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罗苏》
彝族群舞。1959年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首演。编导:冷茂弘。编曲:杨玉生。“罗苏”系彝族之意(译音)。解放前,聚居于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罗罗”即虎族,“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青虎也就是黑虎,“罗罗”成为彝族的图腾。然而,在相当久远的历史中,凉山彝族一直处于父系氏族的奴隶制发展阶段,他们以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劳作,毫无人身自由,经济落后,民不聊生,时有掠夺奴隶、抢劫钱财的种种武斗,动辄以刀枪相见。苦难深重的彝族人民,自然没有快乐的舞蹈。直到20世纪50年代进行民主改革,彝族人民才终于挣脱了残酷的奴隶制枷锁,真正开始了蒸蒸日上、龙腾虎跃的新生活。快乐的罗苏正是反映获得自由的彝族人民欢欣鼓舞的狂喜心情。编导根据彝族祭祀中人们的一些动态特征如“拐脚步”“荡裙”等,确立起舞蹈的基本风格,经过艺术加工、创新,使全舞颇具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该舞动作以脚步不停顿的快速跳跃及向旁画圈和手腕超常化的前后甩动为基调,中间以青年男女互换定情礼物的细节来点染,由单纯而独特的彝族曲调和彝族特有的呼叫方式作伴奏,热烈、轻快、活泼,充分表现了一个民族新生的青春魅活力。舞蹈在选用民族民间“摆手舞”中的手部动作时,其上下摆动、前后抖动、左右摇动等都有创新、发展、变化,如摆手时肘部和臂部的小动与快动,全脚掌碎步移动时身段的挺直等,都给人一种洋溢着青春活力和神采奕奕的美感。此舞在世界各地演出也受到欢迎,已被确认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