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思问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思问录

 哲学笔记。一卷。明清间王夫之撰。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撰者事迹参见“《船山遗书》”条)。
 《思问录》是一部思想笔记类的著作,“思”即思考,“问”即自己自提问题,是作者对于读书当中遇到或想到的问题的心得和思索的记录。其内容涉及《周易》、《论语》、《孟子》、《尚书》、《皇极经世》、《太极图说》、《正蒙》等,旁及《内经》、《素问》,以及佛经和利马窦之言,内容相当广博。其绝大多数篇幅是阐发哲学问题的。该书分内外两篇,主旨为“明人道以为实学,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迫之实。”它进一步阐述了《周易外传》中的“絪缊者,气之母”的思想,提出“絪缊化生”观,以为絪缊变化,初无定质,而后化生出万物。它认为客观实在性即“诚”是太虚(气)的最本质属性,是“物之体”。该书针对“理在气外”观强调指出“气者,理之依也”,无气无理。认为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由阴阳结合而成。认识论方面,提出“尽器则道在其中”,“尽器则道无不贯,尽道所以审器”的深刻思想。坚持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观,知行有别却不分,相互促进,不断深化,“日进于高明而不穷”。书中还阐述了“天地之化日新”的辩证发展观,认为今日之物非昨日之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宇宙是阴阳变合的运动过程,本是含蕴着动静两态,动是动态的动,静是静态的动。守旧物而不能“日新”,就会枯槁而死,若能日新不已,万物则繁然皆备。它提出,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都是对立的统一,互相渗透、影响、制约。并且,举人事的治乱为例阐明不能把“物极必反”绝对化的道理。该书认为,事物的分化、发展是复杂多样的,无穷无尽的,绝不能机械地加以理解。主张“于象数而得理”,即只能在客观事物及其关系中去探究它的理,而不能主观臆造一个先验之理去限制、规定客观事物。另外,在本书中,对人类历史的进化也有天才的猜测,其中对日月食的论述、对历法的推算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极富启发性。
 清同治三年(1864年)至五年(1866年),曾国藩、曾国荃江宁节署补刻本《王船山遗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王船山先生四种》以及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上海太平洋书店的《船山遗书》将其收入。一九五六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思问录》、《俟解》合编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合刊本为最佳。

思问录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分内外两篇,各1卷。哲学、伦理学问题集中于内篇。外篇则涉及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广泛内容。收入金陵刻本《船山遗书》。1950年古籍出版社出版校点本,1956年又与《俟解》合编刊行。书中提出人性是一个通过习行而“继善成性”的发展过程。并由此强调健行不息在人性形成和发展中的意义。认为人性离不开人的学、知、行的自觉活动。“行而后知有道,道犹如路也,得而后见有德。德犹得也。”(《内篇》)视自觉为道德的根本属性,为“人之独”。“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人之独而禽兽不得与,人之道也。故知斯三者,则所以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以此矣。”(《内篇》)同时指出人性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亦不可避免地要为“习气所扇”,故认为“为仁由己”,“心能检性”,要求人们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由仁义行”,“好学、力行、知耻”,“不随习以迁”,“斯其所欲,为其所为”,“安而中节”,“不愈矩”(同上),保持纯粹至善的本性。在理欲问题上,则认为人欲是人之生命的必要条件。“甘食悦色,天地之化机也……天之使人甘食悦色,天之仁也。”(同上)提出人欲本身并不具有恶的价值。“物之感,己之欲,各归其所,则皆见其顺而不逾矩,奚恶之有!灼然见其无恶,则推之好勇、好货、好色而皆可善,无有所谓恶也。”(同上)但同时指出作为人之行为公共准则的是“理”而不是“欲”。“有公理,无公欲。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公矣。天下之理得,则可以给天下之欲矣。以其欲而公诸人,未有能公者也”。“公欲者习气之妄也”(同上)。该著作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和规范亦有许多论述。

思问录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分内外两篇。内篇提出“天者器,人者道”、“目所不见,非天色也”、“动静阖辟”等命题。外篇涉及阴阳五行、历法、医学等。后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与《俟解》合刊本。

思问录

思问录

哲学著作。王夫之撰。分内外两篇,各1卷。内篇主要论述哲学问题。外篇广涉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各种自然科学问题。书中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是没有“郛郭” 的,从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时空观。驳斥了宋明理学家“理本气末”、“理生气”等唯心主义论点,指出: “太虚,一实也。” “气者,理之依也”,从而论证了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有,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作了朴素唯物主义的阐述。提出了 “动静皆动”,“静者静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等观点,即认为动是动态的动,静是静态的动,静也是动的一种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从而正确地阐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将 “天地之化日新” 的自然观运用于人类社会,肯定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都是进化的。在讨论天体运行问题时,强调 “非可执人之理以强使天从之”,批评天文学领域中 “以心取理,执理论天” 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但作者抨击利玛窦传入的地圆说这一当时的先进思想,流露出狭隘的民族排外主义倾向。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中华书局点校后与《俟解》合编刊行。岳麓书社新版《船山全书》编入第12册。

☚ 周易内传   张子正蒙注 ☛
000010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