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包病机
心脏位于胸中,心包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脏的作用。邪气犯心,常侵犯心包,故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证与心是一致的。心主血脉而藏神,与小肠为表里。《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血液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故血与神的功能活动不能截然划分。血液运行于脉,环周不休,贵流通而恶瘀滞;神是情志意识思维活动的概括,宜清明、宁静而忌昏愦、躁动。所以神以明静,血以流通为正常,昏躁、瘀滞为病态。导致心病的原因,既有外感,亦有内伤。《灵枢·邪客》说:“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故外邪内陷,多归咎于心包;内伤致病,才责之于本脏,其实都是心脏受病。
心脉病变 血液在脉内运行,脉是血行的隧道,心气则是推动血行于脉的动力。心、血、脉三者彼此协调,共同完成血液的循环运行。由于心、血、脉三者在生理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在发生病理变化时的临床症状,自然也就彼此关联,影响全局。
心气虚、心阳虚 多因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或年老脏气日衰,或暴病耗伤阳气,以致心气虚损,鼓动无力,血脉不得充盈而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脉细弱;脉气不相接续则脉结代。此外,因心气虚损,心神不足而精神恍惚,语无伦次,或常怀恐惧,悲伤欲哭者有之; 心气虚损,心神不摄,心肾不交而遗精、白浊者,亦有之。
上述诸证,兼见畏寒怯冷,手足不温,即属心阳虚衰的机理,心阳虚则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而四肢逆冷。若肢冷脉微而兼见面赤,为戴阳,或身反不恶寒即呈阴盛于内,格阳于外,阴盛于下,阳浮于上的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候。若阳虚暴脱,宗气大泄,即呈四肢厥冷,汗出如珠,气短息微,神志模糊,甚则昏迷,脉微欲绝的虚脱危证。
心阳痹阻 以心胸憋闷疼痛,唇舌青紫为主证。多因心阳虚损,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湿阻;或因气滞、血瘀、痰凝、湿阻导致心阳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故有胸中憋闷、疼疼等症。
心阴不足 以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为主症。除上述主症外,若兼见烦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即为心阴不足之象。多见于热病后期,热退身凉而营阴受损。但七情内伤,营阴暗耗者亦属常见。心阴不足,心体失养,故心悸,健忘;阴不涵阳,神不守舍,故失眠多梦。若热象显著,即呈阴虚阳亢或阴虚火旺病机。
心血亏虚 仍以心悸、健忘为主症。但在主症之外,兼见面色无华,唇舌淡白,脉象细弱,才为心血亏虚。此证或因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或见于失血之后,以致血虚不能荣于面,华于舌,充于脉,则见上述脉证。
血虚阳浮 以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宏大而虚,重按则微为主症,多见于大脱血后。凡创伤、血崩、月经过多、产后,或较大疮疡溃后均可形成此一病机。气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需血载,血需气摄。气不附于血中,则气将飘浮而无所依;血无气的统摄,则血将泛溢而不能正常运行于脉,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若突然大量失血,气失血载,而阳气浮越于外,则呈血虚阳浮的假白虎证。此证与气不摄血病机恰成一对,两者合参,可加深气血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热入营分 见“温热卫气营血病机”条。热入血分 见“温热卫气营血病机”条。
心经热盛 可出现下述病变。
❶令人喜笑不休。《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❷热毒壅滞于脉,血脉凝泣不通,发为疮痈。
❸舌为心之苗,心营热盛,可见舌肿、弄舌、溃烂、出血、舌疔。
神志异常 心藏神,神是情志意识思维活动的概括。在正常情况下,阴平阳秘,气血和调,水液流畅,则神志清明宁静而无病。若瘀血阻窍,肝气郁结,心气虚损,气机被阻,升降失调,痰阻清窍,热扰心神,均可导致神志异常。
热扰心神 有以下几种情况。
❶热入心包: 见于急性热病危重阶段,以神昏谵语为主证。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清窍闭阻则神昏,意识已乱故谵语。
❷中暑致厥: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见于夏令久暴于烈日之下,或久劳于高温之室,感受暑邪,热郁气逆,阻遏气机,闭阻清窍而卒然发厥。
❸热盛发狂: 以精神失常,骂詈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为主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病能篇》又说:“有病狂怒者,此病安生?曰生于阳也”。多因肝火暴张,上扰神明,神志已乱而打人骂人,狂乱无知。
痰浊阻窍 痰浊乃津液运行失常,水湿停滞所生。痰涎蒙阻清窍,或呈昏不知人的痰中; 或呈喜怒无常的癫疾; 或呈狂乱无知的狂证; 或呈猝倒抽搐的痫证。湿浊阻滞亦可导致神志异常。如《温病条辨》用人参泻心汤治“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广温热论》用加减半夏泻心汤治“气分湿热,内蒙包络清窍,神昏谵烦,舌苔腻者”即是实例。又如《温病条辨》用三香汤治“湿热受自口鼻,由膜原直趋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之证,其中机窍不灵即指精神失常。
气机闭阻 常以猝倒无知为主症,古医籍称为气中。多因恼怒惊骇,情志过极,以致气机逆乱,上壅心胸,蒙闭窍隧;或感受寒邪,气机闭塞,升降失常而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此外,由元气素弱,又遇悲恐,或疲劳过度,致使阳气消乏,气虚下陷而清阳不升,造成突然昏厥者亦有之。
小肠病机 手少阴经脉下络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是指小肠有承受、容纳水谷的功能;“化物”,是指小肠有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和将所余糟粕下传至大肠的作用。这一生理功能与脾司运化的作用是一致的。因此,小肠的“受盛”和“化物”,实际就是脾胃纳运功能的组成部分。内容参见“脾胃病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