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惊悸怔忡针灸治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惊悸怔忡针灸治法

惊悸怔忡针灸治法

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心跳心慌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惊悸发作时间较短,有为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病情较轻;怔忡系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无精神因素也可发生,发作时间甚长,病情较重。惊悸久延,可以发展成为怔忡。多由情志刺激,心气郁结;或气血虚弱,心失所养;或阴虚火旺,扰动心神;或气滞血瘀,心脉痹阻;或水液停聚,饮邪上犯; 或阳气亏虚,心神不安等引起。本证病部在心,但与脾、肾有关。一般说来有虚实的不同,但临床也常常虚实夹杂或相互转化,严重者可发展成为心阳欲脱的危候。
通治法 以宁心安神为主,取俞募穴和手厥阴、手少阴等经穴,如心俞、肾俞、巨阙、内关、神门、通里、间使、大陵、足三里、三阳交、太溪等,每次3~5穴。用毫针刺酌情补泻,或配用灸法。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心神不宁 心悸,易惊易怒,坐卧不安,遇精神刺激则加重,舌苔薄白,脉象细数。治宜宁心安神,选穴同通治法。用毫针行补法。
气血虚弱 心悸不安,活动后易发,气短,头晕,神疲肢倦,健忘失眠,面色㿠白, 舌淡脉细。 治宜补养气血。 选心俞、肝俞、脾俞、膻中、气海和足三里等穴。以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
阴虚火旺 烦热,心悸,少寐,多梦,目眩,面赤,口干,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治宜补阴泻火。如心俞、内关、神门、三阴交和照海等。用毫针泻刺手少阴、手厥阴经穴,补刺其它经穴。
气滞血瘀 心悸,胸闷,或阵发心痛如刺,或有唇紫,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治宜活血通瘀。选心俞、膈俞、膻中、大陵和少冲等穴。以毫针行泻法。
水饮凌心 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或下肢浮肿,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治宜化气行水。选百会、中脘、神门、大陵、足三里和三阴交等穴。用毫针行泻法,并配合灸法。
心阳虚弱 心悸,动则更甚,气短胸闷,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治宜温阳益气。选膏肓、心俞、气海、内关、神门和解溪等穴。以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
其它针法 常用者有:
电针法 一般可按上述辨证论治选穴施术,每次2~4穴,获得适宜针感后,通电10~20分钟。
皮肤针法 以脊柱(颈3~胸5,腰2~骶椎)中线及夹脊两侧为重点,结合主要症状参照毫针疗法酌选重点腧穴,施以中度或较重的刺激,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耳针法 选心、脑、下脚端、耳神门等穴,用轻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 痫证针灸治法   健忘针灸治法 ☛
000017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