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戏剧周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戏剧周刊 戏剧周刊上海《民众日报》副刊。1928年8月12日创刊,1929年2月18日第27期后停刊。摩登社主办。主编人先后有阎哲吾、左明等。内容以倡导现代戏剧运动为中心,主要撰稿人有田汉、左明、赵铭彝、郑重(君里)、姜敬舆、向培良等。先后刊载过《上海戏剧运动协会执委会纪要》、《戏剧运动协会简章》等早期话剧运动史料。姜敬舆《中国戏剧运动的开展》一文,对当时方兴未艾的新兴话剧运动作了较全面的评价。有关南国社的活动记载也占有大量篇幅,15期起连载了《南国演剧史之一页》,19期后几乎全部用以报道和评论南国社的活动。《南国社第一次公演特刊》,发表了田汉《在戏剧上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介绍了自己的生活道路,从事戏剧艺术工作的经历,取得的成绩,以及今后的计划等。同期还刊载了洪深撰写的《南国社与田汉先生》等介绍文章。第25期《南国旅京公演特刊》,发表了田汉、唐槐秋、左明等人在南京的演讲,田汉的《戏剧与民众》以散文般的语言,概述了戏剧的发展过程和戏剧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此外,国外戏剧理论介绍也有相当篇幅,主要作者为郑重,先后撰写了《俄国的剧场及其改革者》, 《邓南遮与爱里安诺杜拉丝》等多篇。理论研究部分有冶云的长篇论文《希腊悲剧琐论》等。 ☚ 报纸副刊 戏剧运动 ☛ 戏剧周刊 戏剧周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闲话》下属的一个专刊。1929年5月22日创刊,至1930年11月26日第69期后因《闲话》停刊而终刊。内容偏重于现代戏剧理论的讨论,主要撰稿人有洪深、姜敬舆、马彦祥、朱端钧、许德佑、陈鲤庭等。先后连载的长篇研究论文有洪深《剧本的内容与技巧》,马彦祥《现代剧概论》,朱端钧《舞台上的主旨与故事》等。国外戏剧理论与剧本的介绍占较大比重,译介欧美戏剧理论的主要作者为许德佑、尼一;译介苏俄方面的作者主要有赵铭彝、陈鲤庭、梅筠等;在舞台应用技术方面刊载了胡侠、蒋汝堂等人译介的多篇关于舞台设计、道具、灯光、服装等的专论。此外,姜敬舆发表了《论学校的戏剧运动》、《学校戏剧运动的前路》、《戏剧之特质功能及其与学校生活之关系》等一系列学校业余演剧问题的论述。剧运宣传占有一定的篇幅,创刊号发表的田汉《我们今日的戏剧运动》一文,提出了把戏剧还给民众的口号,1930年3月5日第38期刊载了《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宣言草案》和该会的《章程草案》这两个重要文件。同年2月,为抗议辱华影片《不怕死》上映,特刊出专辑,发表了《上海戏剧团体反对罗克〈不怕死〉影片事件宣言》。 ☚ 戏剧运动 戏剧运动 ☛ 戏剧周刊 戏剧周刊上海《新中国报》副刊。1943年12月5日创刊,1944年1月20日第7期后,因报纸缩减版面而停刊。它是上海沦陷后进步戏剧工作者的一个重要阵地。主要撰稿人有烟萍、洛川、蓝家石等。内容着重于演出评论。烟萍的《曹禺之〈家〉与吴天之〈家〉 》一文,对他们分别改编的巴金名著《家》,在改编、演出、导演等各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肯定了曹禺改编本的成绩,1944年初,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在沪公演前后,发表了蓝家石《遍访“风雨夜归人”》、烟萍《表现了人生的〈风雨夜归人〉》等介绍和评论文章,以及这次公演的导演吴仞之和演员丁力、张可、卫宇平等十余人对这次演出的感想和体会。辟有“戏剧岗哨”; “艺人素描”等专栏,报道了上海剧坛动态,同时也以一些三言两语的短文,尖锐地抨击了沦陷区戏剧界的堕落现象。1944年1月20日第7期刊载的程诗《舞台艺术座谈》一文,记录了1944年初,坚持在沦陷区的戏剧界人士的一次讨论会。上海话剧界的主要编剧、导演、演员参加了这次座谈,讨论的议题主要是话剧界存在的问题和1944年上海话剧界的前途等。 ☚ 影与剧 剧影 ☛ 戏剧周刊 戏剧周刊成都《中央日报》副刊。1947年4月5日创刊,同年9月28日第26期后,因协议期满而终刊。陈治策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陈治策、肖赛、刘盛亚、郑朔等。内容着重戏剧运动的讨论,关于传统戏剧形式的改革和国外戏剧理论的介绍等。陈治策《中国话剧可采的路线》,万籁天《成都剧运的展望》,化石的《从成都看当前的话剧运动》等文章从多方面探讨了话剧发展的方向。陈治策、江夏、曾实等人还撰写了《旧剧革命》、《旧剧改良论》和《关于旧剧改良、革命的商榷》等多篇关于传统戏剧形式改革问题的讨论。外国戏剧介绍是该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盛亚、陈治策等介绍了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生平和作品,郑朔、化石等介绍了苏联、欧美等国家的戏剧活动情况。此外,还刊载了李梦雄等翻译的国外戏剧创作《各人的丈夫》、《马戏》。 ☚ 影与剧 戏剧种类与体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