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慢惊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慢惊风病名。出 《太平圣惠方》。又名天吊风。惊风的一种证型。大多出现于大病、久病之后,但也有因小儿体弱,一病就成慢惊者。临床以发病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缓而无力为其特点。《证治准绳·幼科》: “慢惊之候,或吐或泻,涎呜微喘,眼开神缓,睡则露睛,惊跳搐搦,乍发乍静,或身热,或身冷,或四肢热,或口鼻冷气,面色淡白淡青,眉唇间或青黯,其脉沉迟散缓。盖由急惊过用寒凉,或转太骤,传变成之。”治以培补元气,温运脾胃为主。可用逐寒荡惊汤(《福幼新编》: 胡椒、炮姜、肉桂、丁香、灶心土) 或六君子汤加全蝎、木香、白附子、南星。如脾虚肝旺,惊搐频作,宜健脾平肝,用缓肝理脾汤 (即异功散加桂枝、白芍、扁豆、山药)。但也有久病伤阴,虚风内动者,宜滋阴镇静,用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 阿胶、白芍、石决明、双钩藤,生地、炙甘草、茯神、鸡子黄、络石藤,牡蛎)。 慢惊风 慢惊风指抽风发作缓慢,临床虚证多见,或虚中夹实。见于大病或久病之后,正气暗伤,邪气留恋,或因急惊风治疗未愈,正气耗损,转为慢惊风;亦可因幼儿先天体弱,脾肾素虚,病后而形成慢惊风。本病如反复发作,可严重损伤小儿阳气,出现阳气衰微的危象,则称之为慢脾风。辨证论治: ☚ 急惊风 疳证 ☛ 慢惊风儿科常见病证。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多由久病或急惊风转化而来。脾虚、肾虚、气阴两亏,都可引起,属脾虚者,多出现面色萎黄,神志不清,大便清稀,四肢不温,面部及四肢浮肿,或有抽搐,舌质淡、苔白;属脾肾两虚者,多出现精神萎靡,面色㿠白,四肢厥冷,昏睡不醒,手足蠕动,舌苔薄白、质淡,脉沉细;属于气阴两虚者,有虚烦疲惫,面色㿠白,有时潮红,易出汗,抽搐时轻时重,肢体拘挛或强直,舌光无苔,质淡而干,脉细数等。 慢惊风màn jīng fēng《本草纲目》石部第10卷代赭石(1)。病证名。又名天吊风,惊风的一种证型。多出现于大病、久病之后,但也有因小儿体弱,一病就成慢惊者。临床以发病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缓而无力为其特点。出《太平圣惠方》。《证治准绳·幼科》:“慢惊之候,或吐或泻,涎呜微喘,眼开神缓,睡则露睛,惊跳搐搦,乍发乍静,或身热,或身冷,或四肢热,或口鼻冷气,面色淡白淡青,眉唇间或青黯,其脉沉迟散缓。盖由急惊过用寒凉,或转太骤,传变成之。”治以培补元气,温运脾胃为主。可用逐寒荡惊汤(《福幼新编》:胡椒、炮姜、肉桂、丁香、灶心土) 或六君子汤加全蝎、木香、白附子、南星。如脾虚肝旺,惊搐频作,宜健脾平肝,用缓肝理脾汤(即异功散加桂枝、白芍、扁豆、山药) 。但也有久病伤阴,虚风内动者,宜滋阴镇静,用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阿胶、白芍、石决明、双钩藤、生地黄、炙甘草、茯神、鸡子黄、络石藤、牡蛎) 。 慢惊风mànjīnɡfēnɡ儿科常见病症。出《小儿药证直诀》。慢惊风的抽搐表现为缓慢无力, 时发时止。一般体温不高, 面色淡黄, 或青白相间。多合目昏睡, 或睡时露睛。神情倦怠, 懒言少语。大便色青, 或下利清谷。脉来沉缓, 或沉迟无力。本病多由于气血不足, 肝盛脾虚所致。往往在一些严重的慢性疾患的后期, 正气虚弱的情况下出现此证。应注意扶正, 以调理肝脾, 佐以清心涤痰为大法。选用理中汤、惺惺散( 《古今医统》: 人参、茯苓、木香、扁豆、炙全蝎、陈仓米、天麻)、醒脾散( 《证治准绳》:全蝎、白附子、天麻、炙草、人参、茯苓、石菖蒲、木香、石莲肉、白术)、温白丸( 《小儿药证直诀》: 人参、防风、白附子、僵蚕、全蝎、南星、天麻)、朱砂安神丸等方。 慢惊风màn jīng fēngchronic infantileconvulsion; recurrent infantile convuls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