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脑外伤后综合征
脑外伤后综合征也称脑震荡后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外伤性神经症、外伤性脑病等。通常是指颅脑外伤特别是脑震荡后3个月以上仍有一系列神经衰弱样症状者,如头痛、昏晕、无力、睡眠障碍、注意涣散、记忆减退、情绪不稳、烦躁易激惹以及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气短、多汗、血管功能失调等。部分患者可在伤后数月因劳累、精神因素、睡眠不足引起,有时脑外伤后综合征一词也包括一些轻度的智力障碍和人格改变; 外伤性神经症一词则专用于伤后神经衰弱反应、癔病反应、强迫性神经症和各种官能性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恐惧等;而外伤性脑病则指有明显的躯体、精神疲乏伴有水、糖代谢紊乱的下丘脑损害者。本病约占颅脑损伤后疾病的20~85%左右。战时脑外伤后综合征和平时发生者无明显区别,但因战时颅脑伤明显增多,故发生率显著增高。
发病机理尚无定论。近年多认为本病有一定器质性损害的病理生理基础,但症状表现的轻重和恢复情况则和伤员的个性特点、精神状态特别是对外伤的认识和态度、工作生活情况以及机体功能状态密切有关,即在脑器质性损害的基础上,附加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性影响。脑部的器质性损害可有大脑轻度但广泛的萎缩,蛛网膜炎变、粘连,下丘脑也可因受伤当时脑脊液在脑室中的剧烈冲击而受损。血脑屏障多有异常。脑血流量减少,循环时间延长。动物模拟试验可见脑部有明显的缺血或充血性改变。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神经症症状和确切的颅脑损伤病史,并排除外伤后各种脑部并发症。伤前无神经症病史。颅骨骨折和一些轻微神经体征,如生理盲点扩大、瞳孔不等大或对光反应减弱、角膜反射迟钝、眼球震颤、听力减退或不恒定的锥体束征等,均有助于诊断。脑电图可作参考,异常率约30~50%,随病程的延长而减少,多为节律失调,广泛慢波,α波的减少或慢化等。部分伤员可在广泛异常基础上有局灶性慢波、快波等。也可有眼震电图和各种诱发电位或眼震电图异常,并可有甲状腺功能低下,尿中促性腺激素及皮质激素排出减少,水、盐、糖及ATP代谢异常等。诊断时应注意排除引起类似症状的躯体疾患,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甲亢、慢性感染性疾病等。尚应警惕合并有外伤后其他类型的头痛如偏头痛、神经痛性头痛等。昏晕明显者应排除外伤后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如前庭损伤、椎动脉供血不足等(参见“头痛”和“眩晕”条)。
在治疗上应重视精神治疗。首应解除伤员思想顾虑,树立信心,避免不良暗示,再根据主要症状,按照治疗神经衰弱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药物、针刺、理疗、气功等综合治疗,并注意合理的作息制度、劳逸结合、文体活动等。对有明显皮质功能弱化者,应按照脑实质外伤后遗症条目内的原则进行治疗。根据伤后脑脊液内乙酰胆碱增加,有使用安坦取得较好疗效者。90%%病员经0.5~2年治疗后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以至全愈,但可复发。及时而妥善地加强损伤急性期的治疗,适当卧床休息,帮助伤员正确认识和对待外伤,可减少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