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战国七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战国七雄 指战国时的7大强国。春秋时,各诸侯国间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只剩十余国,其中最大的有魏、赵、韩、齐、秦、楚、燕7国。 7国并立图霸称雄,争战不止,被称为“战国七雄”。“七雄”时期被称为战国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指中国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盛的诸侯国的统称。一般认为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燕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封三晋为诸侯,即韩、赵、魏“三家分晋”。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国却遭到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也攻灭周边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国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中两次败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与宋也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联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东进企图暂时受挫。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联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5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今山西高平),秦大败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残酷、最激烈的著名战役。长平之战后,赵国开始衰落,东方六国都不是秦国的对手,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唯一的强国。公元前259年,秦围赵都邯郸,长达3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公元前251年,燕国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七个争霸国家。春秋时,有100多个国家,在此后的200年间,战事不断,烽烟四起,小国被不断兼并。出现了在列国中最强的七国相互争霸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由割据走向统一的时代。七国也被称为“七雄”。 ☚ 良史 二壮士 ☛ 战国七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间纷纷争战,出现一片混乱局面。诸多的诸侯国中,有七个较强的国家,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时互争雄长的魏、赵、韩、齐、秦、楚、燕七大强国的合称。 战国七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间纷纷争战,出现一片混乱局面。诸多的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齐、燕、楚、韩、赵、魏、秦等七大强国的总称。魏国是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魏文侯特别重用富有才干的人管理国家和军队。西门豹在邺郡革除社会恶习,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吴起镇守西河,治军严明,使秦国不敢东侵; 李悝在内运筹帷幄,使魏国在中原地区迅速崛起。魏惠王继位以后,雄心勃勃,贸然对外用兵,先后被齐、秦两国打得大败,国势日渐衰颓。韩国在哀侯时曾一度强盛,但因东受魏国迫胁,西遭秦国侵扰、南临楚国蚕食,三面受敌,形势非常窘迫。迄至昭侯之时,任申不害为相,进行一些改革,国力渐强。申不害死后,韩国重陷困境。赵国几代君主均能任用贤能,国势渐强。赵武灵王时,在军事方面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强化军队,拓地千里,盛极一时。前260年,赵孝成王错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迎战秦将白起,招致大败,损失40万大军,从此一蹶不振。燕国在战国初期国力不盛,后因燕昭王重用乐毅,联合诸国攻打齐国,所向披靡,连克70余城,威震北方。齐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战国初期日益强盛。齐威王时,全面实行法治,惩罚贪官污吏; 任用贤才,鼓励谏诤,全国大治。齐泯王时,贪于享乐,被燕国打败。后来田单虽用“火牛阵”攻破燕国,收复了失地,但终因元气已丧,只能居士自保。楚在战国前期一直是南方实力强盛的国家,到战国中后期,因连年遭受秦国的打击,加上楚怀王任用奸臣,导致丧土折兵,无力复兴。西方秦国在战国初期比较落后,秦孝公即位之时,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政治经济实力很快赶上和超过了东方六国,特别是张仪连横政策的推行,有效地抑制了苏秦在六国采用的合纵策略,至秦王政先后灭掉了东方六国,从而结束了战国七雄并立割据的历史。 ☚ 田氏代齐 合纵连横 ☛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割据称雄的七大强国。即魏、赵、韩、齐、秦、楚、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