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意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意味 意味古代诗学概念。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大抵句子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 阮嗣宗诗,专以意胜;陶渊明诗,专以味胜。”可见,既有“意”,又有“味”,才能称有“意味”。“意”之于“味”,犹盐之于水,分则两离,合则化一,而味在盐外。“意味”不是淡泊之味,而是有意之味。张戒又说陶、阮等人诗:“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可见“意味”大致指的是情味或意趣。宋代理学盛行,诗歌创作主乎意理,所以张戒论诗以言志为本。但张戒反对作诗过分注重意理,他说:“子瞻以议论为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张戒以“意味”论诗,是有所针对的。诗须有“味”,须将抽象之“意”化为可感之“味”。单有抽象之“意”,并非是诗。以“意味”论诗,可补宋诗乏“味”之短,故宋人说诗多品之以“味”。如魏泰说:“凡为诗,当使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至如永叔之诗,才气敏迈,句亦清健,但恨其少馀味尔。”(《临汉隐居诗话》)姜夔说:诗当“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白石诗说》)。示人学诗的门径,比司空图的“味外之旨”更易掌握。诗要写得有“意味”,胸中应有新意。蹈袭窠臼,拾人牙惠,人人生厌。有新意,还须巧妙构思,将新意浑化,才耐人寻味。此外,“意味”的咀嚼,需要读者有一定的修养学识。黄庭坚说:“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邪?”《(大雅堂记)》 ☚ 至味无味 情味 ☛ 意味yìwèi❶含蓄的意思;需要体会才能明白的意思 异味;意味◉ 异味yìwèi 名 意味yixei含蓄的意思;情调,情趣,趣味:他的话~深长|这篇文章字面平淡,实际颇含讽刺~|他写了不少极富抒情~的散文[意味着(·zhe)]含有…意义:他的话~他不同意这样办|我这样做并不~我认输了。 意味yìwèi含蓄的意思;情调、趣味。常儿化。多用于积极方面。 意味 意味文艺作品中含蓄的、引人寻思的情调和趣味。又称“情味”、“趣味”。它往往蕴蓄着某种发人深省的哲理。古人多以此为写诗和评诗的标准之一。张戒《岁寒堂诗话》:“大抵句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意味分创作意味和欣赏意味。它们由作者或批评者的资质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种因素所决定。一个人只要在固有的禀赋性情的基础上经过磨砺陶冶,丰富阅历并加以细心的体验,接收优良的传统习尚,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就可以培养敏感、优雅、纯正、高级的文学意味。这不论对创作,还是对欣赏都大有益处。作者的风格就是他的人格,而造成他的特殊风格的就是他的特殊的情趣和意味。这都会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文学的情趣和意味是可以培养的。真正的文学素养的培育,不仅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主要在于培养出纯正的文学意味。对于作者和欣赏者来说,意味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随着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作品的意味,可以通过其思想、情调、手法、语言,甚至结构等表现出来。意味说的提出,使咏物与言志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协调,思想与艺术相统一,完全符合创作规律和欣赏规律。审美情趣和意味的发展,同作者的个人素养紧密相连。欣赏者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见识广博,就能够对生活现象或者文艺作品作出完整的、并非片面的审美评价。这是充分地、完美地判断情趣意味的必要条件,也是使情趣意味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客观审美价值相符合的必要条件。 ☚ 韵味 情味 ☛ 意味情趣,情调。蔡元培《图画》:“而又含有音乐及诗歌之~。” 意味/耐人寻味/隽永 ☚ 含意 意味 ☛ 趣味 趣味劲 意思 另见:味道 意思 兴趣 愉快 ☚ 趣味 各种趣味 ☛ 意味 意味文辞的意味:辞味 ☚ 意味 耐人寻味 ☛ 意味❶meaning;sense;significance;implicat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