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通货膨胀论
亦称“‘反正统’的通货膨胀理论”。本世纪80年代上半期由一些巴西经济学家提出的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假说。正统的通货膨胀理论是指半个世纪以来在西方国家流行的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等经济学家提出的通货膨胀理论,正统通货膨胀理论提出的通货膨胀治理措施不外是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调节市场供求矛盾、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控制失业和收入增长水平以及降低货币供给增长率等。而拉美国家特别是巴西的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正统的”通货膨胀理论无法解释1974年以后巴西的通货膨胀形成机理,上述政策处方自然也无力治理巴西等国的严重通货膨胀。于是,他们提出了所谓的“惯性通货膨胀”论。
惯性通货膨胀论的基本要点是:
❶吸收了拉美经委会一贯坚持的结构主义观点,即“供给瓶颈”造成局部性价格上涨,局部性价格上涨又往往会对总体价格上涨产生影响。
❷通货膨胀的原因分为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大类;一类是加速性因素,即正统通货膨胀理论中的供求冲击;另一类是持久性因素,即通货膨胀一旦形成之后所取得的一种自动推进势头或倾向,故称之为“惯性因素”。
❸巴西等拉美国家现在的通货膨胀往往是以前时期通货膨胀再生出来的,是正式或非正式的价格指数化的结果,属于惯性通货膨胀。
❹惯性因素是由社会各阶层间收入分配冲突造成的。所谓各阶层间的收入分配冲突是指,在通货膨胀已经出现的条件下,社会各阶层总是力图保持和提高自己在总收入中获取的份额,从而争相利用提价手段,如果某一方面停止涨价,其在总收入中获取的份额就要相应降低。
按照惯性通货膨胀理论的分析结论,1974年以后巴西通货膨胀恶化主要是由厂商、工会、政府部门各个垄断力量造成的。厂商垄断产品销售,有能力提高销售价格,即使在经济衰退期间销售额下降了,也能大体保持利润收入的稳定性;工会垄断了劳工市场,工资作为劳动力的垄断性价格只上不下。在这种条件下,商品和价格循环追逐,交替上升,形成了非正式的指数化。这就是惯性通货膨胀。虽然正统通货膨胀理论中的货币主义者也注意到了通货膨胀趋向有可能不断强化的问题,但他们始终把这种趋向同与货币相关的心理因素联系起来分析。惯性通货膨胀论者则认为,物价上涨惯性是一个与心理因素关系不大的实际现象,是由实际收入份额变动引起的。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越严重,争夺实际收入份额的冲突也越剧烈,通货膨胀的惯性力量也愈强。
惯性通货膨胀论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就是,巴西自60年代起10余年间推行反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措施的失败。在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中,巴西政府曾采取过紧缩财政开支、对金融交易增税、提高个人所得税、紧缩消费信贷等措施。特别是在1964年,巴西开始推行金融工具指数化政策,亦称“货币纠正法”,并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这种指数化措施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70年代中期起,指数化的弊病逐渐显露出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❶政府金融工具指数化吸引了储蓄者,私人部门信贷紧缺。
❷住房信贷指数化实行后,要求的偿付额超过一般工资的调整幅度,使债务违约事件层出不穷。
❸政府财政帐目和信贷指数化使赤字猛增,借款额迅速膨胀。
❹两次石油涨价冲击使指数化幅度大、频率高,失去控制。
❺社会各阶层为弥补各自认为的收入损失,都卷入正式或非正式的指数化浪潮,通货膨胀螺旋式上升。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惯性通货膨胀”论,并以这种理论为依据制定了所谓反传统的通货膨胀治理方案——“克鲁扎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