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乘佛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佛教流派。即 “大乘”。为佛教两大宗派之一。该派重视利他,即利益大众、解脱大众的行为,有着类似人类大同的思想,强调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认为无休止地利他,便是涅槃。犹如驾大船渡众,故称大乘。该派又强调发菩萨之大慈悲心,认为任何人皆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关系,仿佛如海水之于大海,故鼓励服务众生,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号召尽一切学,以利众生。流传于中国汉族地区以及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佛典初传为梵文,后主要为汉文,此系称“汉语系”;又流传于中国之藏、蒙、土、羌、裕固、门巴等民族地区,以及俄国西伯利亚地区、蒙古国和印度北方,佛典主要为藏语,此系称“藏语系”。而“汉语系”、“藏语系”又皆为北方一带 (以印度为标准),故亦称“北传佛教”,以有别于“南传佛教” (即 “小乘佛教”)。 ☚ 小乘佛教 中观学派 ☛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梵文Maha yana的意译,音译“摩诃衍那”。“摩诃”是“大”之意,“衍那”谓乘载(如船、车)或“道路”。1世纪左右形成的佛教派别,亦名大乘。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而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小乘把释迦视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佛神化;前者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后者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在义学上,前者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后者还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修习上,前者着重于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后者倡导以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在印度本土有三个发展时期: ☚ 小乘佛教 西藏佛教 ☛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亦称“北传佛教”。一世纪左右产生的佛教派别,形成后将早期佛教贬为小乘佛教。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小乘把释迦牟尼视为教祖和传教师,大乘则将佛神化,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 前者追求自我解脱,后者宣传修持成佛,“普度众生”。在义学上,前者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后者还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修习上,前者主张修“三学”、“八正道”,后者则兼修“六度”。根据佛教解释,大乘佛法能“运载”众生从现实世界的”此岸”到达涅槃境界的“彼岸”,故名 (大乘即大车的意思)。大乘佛教主要经典有《般若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 大千世界 大洋洲宗教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