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北欧国家农业经济agricultural economy of Northern European countries北欧的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和冰岛五国,均位于北纬54°以北,是地球上最北部的国家。领土大部由半岛和岛屿组成,海岸线长。因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明显地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降水量充沛,且一年四季分配均匀。年温差较小,具有湿润、温和的海洋性气候特点。从农业生产角度看,除丹麦外,其他四国条件并不十分有利,但有的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或濒临北大西洋渔场,木材采伐业和捕鱼业成为广义农业的重要部门。随着经济的发展,五国结合本国农业资源特点和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逐步建立起发达的现代化农业。农业生产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高,经营集约,单产甚高,在世界农业经济中构成独特的经济类型。五国农业部门结构的特点是畜牧业产值都超过种植业产值。有的国家大面积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为畜牧业服务。农业生产在五国国民经济中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工矿业和各种服务事业的发展,农业在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逐渐下降,农业劳动人口也趋于减少。五国农业的主要经营单位是一家一户的家庭农场,约占各国农户总数的60~70%和农业用地的一半左右。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商品化,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家庭农场日益纳入农工商一体化的体制之中。这种一体化组织把农业产前和产后的服务部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组织完善的供应网、庞大的食品销售系统和出口组织。五国农业除具有共同特征外,因历史传统和资源状况不尽相同,分别建立起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不同的农业部门结构。 丹麦 是五国中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最好的国家。领土包括日德兰半岛及其附近一群大小不等的岛屿。全境大部为平原。年降雨量为600~800毫米,无霜期160~170天。东部土地多为冰碛黄土,颇肥沃;西部为砂质土,较贫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8%,垦殖指数之高为世界少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长期占主导地位。至20世纪60年代初,工业的产值超过农业,但1980年农业仍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38%。种植业曾是农业的主要部门,粮食除满足本国需要外,尚有部分输往西欧。19世纪末,北美和俄国的廉价谷物倾销西欧市场,促使丹麦利用本国宜于放牧的自然条件和剩余粮食发展畜牧业,从而奠定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向。1982年牲畜存栏数:猪810万头,牛330万头,鸡1 500万只。主要畜产品产量:猪肉113万吨,牛肉25万吨,禽肉21万吨,蛋8万吨,牛奶523万吨。人均畜产品产值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新西兰。畜产品的传统市场,一是经北海轮渡输往英国,一是由陆路输往联邦德国。种植业以大麦为主,其次为小麦、燕麦、甜菜、马铃薯和饲草。1960年,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6%。由于农业的现代化和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1981年农业人口的比重已降至6.7%,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前产后服务部门的雇佣人员,约占全国雇员的25%。农业地区专业化趋向日益明显。日德兰半岛东半部和西兰、菲英、洛兰诸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已成为高度集约化的畜牧一种植业区,养猪业和机械化圈养式的家禽饲养业占优势。西部地区多牧场,主要发展养牛业和乳肉制品加工业。捕鱼业发达,80年代初,全国有渔民约2万人,年捕鱼量在80万吨以上。丹麦水域盛产经济价值较高的鲽与鳗,且接近消费市场,故收入甚丰。1985年,丹麦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16公顷,生产谷物49 055千克,生产肉类8 865千克。 挪威 地处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部,濒临北海、挪威海和巴伧支海。海岸线长, 多峡湾,山脉紧逼海岸,仅东南部沿海和西部特隆赫姆湾有狭小平原。全境所处纬度甚高,但由于西风和暖流的影响,沿岸不冻。气候凉爽湿润,森林资源丰富。近海是世界著名渔场。水产业和木材业是农业的重要部门。畜牧业和种植业生产水平较高,主要供国内消费。渔业在挪威经济中一直占重要地位。80年代初,全国从事渔业人口约5万人,年产鱼约300万吨,居欧洲第二位,世界第五位。人均鱼产量达700千克。主要鱼种为鲽鲭、鲱鱼等,产品大部分供出口。除卑尔根为大渔港外,沿海众多村镇多为渔港。其远洋捕捞船队,在格陵兰和南极海域从事捕鱼。全境2/3为山地和高原,森林占国土面积的1/4, 多为松和云杉等优质针叶用材林。东南部奥斯陆湾沿岸和特隆赫姆湾沿岸为全国著名林区,许多农民兼营林业。在伐木业基础上建有发达的木材加工业,木材、纸张、纸浆是出口的重要商品。挪威耕地面积9.3万公顷,仅占国土面积的2.9%,主要分布于北纬60°以南的沿海低谷平原和特隆赫姆湾沿岸。60%以上的耕地种植饲草,仅在国土最南端才种植大麦、燕麦、马铃薯等。粮食和精饲料大部分依赖进口,畜产品可以自给。畜牧业收入在农业收入中约占3/4。水果、温室蔬菜、花卉、皮毛兽等专业化生产也是农家收入的重要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化肥和精饲料消费量急剧增加,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业人口1981年占总人口的7.3%。农户拥有土地面积有增大的趋势。 瑞典 是五国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 位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东部, 濒临波罗的海与波的尼亚湾。北部和西部是高原和山脉, 气候寒冷, 人口稀少, 分布着大面积的针叶林。中部低地和南部沿海平原由于受海洋影响,气候较温和, 为主要农耕地区, 也是全国人口、城市和工业集中的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冬季长达半年之久, 无霜期短, 光照不足, 可耕地仅占国土面积10%。瑞典直至19世纪末, 仍为落后的农业国,3/4的人口住在农村,农业劳动主要靠人力和畜力,农作物产量低。19世纪末期, 在开发本国森林、铁矿和水力的基础上开展了产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已成为工业农业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 奉行中立政策, 未受战争蹂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经济发展迅速,农业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良种化,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大幅度提高。1940年农业就业人口约占全国就业人口25%,1981年降为5.4%, 但全国10%左右的就业人口与农业生产有关。1951年全国共有28万多农户,1980年下降到不足12万户。全国有耕地300余万公顷, 在中、小农户被兼并的过程中, 3/4的耕地面积已转移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大、中农户手中。这些大、中农户拥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力量, 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集约经营, 使瑞典农业成为世界上单位面积产量和人均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1981年生产粮食568万吨,马铃薯150万吨, 油菜籽30万吨。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约3.3万千克, 牛奶1.55万千克, 肉类3 000千克。粮食基本自给, 部分畜产品可供出口,各类农产品的总自给率达90%左右。1980年农产品总产值为40.9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3%左右。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80%。在耕地中40%种植牧草,30%种植燕麦、大麦等饲料作物, 其余的耕地种植小麦、黑麦、马铃薯、甜菜等。森林资源丰富, 林地几乎占全国面积之半, 木材蓄积量达24亿立方米, 1981年采伐量约7 100万立方米,锯材产量为1 300万立方米, 仅次于苏联、美国和加拿大, 居世界第四位。全国半数以上林地属农民私有。许多农户兼营林业, 夏季务农, 冬季伐木。国土北半部许多河流发源于西部山区, 向东流入波的尼亚湾。这些河流在夏季多用于浮送木材, 各河口附近建有木材加工厂,从事锯材、纸浆、纸张、胶合板、家具的生产, 每年有大量产品用于出口。 芬兰 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 较上述各国为多。全部领土均位于北纬60°以北, 距大西洋较远,气候的大陆性增强。大部地区无霜期只有100天左右,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部的阿兰群岛气候暖和, 有利于农业发展。全境有大小湖泊6万多个, 通过人工运河联结为内陆水网。森林资源丰富, 林地占国土面积70%, 木材蓄积量约16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木材蓄积量为349立方米。约60%的森林为私人所有。大多数农民均在冬季从事伐木。1981年采伐量约为5 000万立方米。锯材产量为700万立方米。木材经内陆湖泊水网外运。木材加工一直是传统的生产部门, 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1/4以上,纸张和纸浆出口占世界第二位。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9%,主要分布于芬兰湾及波的尼亚湾沿岸以及阿兰群岛。土地大多由占地不多的中、小农户经营。耕地绝大部分用于种植饲草和饲料作物,畜产品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乳、肉、蛋、禽除满足本国需要外, 有小量出口, 但每年尚需进口部分粮食及精饲料。 冰岛 是孤悬在欧洲西北方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大岛, 靠近北极圈。全岛3/4土地是高原, 1/8土地为永久性冰雪所覆盖。境内多火山、温泉、湖泊、湍急河流和瀑布。只在沿海一带, 因受暖流影响, 属极缘海洋性气候, 较适于生产和人民生活。冰岛周围近海是著名渔场, 渔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年产鱼130余万吨, 人均6吨,为世界之冠。鱼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0%。冰岛有22%的土地是草地, 放牧羊、牛、马等。牛奶和羊肉为主要产品。耕地仅占国土面积1%,主要种植饲草、马铃薯和萝卜。此外还利用温泉水发展温室农业, 种植蔬菜、水果和花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