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 想象大致有:(1)扩展、补充、引申想象。根据文字或画面表述,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并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扩展、补充、引申。(2)比拟想象。比拟是常用的想象方法,从动植物的特点,想象人的某些特点;由人的某些特点,想象动植物的特点。这是把物比作人,把人变为物的想象。(3)类比、对比想象。比较也是想象的方法。由此,想到类似的彼;由正想到反,由反想到正。(4)因果想象。从原因想象可能有的结果,或者从结果想象原因。(5)推测、假设想象。进行扩展、补充、引申、比拟、类比、对比、因果想象时,往往需要伴随着推测、假设想象。推测想象就是推想、猜测,可以从时间、地点、情景、人物多方面展开。假设想象是假设一定的条件,比如时间、地点、环境、情态等,在这一定条件下展开想象。推测和假设在想象中往往结合运用。(6)连锁想象。由甲想到乙,再由乙想开去,想到丙,既而由丙想到丁,环环相扣,在想象中发生“连锁反应”。这在构成生动合理的故事情节中是必要的。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记叙中的虚实联想、时间的联想想象、空间的联想想象。 想象xiǎng xiàng因想念而陷入沉思。亦即缅怀、忆想。《远游》:“思旧故以想象兮。” 想象xiangxiang❶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艺术创造离不开~|火热的生活激发了诗人无限的~|在你的~中,南极究竟是什么样子? ❷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你简直~不出三峡的风光有多么壮丽|我~不出他现在是什么模样|事故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堪~。 想象(同)联想 遐想 设想 想象 想象形象思维的主要表现形态,是文艺创作中创造形象最重要的心理能力。本指人们在已有的感性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列子·汤问篇》 中写钟子期为伯牙知音,伯牙感叹道:“志想象犹吾心也,吾於何逃声哉!”马克思《资本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在文艺创作中,想象活动是艺术构思 一系列心理活动的中心环节。高尔基曾指出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术之最本质的一个方面。”它使作者能从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观照中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从而创造出比生活本身更能集中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形象。想象还能使作者补充生活事实的某些不足,突破作者直接经验和感受的局限,从广阔的范围内去反映客观世界,赋予艺术形象以更大的内在连贯性和外观完整性。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艺创作中的想象活动有精彩的描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晋·陆机《文赋》);“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想象分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类 (分别见该条),文艺创作中的想象,是这两种想象类型的综合运用。推想、联想、幻想是创作中想象的主要形式。想象是自由的,但也“不能全听任想象力狂热摆布,想象有它一定的范围” (狄德罗《论戏剧艺术》),它归根到底要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作者的想象总是以他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主观臆造难免要违反真实,歪曲生活。想象与记忆有密切的联系,想象凭借着记忆所供给的材料进行活动。想象又具有形象的特点,一般地讲,它经常与人们实践活动中一定的需要、愿望和情感相联系。但审美中的想象,是不带直接的功利目的的,它只是伴随着爱或憎等等情感,与情感的体验交互作用着。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另外,在艺术欣赏中,想象是欣赏者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重要心理活动形式。通过想象,欣赏者以自身特殊的生活经验 (包括审美经验) 去充实艺术形象,这就是艺术形象能够普遍作用于欣赏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运用想象,作者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的审美观作指导,使想象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迹发展;作者还应有深厚的生活积累,生活经验愈丰富,他的想象活动也就愈自由,愈有创造性。另外知识的积累也很重要,因为“真正的想象要求天才的知识” (普希金语)。 ☚ 辨体 创造性想象 ☛ 实在←→虚假 想象shí zài ← → xū jiǎ xiǎng xiàng实在:真实存在;不虚假。 虚假:与实际不符合的。 想象:设想;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 它的具体形象。 【例】 说实在的,牛骨头炖野菜,闻起来香喷喷的,可一吃起来就不是滋味。(刘坚: 《草地晚餐》)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的春天》)果然,过不多久,正象他想象的经常喝茶碰头的地方,变得热闹起来了。(马识途:《最有办法的人》) ☚ 追念 想象 ☛
设想 设想着想 作想 拟想 规拟 虚拟 揣想 想象 想像 假想 设想一下:试想 谋划,设想:构思 预先的设想:成器(~在胸) 整日思考设想:朝思夕计 聪明的心地,奇妙的设想:慧心妙想 远大的设想:宏图 鸿图 凭空设想:空想 虚悬 美好的、一厢情愿的设想、打算:如意算盘 ☚ 梦想 理想 ☛
回想 回想忆(忆想;忆念;回忆;追忆;还忆;省忆;缅忆;遥忆) 追(追念;追想;追思;追怀;追忖;追记;追省;追维;追惟;追寻) 溯 回头 回首 回思 回顾 翻思 缅怀 缅思 缅惟 缅维 浮想 遥想 想象 想像 长想 透视 寻绎 省念 回想久远的过去:遥想 用脑子回想:过(~一遍) 反观回想:观想(冥坐~) 忽然忆起:猛省 痛苦的心情平静后,回想以前的痛苦:痛定思痛 抚痛思痛 不忍回忆过去的情景或经历:不堪回首 不堪回忆 不堪回溯 不堪重省 不胜回首 不堪搔首 回首难堪 更堪回首 岂堪回首 那堪回首 岂堪设想 竭力回忆、思索的样子:抓头挖耳 (想过去的事:回想)
另见:想 思索 往事 怀念 想念 ☚ 回想 回忆往事 ☛
想象 想象想(想像;假想;意想;存想;虚想;着想;玄想;涉想) 象(意象) 意像 意相 举意 思议 神思 推度 设想,想象:置想 想象和理解:思议(不可~) 凭空想象:翘想 翘思 悬想 凭主观想象:率臆 仰慕,悬想:翘心 揣摩想象:悬拟 主观地想象:臆想 臆中 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想当然 不断涌现的想象:浮想 许多想象不断涌现于脑际:浮想联翩 美丽的想象:丽想 奇妙的想象:妙想 富于想象:心游八仞 心游八极 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畅想 逞想 悠远地想象:遐思 长想 冲想 远想 霞想 遥想 缅思 缅惟 缅维 缅想 邈想 漫无边际地想像:遐想 苦苦思索,驰骋想象:霞思天想 霞思云想 尽情想象驰骋:神魂飞越 想象漫无边际:海阔天空 海天空阔 不用说明就可想象得到:可想而知 美好的想象仿佛还在眼前:盈盈在目 (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想出新的形象:想象)
另见:想 用心1 回想 猜想 视野 形象 ☚ 想象 幻想 ☛ 想象 想象审美感受的心理结构形式的一种因素。人在面对客观事物时,能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的表象材料;当人离开具体的对象时,人能在头脑中运用记忆中的表象,通过表象的运动,创造新的形象,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能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人类之所以能创造出高于自然的“第二自然”(即艺术,歌德语)就在于人具有这种卓越的想象力。想象力具有理解性和抒情性两种品格,审美的想象是区别于科学想象的饱含情感的想象,它不同于科学理性的认知活动,而是充满情感的想象。它创造出来的形象,是有生动形象的具象,而不是科学思维的抽象,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审美感受状态。想象作为审美认识的心理机制,具有自由和创造的特性。它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给人的意识活动以广阔的天地。所谓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心雕龙》)指的就是想象的高度自由。由于艺术是人类的自由生命的表现活动,在历史上,有的艺术学美学家甚至称艺术是想象的艺术,可见,想象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想象不但在艺术创造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在欣赏中也同样是审美得以实现的重要性。现代接受美学认为,阅读和接受的过程就是基于文本的一种再创造过程,同样要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总之,想象促进了人类艺术、科学的进步,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在审美活动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 ☚ 审美投射 情感 ☛
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一个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如在《西游记》人物中的孙悟空就是作者将人与猴的表象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改造而组合成的一个新形象。作者的这一人物创作过程就是想象。想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两个基本特征。其形象性是指想象所依据的是事物形象,并以形象的方式反映出来,而不是利用词或者符号。其新颖性是指想象所产生出来的形象又是人们未感知过的或者是现实中还不存在的形象,是人为加工、改造、创新的结果。想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❶无意想象。这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梦是在睡眠状态下的无意想象。 ❷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如画家作画前的构思。在有意想象中依据其想象内容的创新性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其创新性最弱。如在阅读古典名著《红楼梦》时,根据小说中的文字描述,人们头脑中浮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一过程即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作家创作一个新的人物形象,建筑师构思一个新的建筑蓝图,这些活动都属于创造想象。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如各种科学幻想。当幻想符合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能付诸行动、实现它时,称为理想。当幻想不符合于客观规律、无法实现时,称为空想。想象不仅有多种形式,它还具有3种功能。 ❶预见功能。通过想象活动,人们的思想可以超越事物发展进程。如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想。 ❷补充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无法被人们直接感知,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这种不足。如人们想象宇宙间的星球运动。 ❸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种愿望一时不能实现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来获取暂时的满足。例如,一个小女孩想当医生的愿望一时不能获得满足,她会通过游戏活动,给娃娃打针吃药,想象自己是一名医生,从而使自己的愿望获得暂时的满足。 ☚ 催眠术 我向思维 ☛ 想象 想象xiangxiang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例如从未去过草原的人,读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诗时,头脑中也会浮现出在蓝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微风吹动着茂密的牧草,不时地显露出草原深处的牛羊的景象。这一过程就是想象。想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两个基本特点。想象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而不是词或者符号。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形象,具有形象性。而想象产生的形象又是人们未感知过的或者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是对表象加工改造并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具有新颖性。想象可分为两类: ❶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例如仰视天空中的朵朵白云,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柔软的棉花或羊群等形象。而梦是无意想象的一个典型形式,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无目的不由自主的想象。 ❷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如画家作画前的构思。在有意想象中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如阅读鲁迅《阿Q正传》时,根据小说中的描述,人们头脑中想象出阿Q的形象。建筑工人根据图纸而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实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例如作家创作新的人物形象,画家构思新的图画等。这是作者独立创新的结果,它们在现实中虽不存在但却可找到其原型。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例如科技幻想、各种童话、神话中的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的创作。一个学生想象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宇航员去月球上探险,都是幻想。当幻想符合于事物发展规律并能实现时,称为理想。如建设祖国、实现四化的理想。当幻想不符合于事物发展规律而且不能实现时,称为空想。正如“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中所述。想象具有三种功能:其一是预见作用。如建筑师在设计一座建筑物时,预先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通过想象可超越事物发展进程。其二是补充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并不能为人们所直接感知,如宇宙间的星球运动、北京猿人的生活情景,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这种不足。其三是代替作用。当人们某种愿望不能实现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来获得暂时的满足。例如小男孩想当解放军的愿望一时不能实现,他们在玩打仗游戏时,想象自己已是一名解放军,学着解放军样子去做,从而使自己的愿望获得暂时满足。教师应培养学生敢于幻想、善于幻想的品质,有助于建立理想,同时也要防止学生陷入脱离现实的空想中。 ☚ 联想 思维 ☛
想象 想象xiangxiang在现实形象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回忆、加工和新的综合,创造出艺术形象。 高尔基说过,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想象对于创作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其最本质的艺术特点。创作不能只对事物做表面化的状物叙事,要驰骋思想,捕捉一个个鲜活可感的具体形象,使它们发生内在的有机联系。想象是人的形象思维的过程,它能将此物转化成彼物,将虚化为实,将内化为外,将部分化为整体,将现在化为未来。在写作的诸种表现手法中,无论是比喻、比拟、比兴,还是象征、夸张、用典,都是一种艺术想象活动。人的直觉对想象也具有一定意义。 想象可分为联想与幻想。由此及彼的想象叫联想。联想是按照接近、对比和相似等规律,在想象中完成的。可以唤起人们类似的记忆,使经验与经验呼应,随着情绪的推移,创造出诗意的、具体的意境。联想,加大了形象的密度,使原始形象更加鲜明。通过人们感受的融汇贯通,使形象表现的思想深化、升华。如李白的《静夜思》,杨朔的《荔枝蜜》等。幻想是以主观感受为依据的,对还没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事物的想象。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世界的回忆和预见。它的构思更加奇妙,想象更加奔放,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象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聊斋志异》等,都是作者神奇的幻想创造出来的一个想象的自然界。 想象尽可随心所欲,但必须清晰、有序,如果没有合乎逻辑的思考来把握和指导,胡思乱想,就无法让人领略其艺术的魅力。 ☚ 象征 夸张 ☛ 想象 想象xiangxiang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想象主要处理图形的信息,而不是词或者符号;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或不可能有的形象。想象具有三种功能: ❶预见作用。想象是人们一切劳动活动中的必要因素; ❷补充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必须通过想象来补充这种不足,扩大人们的视野; ❸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通过想象得到满足和实现。按照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 问题 再造想象 ☛ 想象 想象Xiangxiang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一部分想象是无目的、自动地产生的,为无意想象,如睡梦中或某些疾病状态下产生的想象;通常情况下都是按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去进行想象,即有意想象;根据别人的描述(口头或书面语言的)产生的想象为再造想象;自己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为创造想象。创造想象的基本方式有: ❶粘合。即把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组合在一起,如马的形体和鸟的翅膀构成的“飞马”形象; ❷夸张与强调。对事物的某些特征加以放大或略去一些特征突出某些特征,如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中表现出来的想象; ❸典型化。即从多种形象素材中提炼出一般的、典型的形象。如装饰图案中的花朵、树叶就都是经过概括得出的。想象在人们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个人的感知范围是有限的。如学习历史、地理等课程时大量的事实都是无法亲身经历的,而可以通过想象加以补充。想象也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想象可以预见活动的结果,从而引导问题解决的方向。在提出方案的过程中,想象也有积极作用,如受日常环境中的某种原型的启发而提出解决方案的情况,就是发挥想象的作用而产生联想,如瓦特由蒸汽冲顶壶盖联想到由蒸汽推动机械传动装置的运动。此外,想象也能在我们的一些需要受到限制时提供某种替代性的满足。当人们的想象指向于未来,同个人愿望相联系时,就构成了幻想。幻想是人们学习、工作的重要推动力,许多重要的科学发明都是在幻想的激励下,经过长期努力而完成的。当然,过度的和毫无依据的幻想,只能是无益的空想。而如果对未来的想象是有充分的现实依据的、系统的和理性化的,即成为理想,它是个体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重要成分。 ☚ 表象 情绪/情感 ☛
想象 想象Xiangxiang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在文艺创作中,则指作者在进行艺术概括时,把某些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现象熔铸到一个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或典型环境中去的思维活动。文艺创作中作者进行艺术想象的主要形式有: ❶推想:作者根据丰富的生活经验,根据主题的需要,对人物的命运进行种种推测,从而较完整地显示作品的思想内容。例如歌剧《白毛女》,作者按现实的阶级斗争生活推想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理。 ❷联想:作者依据典型化的原则,由一事物联系到另一事物,或把生活中类似人物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或让各种人物彼此发生某种联系,以构成一个生动而完整的形象世界。鲁迅就是运用这一方法创造出阿Q这个形象的:“杂取种种人,凑成一个”。联想,是作家对已经掌握的生活素材进行改造和生发,创造艺术典型的重要手段。 ❸幻想:为表达主题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造成虚幻的境界。幻想用得好,能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获得升华,所反映的生活与精神境界更广阔,含义更深邃,感染力更强。如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幻想了吴刚捧酒、嫦娥献舞的情境,表现了对革命烈士的无限崇敬。使用想象,要使想象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必须以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理解为基础,决不可主观臆造,歪曲生活,违反真实。 ☚ 拟人 夸张 ☛
想象 想象Xiangxiang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凭借着记忆所提供的材料,以记忆表象为契机,采取再现其它客观物象和错位、组接、强调、夸张等方法,进行新的综合,形成新的形象。 在艺术创作的思维过程中,想象要以人的感情活动为动力,同时它又是各种心理活动的枢扭。可以断言,没有想象就不可能进行艺术创作。一个艺术家创造能力的大小,常常表现在想象能力的强弱上。人的想象能力与他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此,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得以加强的。 ☚ 构图 意境 ☛ 想象人脑在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起未曾感知过的甚至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构成新形象的材料也总是来自客观现实。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丰富和深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们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想象见“心理学”中的“想象”。 想象 想象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后,人脑就会产生这一事物的形象,又称表象。大脑对已形成的表象再经过加工改造后,创造出并未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就是想象。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虽然在生活中从未出现过,但经过人的大脑把人与猴子、猪的形象进行综合分析加工改造,用另一个形象特征补充这一形象的方法,从而创造出并未直接感知过的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这就是想象的结果。可见,想象又是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即形象思维。想象可分为随意想象和不随意想象两种。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想象,神话《西游记》中人物都是典型的例子。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梦”便是其中一种极端情况。尽管梦中的情节都是由表象构成,但梦中的表象是不随意的,不受目的和任务的支配。想象这一大脑的功能反映,是思维的创造性活动,对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❶创造发明依靠想象:不论是自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还是文学家、剧作家,在尚未创造发明新事物或塑造典型人物之前,头脑中就孕育并想象这些新事物、新人物的初步轮廓与规模,如人们想象着像鸟一样飞向天空,就构想出“飞行器”的种种雏形,最终发明了飞机;又如人工电脑、飞船以及鲁迅著作《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等,都是经过艰苦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当人们敢于想象时,创造发明就不再是神秘莫测的了。 ❷想象与思维密切相关:上面谈到想象是一种创造性形象思维,说明人们在探索任何未来新事物时都必须有思维活动参与,可见想象离不开思维。想象和思维都属于高级的认识活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和想象,人类才可以预测未来。但是想象和思维还有区别:想象活动的结果是以具体形象的表象形式表现出来;思维活动的结果则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以科研为例,想象只在科研的早期阶段起作用,而科研的后期阶段,就要完全依靠抽象思维活动了,因此不可过分夸大想象的作用。科学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活跃科学思维,但发现规律、定理,形成理论,这时想象就不再起主导作用了。但是,实践证明,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和天赋赐予的,而是建立在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才能的基础上的。因为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比起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由此可见,要想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就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许多老科学家为什么在晚年仍会做出突出贡献,道理也在于此。 ☚ 老年人的创造力 思维 ☛ 想象 想象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经过大脑加工而成的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但想象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在想象过程中,表象得到积极的再加工、再组合,不仅可以创造出从未知觉过的事物形象,而且可以创造出未曾存在过的事物形象。想象有两种基本形式: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前者是创造符合词的描述和以人已有的表象为基础的想象,后者是独立地创造出当时还不存在而在活动中有价值的形象的想象。从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来区分,想象还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幻想是一种特殊的想象。神话、童话、科学幻想中的幻想形象都属这一类想象。想象在认识过程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是科学研究、艺术欣赏和其它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想象对调节人的情绪、产生意志行为也有极大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脱离现实的想象也会导致人情绪失调、行为失当。 ☚ 普遍真理 感性认识 ☛ 想象imagination 想象imagine;think;conceive;fancy;visualize;envision 对这项条款作这样的解释是根本不可~的。By no stretch of imagination can the clause be interpreted in that way./不可~的unthinkable; inconceivable; unimaginable/难以~hard to imagine/~不到的困难unimaginable difficulties/~不到的问题unexpected problem 想象 想象imagination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脑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对过去存储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成。人不仅能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还能想象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但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一般可分为创造性想象和再造性想象两种,它们对人进行创造性活动和掌握新的知识经验起重要作用。 ☚ 近因律 随意想象 ☛ 000024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