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青年 “愤怒的青年”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英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也是一次小规模的文学运动。该流派兴起于50年代初,以青年作家约翰· 韦恩 (1925— ) 和金斯利·艾米斯 (1922— ) 分别发表的小说《每况愈下》和《幸运儿吉姆》为标志。1956年,青年剧作家约翰·奥斯本 (1929— )的剧本《愤怒的回顾》在伦敦上演获得成功。剧中主人公对社会作了全面攻击。奥斯本因被称作“愤怒的青年”,此后这一称号作为这一流派的名称而流行。成员大多出身于社会中下层,受过良好的教育,曾立志献身于社会改革,但因1954年英国工党政府下台,遂被执政的保守党所轻视。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对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动猛烈抨击,鼓动社会改革。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属于“愤怒的青年”这一类型。“愤怒的青年”所运用的主要体裁是小说和戏剧,在艺术手法上不求标新立异,往往沿用19世纪的传统现实主义。大胆的暴露,尖刻的冷嘲热讽和愤怒的抗议是这派作家共同的特征。他们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批判现实倾向,对英国社会有较大影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60年以后这一流派和运动渐趋消亡。 ☚ 实存主义 垮掉的一代 ☛ 愤怒的青年 愤怒的青年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英国的文学流派。因莱利·阿伦·保罗的《愤怒的青年》一书而得名。此派作家多为出身于工人阶级或社会中、下层的知识青年,既不满当时的“福利国家”政策及传统门第观念,又看不到前途,愤怒之情遂由此产生。其作品反映了战后人们的思想情绪和精神苦闷。约翰·韦恩的《每况愈下》(1954)、金斯利·艾米斯的《幸运儿吉姆》(1954)等小说首开其端。接着,约翰·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 (1956)在伦敦上演成功,震动英国文坛,推动这一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被视为“愤怒”派文学典型作品。此后,又有工人作家约翰·布莱恩、艾伦·西利托等人的作品相继问世。所作虽抨击社会弊端,呼吁社会改革,但终未触及社会病根,有的甚至对丑恶社会现象作了渲染。60年代后,这一文学运动渐趋消失。 ☚ 爱尔兰文艺复兴 法国文学 ☛ 愤怒的青年 “愤怒的青年”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一次文学运动。一些没有统一组织和行动纲领的青年作家,对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推行的“福利国家”表示不满;对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基督教、天主教、平庸的英国传统文化不满;甚至对友谊、爱情、婚姻等也都表示强烈的不满。总之,他们对上层社会的虚伪表示厌恶和愤怒。1957年伦敦出版了由8个青年作家撰写的8篇文章,编集成书,名为《宣言》,系统地阐明了这些“愤怒的青年”的理想与信念。该书主要抨击英国现存的社会制度。首先表示“愤怒”的是约翰·韦恩的小说《每况愈下》,接着上演了约翰·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该剧成为这次文学运动的代表作。他们“愤怒来愤怒去”,结果还是找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只不过是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种哀鸣。 ☚ 宪章派文学 迷惘的一代 ☛ 00000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