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道德中国近代章太炎主要伦理论文之一。原载在日本编辑出版的1906年10月8日《民报》第8号。初编入《别录》卷一时,曾将标题改为《革命道德说》,后又以原题收入《太炎文录》。解放后编入《章太炎政论选集》。该文主旨是论述道德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人们的道德水平乃国家和革命存亡胜负的关键,“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极”,“道德堕废者,革命不成之原”。他把人按职业分为十六种,道德水平依次递降,艺士等以上的六种人,“率在道德之域”,其中“农人于道德为最高”;“道人”等以下的十种人则多不道德者,“知识愈进,权位愈申,则离于道德也愈远”。提出把“知耻”(明辨善恶)、“重厚”(注重实行)、“耿介”(正直廉洁)和“必信”(信仰坚定)四条作为革命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还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一致性,“优于私德者亦必优于公德,薄于私德者亦必薄于公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