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恶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 ![]() ![]() 恶露出《肘后备急方》。 恶露指妇女产后阴道排出的秽浊液体。其中包括瘀血、粘液、坏死的子宫内膜等。 恶露 恶露中医妇科名词。是指妇女生产以后阴道所排出的瘀浊败血之物。一般产后两至三周内恶露应完全排尽。如果产后恶露没有排出或排出很少,称为恶露不下。而产后超过三周以上恶露仍然持续不断,则称为恶露不绝。二者均属病态。前者多由气滞血瘀所致,治疗应以行气活血为主。后者多由气虚、血瘀、血热所致,治疗当从补气、活血、清热凉血入手。 ☚ 死胎 阴挺 ☛ 恶露 恶露elu产后由阴道排出的血液、坏死蜕膜组织及粘液等称为恶露。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产后最初3天为血性恶露 (红恶露),含新鲜血液,血块及脱落的蜕膜、羊水、胎脂等。以后颜色渐淡,含少量血液及粘液,呈褐色、黄色。一般7~10天,恶露血量已甚少,含大量白细胞及蜕膜细胞,称白恶露,约在产后3~6周停止。胎儿娩出后,子宫内有创面,子宫颈口未完全关闭,会阴和阴道可能有损伤,恶露却是细菌繁殖的温床,所以产褥期要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和干燥。每日数次用温水冲洗外阴,卫生巾勤换。若血性恶露持续二周以上,或恶露有腐臭气味,可能是感染所致,应及早就医。 ☚ 产后卫生 产褥感染 ☛ 恶露lochia分娩后从阴道流出的血液、粘液及坏死组织等叫恶露。分娩后随着子宫内膜的修复,尤其是胎盘附着处内膜的脱落和修复、坏死的蜕膜组织及血液从阴道流出,并持续一定时间。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一般先为血性,然后变成浆液性,最后为白色而终止。临床上严密观察恶露色、量、味、持续时间等,对诊断是否有其他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恶露产后自阴道排出的分泌物。产后第一周恶露较红,含有新鲜血液、小血块及脱落的蜕膜、羊水、胎脂等,叫血性恶露;一周以后恶露色淡,含少量陈旧血及较多坏死蜕膜和宫腔、宫颈、阴道的排出液,叫浆液性恶露;约10天以后恶露色白,内含大量白细胞、蜕膜细胞、表皮细胞及细菌,称白恶露,于产后3—6周停止。 恶露è lù《本草纲目》木部第36卷卫矛(16)。病证名。指产妇分娩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一般产后二至三周内恶露应完全排尽,如超过三个星期,仍然持续淋漓不断,或排出很少,均属病理范围,属于恶露不绝。 恶露lochia系产褥期胎盘附着部出血及子宫腔清除过程的产物从阴道排出。其中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组织、粘液等。一般产后3天内为血性恶露,量较多;以后颜色逐渐变淡,成为浆液性恶露; 7~10天后,变为白色或黄白色,称白恶露。正常恶露带血腥味,如有腐败臭味并呈土褐色,则表示有感染情况。如血性恶露持续2周以上,即表明原胎盘部位复旧不良或有感染存在。 恶露惡露è lù指产后阴道排出的残留瘀血和败浊之物。《温病条辨 · 产后不可用白芍辨》:“征按……余荆室素禀阳微,产后恶露亦少,忽而郁冒不知人。” 恶露èlù❶指产妇分娩后, 胞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一般产后二至三周内恶露应完全排尽, 如超过三个星期, 仍然持续淋漓不断, 或排出很少, 均属病理范围。参见恶露不绝条。 恶露 恶露lochia指产后子宫蜕膜的脱落,内含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及宫颈黏液等。应观察其量多少、性状、颜色、臭味及持续时间。同时测量宫底高度、子宫有无压痛及体温升高。恶露分三种: ☚ 性交损伤 会阴裂伤 ☛ 恶露e lu【医学】lochia 恶露è lùlochi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