差别,并不是绝对能够消灭人类的仁爱性的”,从而反对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他认为三民主义“完全渊源于中国 ‘正统思想’的 ‘中庸之道”,是继承孔子“仁爱”学说的。认为唯物史观“不能说明各阶级为革命而联合的国民革命”。认为只有“纯正三民主义”才是唯一救国真理。著作编有《戴季陶先生文存》。 ☚ 杜国庠 李达 ☛ 戴季陶 199 戴季陶1891—1949字选堂,笔名天仇,浙江吴兴人。1905年留学日本。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后历任孙中山的秘书、中华革命党浙江支部长和大元帅府秘书长。从事过办报活动。辛亥前曾任上海《民呼日报》、《中外日报》编辑和上海《天铎报》主笔,以能文名于时。后为躲避清吏迫害,到槟榔岛任《光华日报》编辑。辛亥后主编上海 《民权报》反对袁世凯。曾以 “措词过激”等罪名被捕入狱并被罚款。1914年在日本参加《民国》杂志编辑工作。常为《民国日报》撰稿。1919年主编《星期评论》。国民党改组时被选为中央执委,孙中山逝世后,成为国民党右派的“理论家”,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 ☚ 李达 胡适 ☛ 戴季陶 戴季陶1890—1949Dai Jitao名传贤,字选堂,又字季陶,号天仇。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职于《上海日报》,后任《天铎报》总编辑。1911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创办《民权报》。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兼大元帅府秘书长。1919年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和宣传部长。同年5月又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积极从事反共煽惑活动。6、7月间,连续发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等小册子,打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号,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歪曲和篡改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形成了所谓戴季陶主义,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等人篡夺革命领导权提供理论根据。1927年,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8年以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 ☚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戴季陶 戴季陶1891—1949Daijitao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原籍浙江吴兴。1891年(光绪十七年)1月生于四川广汉,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孙中山秘书、广州大元帅府秘书长。五四运动时,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周刊。1924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活动,并发表《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长期任蒋介石的谋士。1949年2月12日在广州自杀。 ☚ 张自忠 刘伯承 ☛ 戴季陶1891—1949名传贤,号天仇,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早年参加同盟会。1925年孙中山逝世以后,他即从事反共的宣传工作。在南京国民党政府中,历任国民党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 戴季陶1891—1949名传贤、良弼、字季陶、选堂,笔名天仇,佛教名不空、不动。浙江吴兴人。1905年赴日留学。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9月起,任孙中山机要秘书后兼翻译,兼《民权报》主笔。1914年春在日本创办《民国杂志》 1917年9月起,任护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大元帅府秘书长、外交部次长。1919年创办《星期评论》。1920年曾参加上海共产党组织的酝酿,后退出。1921年10月在宜昌曾投江自杀未遂。1924年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宣传部长和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及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创办了中央通讯社。曾是孙中山逝世时的遗嘱签证人之一。1925年7、8月间提出反共的戴季陶主义。1926年10月后,任中山大学委员长、校长。1928年后,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还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总司令部政治训练部长等职。崇信佛教,曾任在印度召开的摩诃菩提会年会主席。1949年2月在广州服安眠药自杀。 戴季陶 戴季陶名良弼,字选堂,又名传贤,字季陶,原籍浙江吴兴 (今湖州) 人,1891年生于四川广汉。先后毕业于成都留日预备学校、日本师范学校、日本大学法科。曾任东京日本大学中国留日学生同学会会长。1909年夏任江苏地方自汉研究所教习。1909年任上海《天铎报》主编。1911年逃亡日本,后在槟榔屿任《光华报》编辑,并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回上海参与创办《民权报》。1912年9月任孙中山秘书。1913年在南京进行反袁军事联络活动。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参加《民国杂志》编辑工作,并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4月返上海。1917年9月任广州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18年2月兼任大元帅府秘书长。1920年与张静江、蒋介石合股设立恒泰号,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经纪人。1922年10月任联络川军工作。1924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和宣传部部长; 4月任大本营参议; 5月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7月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后任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 11月出席西山会议,并任宣传部长。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10月任中山大学委员会主任。1927年5月任中央党务学校教务主任; 6月复任中山大学校长; 9月任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1928年2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部长,民众训练委员会委员; 3月任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主任; 7月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 9月任中山大学法学院负责人; 10月任国民政府委员和考试院院长;同月任北平故宫博物院理事、国民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 11月派为陕甘赈灾委员会委员; 12月派为两粤赈灾委员会委员。1929年1月派为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 3月派为赈灾委员会委员,同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并任训练部部长;6月派为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12月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1931年5月出席国民会议;同年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政府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 12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41年7月任国民政府稽勋委员会委员; 11月被聘为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指导员。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9月任高等考试及格人员县长挑选委员会委员长; 11月当选为制宪 “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6月国民政府改组,仍任考试院院长。1948年3月出席行宪国民大会; 6月任国史馆馆长。1948年底去广州。1949年2月11日在广州服药自杀。著有 《学礼录》《日本论》等。 ☚ 戴炎辉 戴荣钤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