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急递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急递铺jí dì pù

元明时代的驿站。专事递送官府往来的紧急公文。《元史·兵志四》: “古者置邮而传令,示速也。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
(例)你们还只是吊着受疼,我老孙再不曾住脚,比急递铺的铺兵还甚,反复里外,奔波无已。(三十五·453·)

急递铺

急递铺

送紧急公文的驿站,按规定每昼夜必须将信件传送三百里。

☚ 晡   毛团 ☛

急递铺

 元朝传送公文的邮驿,简称递铺。中统元年(1260年)置燕京(今北京)至开平(今内蒙古蓝旗东)、开平至京兆(今西安)急递铺,每10里或15里、25里设一辅,每辅置辅兵5人,以贫户或漏籍户充役,免其差发。后令各州县依例设置,与邻境所置铺相接,路府州县委正官一人提调。至元三十一年(1294),于大都置总急递铺提领所,秩九品,设提领三人,各路置总铺,设提领一人。至治三年(1323),又于每10辅置一邮长。初定中书省、六部、御史台、枢密院及各行省、行台行下公文及地方申省公文方许入递,其后凡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官府来往公文均可入递。传递办法:省、台、院及边关紧急重要公文,用木匣封锁,用黑油红字书写号码,并标明发送、承受衙门及入递时刻,随到随送。一般公文皆付承发司,按所投下处分类装封,每件系一牌,用绿油黄字书写号码,交铺传递。铺兵腰系铜铃、持枪、挟雨衣,夜则持火炬,沿途其他人闻铃应为让路。除大都、上都间可递送御膳菜果外,其余急递铺只递公文。

急递铺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急递铺

 金传送公文所设之邮驿站。泰和六年(1206)设提控急递铺官进行管理。其制为:金于军马要道每间隔十里置一递铺,编制四人,其中铺头一人,兵三人。递送时腰上系铃,驰马日行三百城,凡六部及元帅府信件,以省递、敕递牌子入铺转送。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道路館驛部 > 館驛 > 急遞鋪
急遞鋪  jídìpù

亦稱“通遠鋪”。金、元、明代傳遞公文之驛站。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置一鋪,每鋪設鋪司一人,鋪兵若干。凡緊急公文,隨到隨送,不分晝夜,風雨無阻。《金史·章宗紀四》:“乙丑,初設都提控急遞鋪官。”《元史·兵志四》:“急遞鋪兵……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則設一鋪……若係邊關急速公事,用匣子封鎖,於上重别題號及寫某處文字、發遣時刻,以憑照勘遲速。其匣子長一尺,闊四寸,高三尺,用黑油紅字書號。”又,“[至元]九年,左補闕祖立福合言:‘諸路急遞鋪名不合人情。急,着急,速也。國家設官署名字,必須吉祥者爲美,宜更定之。’遂更爲通遠鋪。”參閱《明實録·太祖洪武實録》。

急递铺

金元时驿站名。简称递铺,是快速传送官府公文和军事情报的机构。泰和六年(1206年)金章宗纳陕西宣抚使徒单镒建言,始置提控急递铺官。其制,于军事要道处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每铺设铺司一人为头领,铺兵四、五人不等,皆由所辖射粮军内差充任,凡遇公文到铺,铺兵立即腰系铜铃,急速转递,不分昼夜,风雨无阻,不得有误,日行三百里,非军期、河防不得骑马。

急递铺

急递铺

传令驿站。《续资治通鉴·宋纪·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 “金初置急递铺,腰铃转递,日行300里; 非军期河防,不许起马。”《元史·兵志》:“古者置邮而传命,示速也。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其所系至重,其立法盖可考焉。世祖时,自燕京至开平府,复自开平府至京兆,始验地里远近,人数多寡,立急递站铺。每10里或15里、25里,则设1铺,于各州县所管民户及漏籍户内,签起铺兵。中统元年 (公元1260年) 诏: ‘随处官,置文簿一道付铺,遇有转递文字,当传铺所即注名件到铺时刻,及所辖转递人姓名,置簿,令转送人取下铺押字交收时刻还铺。本县官司时复照刷,稽滞者治罪。其文字,本县官司绢袋封记,以牌书号。其牌长5寸,阔1寸5分,以缘油黄字号。若系边关急速公事,用匣子封锁,于上重别题号,及写某处文字、发遣时刻,以凭照勘迟速。其匣子长1尺,阔4寸,高3寸,用黑油红字书号。已上牌匣俱系营造小尺,上以千字文为号,仍将本管地境、置立铺驿卓望地名,递相传报。’ 铺兵一昼夜行400里。各路总管府委有俸正官1员,每季亲行提点。州县亦委有俸末职正官,上下半月照刷。如有怠慢,初犯事轻者笞40赎铜,再犯罚俸1月,3犯者决。总管府提点官比总管减1等,仍科30,初犯赎铜,再犯罚奉半月,3犯者决。铺兵铺司,痛行断罪。至元八年 (公元1271年) 申命州县官,用心照刷及点视缺少铺司铺兵。凡有递转文字到,铺司随即分明附籍,速令当该铺兵,裹以绢包袱,更用没绢卷缚,夹版束紧,赍小回历1本,作急走递,到下铺交割附历讫,于回历上令铺司验到铺时刻,并文字总计角数,及有无开拆、磨擦损坏,或乱行批写字样,如此附写1行,铺司画字,回还。若有违犯,易为挨问。随路铺兵,不许顾人领替,须要本户少壮人力正身应役。每铺安置12时轮子1枚、红绰屑1座,并牌额及上司行下、诸路申上铺历2本。每遇夜,常明灯烛。其铺兵每名备夹、铃攀各1付,缨枪1,软绢包袱1,油绢3尺,簑衣1领,回历1本。各处往来文字,先用净检纸封裹于上,更用厚夹纸印信封皮。各路承发文字人吏,每日遂旋发放,及将承发到文字,验视有无开拆、磨擦损、批写、字样,分朗附簿。”

☚ 畸零   祭令 ☛
急递铺

急递铺

元代传送公文的邮驿,简称递铺。每十里、十五里或二十五里设一铺,置铺兵五人,其长称铺司。凡紧急重要公文用木匣封锁,随到随送:一般公文则按所投下处分类装封传递。铺兵传送公文需随带回历,至前铺由铺司验收签押,如此依次传递至目的地,一昼夜行四百里,急件行五百里。除大都与上都之间可递送御菜果外,其余急递铺只递公文,不许将物件及十斤以上帖册入递。

☚ 邸舍   站赤 ☛

急递铺

急递铺

创设于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正月。急递铺在明代的驿递机构中占的比重很大,它设于每个州县,大县多至二十处以上,小县亦有十处左右。到明中期以后,逐渐因管理失当而造成制度的废弛,最后退居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把置邮传命的任务,大多分转移到驿站内。明代的急递铺,每铺一般相距十里,接力传递,昼夜不停。

元急递铺令牌

☚ 站赤   水马驿 ☛
急递铺

急递铺urgent dispatch station

中国古代传递军令军情、紧急公文的军邮组织。始创于宋朝,昌盛于元朝,并为明清两朝所继承。铺兵骑马在驿道上奔驰,日夜兼程,风雨不误,白天鸣铃,夜间举火,任何车马行人必须让路,一昼夜飞驰500里(250km),接力传递,直达终点。

☚ 飞钱   站赤 ☛

急递铺

金元时驿站名。简称“递铺”,是快速传送官府公文和军事情报的机构。泰和六年(1206年)金章宗纳陕西宣抚使徒单镒建言,始置提控急递铺官。其制,于军事要道处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每铺设铺司一人为头领,铺兵四五人不等。凡遇公文到铺,铺兵立即腰系铜铃,急速转递,不分昼夜,风雨无阻,不得有误, 日行三百里,非军期、河防不得骑马。

急递铺

亦称急脚递,是北宋王朝在同辽、金、西夏作战的特殊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每隔10里设1铺,每铺设铺长1名,铺兵:僻路设4名或5名,要路设10名或12名。急递铺专司传递紧急军事文书,规定速度日行400里。宋熙宁年间(1068~1077),又有“金字牌急递铺”,规定速度日行500里。在传递文书时,驿骑白天鸣铃,夜举火把,铺铺换马,数铺易人,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急递铺

急递铺

宋、金、元配备马匹传送文书的驿站。宋称“急脚递”。又作“急递站”、“急脚马递铺”。金仿设急递铺,元世祖中统元年( 1260 )初于太都至上都,上都至京兆之间,每十里、十五里或二十五里设一铺,于各州县民户和漏籍户内签起铺兵当役。其后各地依例设置,每铺定置铺兵五人。急递铺初由各路府州县提调,至元三十一年( 1294 )大都设置总急递铺提领所,用九品铜印,设提领三员专掌急递铺事。各路所设总铺,亦设提领一员。英宗至治三年( 1323 ),于每十铺设邮长一名,使之专督其事。急递铺传递之法甚为严格,每铺设有登记文簿,记录公文函件到铺和发送时间,以及递送人的姓名等情况。凡省、院、台紧急公文,均封锁于特制匣内,随到随发,不得延误。其他日常公文用软绢、油布包装卷缚并束于夹板,及时递送下一铺交割。按照规定,铺兵一昼夜需行四百里,故应役者必须是壮健善走者。凡应铺兵役者,均免除杂泛差役等差发。铺兵递送公文等物,不分昼夜。上路时必须腰系铜铃,持枪并携带雨衣和一本用于查验到铺时间以及登记公文交割情况的回历。夜晚举火炬而行。沿途行人车辆,听到铺兵铃响,必须让路。参见“递铺”。

☚ 五、交通   递铺 ☛
急递铺

急递铺

我国元、明、清时期专司传递官方文书的通信组织。接力传送,昼夜不停,是急递铺通信的显著特点。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设置急递铺,它成为专一的、全国性的官方通信组织,除传递官方文书外,并不担负驿站所承担的运送物资和接待过往官员的任务。《元史·兵制》称:“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至元九年(1272年)曾一度改名为“通远铺”,不久仍恢复旧称。元代每10里、15里或25里设一急递铺,形成沟通全国的通信网络。铺兵昼夜不分,在铺值班,遇有公文到达,立即出发走递,程限一般为每昼夜行400里。元代创立的“长引隔眼”(我国最早的排单)、“封缄规定”、“入递制度”等等,均为明、清两代继承。明代的急递铺创于洪武元年(1368年),基本沿袭元制,据估计,全国约设置急递铺14,000余所。清代的邮驿主要由驿、站、塘、台、所、铺六种组织形式构成,各有其职责范围。铺即递铺,也叫急递铺,是传送普通公文的组织。据《清光绪会典》载,全国18个省有递铺13,935处,铺兵44,643人。咸丰四年(1845年),清政府大规模裁减递铺经费,使递铺元气大伤。加上递铺传送公文,全靠人力行走,速度缓慢,难以保证时效等原因,终于衰落下去。1896年,大清邮政正式开办,递铺的作用日渐消失。

☚ 急脚递   复印机 ☛

急递铺

金元传送四方文书的邮驿。金泰和六年(1206)六月始置。十二月,设都提控急递铺官总其事。《金史·百官志·兵部》:“其制,该军马路十里一铺,铺设四人,内铺头一人,铺兵三人,以所辖军射粮军内差充,腰铃日行三百里。凡元帅府、六部文移,以敕递、省递牌子,入铺转送。”非军期、河防,不许起马。自中都(今北京)至真定、平阳、京兆,京兆至凤翔、临洮,真定至彰德、南京,南京至归德、泗州、寿州,南京至许州、邓州,中都至沧州、益都,均有邮驿,通达无滞。元承金制,世祖中统元年(1260),自燕京(今北京)至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自开平至京兆(今陕西西安)设铺,每10里或15里、25里1铺,置铺兵(又称铺丁、铺卒)5人,于各州县无力承担差发之贫户及漏籍户内签发。后各路依制设铺,诸路总管府委有俸正官1人,州县委有俸未职正官提点。至元八年(1271)尚书省制定《急递铺条例》七条,包括视察、文书封授、传递、程限、递铺及铺兵等内容。三十一年(1294),大都(今北京)设总急递铺提领所,置提领3人。英宗至治三年(1323),每10铺设1邮长,于州县司吏内差充,专督其事。其制:一般文书付承发司分类装封发送,遇省、部、台、院及边关紧急公事,则用匣子封锁入递,随到即行。铺兵腰系铃、持枪、挟雨衣,夜则持火炬,以警沿途路人让路,以告前铺准备接递。一昼夜行400里。公文到铺,由铺司于铺历上注明公文到铺时刻、转递人姓名,验明无拆、无损,交铺丁逐铺递送。

急递铺

驿站的一种,专为传递紧急军政机要文件设立的机构。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始置。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每铺置铺丁五人。铺丁于各州县所管民户及漏籍户内签起。铺丁亦称铺兵,一昼夜要行四百里。传递文件手续严格,要登记文件收发时刻,如迟滞、怠慢,则治罪。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