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懊侬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懊侬歌 懊侬歌乐府歌曲名。《吴声歌》之一。又称《懊恼歌》。“懊侬”,烦闷之意。原流行于民间。宋少帝采入乐府,更制新歌三十六曲。今存歌词十四首,多为情歌。相传其中“丝布涩难缝”一首,系晋石崇妾绿珠所作。 ☚ 碧玉歌 华山畿 ☛ 懊侬歌 懊侬歌南朝乐府民歌篇名。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见《乐府诗集》卷四六。《古今乐录》曰:“《懊侬歌》者,晋石崇绿珠所作,唯‘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后皆隆安初民间讹谣之曲。”《乐府诗集》所收共十四首。 《懊侬歌》又作《懊恼歌》、《懊𢙐歌》。“懊侬”是烦闷之意。其歌产生于江南民间,为东晋及南朝时流行于长江下游一带的歌谣。内容多描写爱情遭受挫折的苦恼与怨恨,但也有以轻松笔调,抒写旅途之畅快舒适感受的,如:“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其中第一首:“丝布涩难缝,令侬十指穿。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相传为西晋石崇妾绿珠所作。另最后两首并非五言四句:“山头草,欢少四面风,趋使侬颠倒。”“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据《古今乐录》曰:“宋少帝更制新歌三十六曲,齐太祖常谓之中朝曲。梁天监十一年武帝敕法云改为相思曲。”《宋书·五行志》曰:“晋安帝隆安中,民忽作《懊恼歌》,其曲中有‘草生可揽结,女儿可揽抱’之言。桓玄既篡居天位,义旗以三月二日扫定京师,玄之宫女及逆党之家子女妓妾悉为军赏,东及瓯越,北流淮泗,人皆有所获焉。时则草可结事则女可抱,信矣。”这里谈及东晋桓玄代晋自立,兵败自杀后,其家族及同党之家子女妓妾的悲惨遭遇。唯所引之“草生可揽结,女儿可揽抱”一首未见收入十四首之中。 ☚ 碧玉歌 华山畿 ☛ 懊侬歌南朝乐府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懊侬”即懊恼之意,始辞为晋石崇妾绿珠所作,诗中主人公例为女性。这首是借助计算行程来抒写相思之情,从字面上看,歌辞内容极为浅显,不过是计算行程已走多少、还剩多少,一道简单的减法题而已。 然而就情思活动而言,却颇微妙。江陵是荆州的治所,扬州指扬州治所建业,两座城市一在长江中上游,一在长江中下游。诗中女子是从下游的建业往上游的江陵,千里迢迢,溯洄从之,船行很慢而她的心很急,所以还不到半途就在开始计算路程;而且觉得走一千剩两千亦可引以为慰,“不怕慢,只怕站”也。如在常人,须得行程过了大半,才会算一算路程的。而女子这种超常心理近于痴,却形象地说明着她是如何急于投入情郎的怀抱,诗所以有味也。 王士祯《分甘馀话》云:“乐府‘江陵去扬州’一首,愈俚愈妙,然读之未有不失笑者。余因忆再使西蜀时,北归次新都,夜宿闻诸仆偶语曰‘今日归家,所馀道里无几矣,当酌酒相贺也。’一人问‘所馀几何?’答曰‘已行四十里,所馀不过五千九百六十里耳。’余不觉失笑,而复怅然有越乡之悲。此语虽谑,乃得乐府之意。” 清诗人黄景仁《新安滩》云:“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亦以浅显语作算术,末句不求乘积,作夸张语更有味。可以参读。 《懊侬歌》
其一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 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懊侬歌》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是东晋及南朝时流行于长江下游一带的歌谣,大多表现女子在爱情问题上不能如愿或被欺骗的痛苦。“懊侬”,一作“懊恼”,即忧痛的意思。而这首《懊侬歌》却别具一格,丝毫没有忧痛之情,而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轻松愉快的格调写江上的旅途生活,字里行间透出幽默感和乐观精神。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写江陵与扬州两地之间的距离,实际是写旅客的行程。“江陵”,即今天的湖北省江陵县。“扬州”,当时治所在建业(即今天的南京市东南),是一个繁华的商业都市。 “去”,是距离的意思。这两句,对江陵与扬州之间三千余里的山水景色不着一字,也不写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只是以极为通俗明白的语言交待两地之间的里程。乍读起来,觉得直陋浅显,索然无味,可细细体会,便觉得这平淡的诗句中包含着旅客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特殊心情。也许,诗中所写的是一位羁旅已久、归心似箭的旅人,他历数行程,是因为想尽快地回到家乡;或许,诗中所写的是一位兴致盎然的游客,他正想象着这三千三百里的山水景色,恨不能将这些尽收眼底,一览为快。 “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两句是说,路程已经走过了一千三百里了,剩下的还有两千里路。这里,“所有”是“尚有”、“还余”的意思。这两句一连使用了两个数字,显出诙谐、幽默的特点。一千三百里,在全程三千三百里中仅占三分之一,所余下的,还有二千里的遥远路程。可是,这两句诗的口气分明是有意强调已走过的里程,透露出欢快、喜悦的心情。 这首诗没有一句描写,没有一字渲染,在短短的四句诗中,三句是写里程。可见其艺术手法的新奇、艺术匠心的独特。清代诗人王士禛对此诗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他在《分甘余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乐府《江陵去扬州》一首,愈俚愈妙,然读之未有不失笑者。余因忆再使西蜀时,北归次新都,夜宿,闻诸仆偶语曰: ‘今日归家,所余道里无几矣,当酌酒相贺也’。一人问:‘所余几何?’答曰: ‘已行四十里,所余不过五千九百六十里耳’。余不觉失笑,而复怅然有越乡之悲。此语虽谑,乃得乐府之意”。 这首诗以平淡、朴实的语言,表露出了丰富的感情,这正体现了六朝乐府民歌浑朴自然的特点。正如徐巨源所说:“‘江陵去扬州,……’此有何情何景?而古雅隽永,味之不尽。”(引自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 其二 我有一所欢,安在深阁里。 桐树不结花,何由得梧子。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懊侬歌》又作《懊恼歌》,其名最先与歌辞写爱情的痛苦有关,有的出现“懊恼”字眼,这在现存的民歌中只有一首:“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也有的不出现“懊恼”字眼,如“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欢负情人,郎今果成诈。”这里选的《懊侬歌》,也是虽未有“懊恼”一词,仍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爱情上的失意与挫折。 这首民歌在一开始,就抒发了对情人热烈、真诚的爱。 “我有一所欢,安在深阁里。”把所爱的人安放在自己深邃的闺阁中,可见这个女子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是何等地大胆,对恋人之间的幽会又是多么地珍惜。从此以后,女子与所欢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照理爱情会逐步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但事情并没有像女主人公所希望的那样演变,而是出现了相反的结果。 “桐树不结花,何由得梧子?”“桐树”,即梧桐,又叫青桐,开花结果后能见到种子。 “梧子”,谐“吾子”,即情人,如《子夜歌》中“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的“梧子”也是这个意思。不过,这里的两句诗对前所引的《子夜歌》诗句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说梧桐树不开花结果,我怎么能得到梧子呢?比喻抒写由于某种原因,爱情之树没有开出绚烂的花朵,自己没有真正得到所爱的人,表现出恋爱失败后的沉痛之感。 该民歌语言质朴自然,构想新奇巧妙,比喻和谐音双关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含蓄婉约的特色,全篇虽无一字直接写失恋之悲,但爱情失败者的痛苦感情溢于言表。 懊侬歌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 “寡妇”。该寡妇抒情的方式是 “哭”。何谓哭?《辞海》 注释为 “流泪而放悲声”。那么,她为什么要 “流泪而放悲声”呢?很明白,她既为 “寡妇”,必然是为她死去的夫君而哀伤。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她的丈夫是怎么死的? 关于这个问题,诗作本身并没有明白地告诉我们,然而,却向我们绽露了可资探寻的蛛丝马迹,这就是首句的 “寡妇哭城颓”。她为什么要在 “城颓”之处大放悲声呢? 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度: 她的丈夫是被封建统治者驱赶上攻城掠地的战场、死于攀城攻坚?还是为军阀、权贵守城效命、暴死于残酷的巷战之中? 抑或是由于家境艰厄被罚劳役,死于筑城工程? 也许是她的丈夫远在塞外当兵或服役,她刚刚得到他惨死异乡的凶讯,踉跄着来到这荒芜无人的废墟边宣泄她满腔的悲愤,遥寄她无限的痛悼?也许她是一位膝下已有儿女的母亲,那么,这养儿育女的生活重负将何以担当?也许她是一个新婚即别的年轻女子,那么,这漫漫的人生长途将如何度过? ……总而言之,这位妇女遭遇到了人生的大不幸,失夫而寡,又无计可施,只有来到这 “城颓”之处,抽咽、悲泣、号啕,极尽哀伤。“此情” 自然是“非虚假”的了! 诗作的后两句是: “相乐不相得,抱恨黄泉下。”这是寡妇的心理活动,也是她致哀而哭的内在原因。“相乐”是她和丈夫情感历史的概括,说明他们也曾是郎欢妻爱,情深意笃,有着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厄运天降,先是夫妇离异,分处两地,让她备尝了思念之苦; 继以噩耗突临,夫亡身寡,真如一声霹雳,五雷轰顶。那昔日的欢爱只能成为痛楚的回忆; 那渴望团聚的朝思暮想也顷刻化作一枕黄粱!上天无眼,命运何薄,为什么偏要捧杀鸳鸯,使我们恩爱夫妻 “相乐”而 “不相得”? ! 心爱的夫君既已先我而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她愈想愈哀,愈哀愈哭,悲不自胜,痛不欲生,终于要 “抱恨黄泉下”,到那冥冥的另一世界去与爱夫的冤魂汇合! 这首晋代的 “民间讹谣之曲”,所写的虽然未必是 “曾有的实事”,但却肯定是“会有的实情” (鲁迅《什么是“讽刺”》) 。作品所写的寡妇对丈夫的追思之苦、痛悼之悲,都是情真意殷,催人泪下的。这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下层人民朴拙、醇厚的感情生活,歌颂了古代劳动妇女对爱情的忠贞和执著;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社会的动乱,黎民的血泪,暴露和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斑斑恶迹。 从艺术技巧的角度看,这首诗可以说是文浅而意深,辞拙而味永。“寡妇哭城颓,此情非虚假”,不加藻饰,平实如话,但却有事有情,直露明白,深合民歌要义。特别是后两句,缘情生文,笔触探入到抒情主人公复杂而丰厚的内心世界,“相乐不相得,抱恨黄泉下”,一往情深,因情生“恨”,人物的感情藉以升华,作品的主题也藉以深化。通观全诗,先写“果”而后表“因”,事体显而情意浓,仅寥寥二十字,便将一个横遭不测又视情若命的古代妇女形象活脱了出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