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扬琴
流传于鄂西土家族自治州的恩施、咸丰、来凤、宣恩、利川等市、县,有100余年历史。其源流无文字可考,艺人众说纷纭,有说源于四川的,也有说由黔(贵州)带入的。总之扬琴传入后,一些爱好者曾先后在上述流行地区建立琴社,组织堂会,定期会友演出,活动十分频繁,在抗日战争前非常盛行。抗战爆发后,扬琴逐渐由盛转衰,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后继无人,濒临灭绝。恩施扬琴以唱为主、说唱相间,演唱形式为演员自操乐器、围桌而坐,四句纲词之后,分角色相递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另有碗琴、三弦、月琴、京胡、二胡、鼓、板合称“八音”。音乐分为板腔体与曲牌体两大类。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基本句式,也有五言与杂言的句式,前者多见于板腔体唱腔中,后者多用于歌谣体及小调的唱腔中。传统曲目有《修诏》、《貂蝉拜月》、《伯牙抚琴》、《黛玉葬花》、《水漫金山》等。现代新编曲目有《白求恩赠刀》、《夜走邬阳关》等。

恩施扬琴演唱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