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为短期内有大量结核菌经血行播散,若细菌由肺动脉播散可单独引起粟粒性肺结核,由肺静脉播散,则除粟粒性肺结核外尚引起全身粟粒性结核。于机体免疫状态降低,如麻疹、百日咳后和营养不良时尤易发生。年龄愈小,愈易发病,以3岁以下婴幼儿为最多见,多于原发感染后1年内尤其6月内发生。
起病可急可缓,多数起病较急,以高热及中毒症状为主,此外尚有咳嗽、呼吸急促及发绀,若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则出现脑膜刺激症状。起病缓者仅有低热及结核中毒症状,体格检查常无明显体征,有时肺部可听到细湿啰音,约半数小儿有全身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一般于症状出现1~3周后可见典型胸部X线表现,两肺可见分布均匀、大小一致的粟粒状阴影(但胸透时不易检到),有时病灶边缘模糊、呈雪花状。若肺部病变为全身粟粒性结核的一部分,眼底检查常可见脉络膜结核结节。偶见粟粒疹。约40%病儿周围血白细胞升高,核左移,有时可达3万/μl以上,呈类白血病反应。
病程多危重,但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否则可在1~2月内死于结核性脑膜炎。合并症有自发性气胸、贫血、偶有急性心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及DIC等。
根据结核接触史,临床表现,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但阴性不能排除),典型X线改变及细菌学检查而确诊。在X线典型变化出现前应与流感、肺炎、伤寒、败血症等鉴别。X线片已显示粟粒样阴影后尚需与支气管肺炎、嗜酸粒细胞浸润性肺炎,组织细胞增生症及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鉴别。
除支持疗法外,应早期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剂量一般比原发性肺结核偏大,疗程偏长。病情严重者联合使用2~3种一线药物。异菸肼每天15~25mg/kg,全日量不超过400mg,3~6月后可减到每天10~15mg/kg,疗程
~2年。 链霉素每天20~30mg/kg, 每日最大量不超过0.75g,1~2月后改为隔日一次或一周2次,持续2~3月。对氨水杨酸钠剂量每天200~250mg/kg,每日总量不超过8g,分3~4次,饭后半小时服,疗程6月~1年左右。当一线药物疗效不著或疑有耐药菌株感染时宜加用二线药物,治疗方案可用异菸肼,利福平及乙胺丁醇; 或异菸肼、卡那霉素加利福平或乙硫异菸胺。利福平每日10~15mg/kg,疗程3~6月,乙胺丁醇每日15mg/kg,一次或分三次口服,共6~12月。卡那霉素每日15~20mg/kg,乙硫异菸胺每日10~20mg/kg,疗程3~6月。
抗结核药物应用后高热及中毒症状不减退、有呼吸急促及紫绀、或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时,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每日1~2mg/kg,疗程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