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怀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怀海720—814唐禅宗僧人。俗姓王。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幼出家后师事马祖道一。后住新吴百丈山(今江西奉新),世称“百丈禅师”,其禅名“百丈禅”。以前禅僧多居律寺,怀海以禅宗和律宗习惯不同,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不立佛殿,惟树法堂,行“普请法”,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普遍劳作制度,后称《百丈清规》。人问何为“心解脱”,答曰:“不求佛,不求知解,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足;亦不住尽处,亦不畏地狱缚,不受天堂乐,一切法不拘,始名为解脱无碍。” (《景德传灯录》卷六)卒,唐穆宗谥“大智禅师”。有《百丈怀海禅师语录》、《百丈怀海禅师广录》各一卷行世。因怀海之力,马祖一派遂形成“洪州宗”。弟子有灵祐、希运等。怀疑主义 古希腊时期的一种哲学和伦理学的理论。在伦理思想方面,认为人生是短促的,世事是晦涩莫测的;要获得人生凶吉和行为善恶的判断是不可能的;没有客观的标准,唯有自己才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唯一标准。认为只要不动心,排除内心的烦恼,保持安宁,就能求得幸福。在西方哲学、伦理思想史上,通常把从皮浪开始的怀疑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前期皮浪主义时期、中期阿塞西劳斯时期、后期怀疑主义时期。皮浪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人的伦理关系、道德判断的真实性。认为善恶、美丑、荣辱之间没有什么合理的标准,对它们不必过于认真地加以区别,要采取冷漠不关心态度。中期怀疑主义除阿塞西劳斯外,还有卡尼亚德等人。他们认为,任何肯定知识和德行的观点都是独断论,一切东西,包括道德判断在内,都是不确定的。后期的怀疑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鲁西安和塞克斯托·恩培里克。他们力图否认科学知识和伦理知识的确定性,劝说人们不要为真假、善恶谬论而分心,以保持内心的安宁,享受宁静的幸福。古希腊的怀疑主义,在当代西方仍有相当的影响,至使某些伦理学家完全否认人有任何判断和道德行为的能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