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赤温满族传统戏曲,又名“诸春”,兴于唐代,盛于明清,清代后期逐渐衰落。早期的演出形式只是民间地、原始地敷衍本族先古圣贤传说及故事片断,后逐步发展成具有固定人物分工,兼以说白、词曲演唱及表演的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满族民间寓言、传说、故事,题材以表现满族先人彪悍、勇敢的传奇故事及满族生息、繁衍、迁徙和发展的历次重大事件与战争场面为主。音乐采用“曲联体”,所用曲调多是民间俗曲,如“悠悠调”、“喜歌”、“神歌”、“八角鼓”等。乐队开始以喇古笛(桦皮制成)、三弦、管子、鼓板为主,后来加入笙、琵琶、云锣及锣钹等。在化妆、服饰、道具上,注重面部着妆,反面人物常带各种特定面具登场;演出的场地,除参加朝廷庆典仪式外,一般不专设舞台,多在广场,空地或围场上与满族其它艺术形式如《道瓦喇》、《连厢》、《清音会》等联合演出。剧目主要有《奥尔厚达喇》、《胡独鹿达汗》、《济尔图勃格达汗》(努尔哈赤)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