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旷思惟歌汉代琴曲。东汉蔡邕《琴操》著录。此曲取材于著名的昭君出塞的事迹。据《汉书·元帝纪》及《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长安,愿和亲为汉婿,元帝便将后宫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王嫱(字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入匈奴后,王昭君被册封为宁胡阏氏,并生一子。后呼韩邪单于死,其前阏氏子代立为新单于,王昭君又依匈奴风俗复为单于阏氏。此事在汉代曾广为流传,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传说。《琴操》介绍此曲的内容为“昭君至匈奴,……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可知至迟在东汉时,昭君事迹已被编为歌曲广为传唱,表现王昭君感叹“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的哀怨情绪,并披之弦丝,成为一首著名的琴曲。汉代琴曲的内容,多取材于古代史事或传说,表现汉世当代内容的非常之少,此曲即是其中一例,它反映出汉代琴曲创作的新特点。西晋时,此曲仍有流传,石崇《王明君辞序》(晋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提到“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反映出此曲的曲调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