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系指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这一历史时期中医学的发展概况。这正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由于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形态剧烈变动,学术思想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医学摆脱了巫神的羁绊,在临床治疗经验、理论知识总结、医学分科和职业医生的出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医学战胜巫术 这一时期,职业医家开始出现,对鬼神致病的信仰日益动摇。在病因上,医学家医和认为疾病之发生是由于六淫太过造成的,他提倡 “阴、阳、风、雨、晦、明”的学说,与鬼神作祟的观点相对立。著名医学家秦越人,在他一生的医学实践中,总结出病有“六不治”的思想,其中“信巫不信医”不治,充分说明了医术已与巫术尖锐对立。这一历史时期的医学典籍 《素问·五脏别论》,更明确指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非医学书籍《吕氏春秋·尽数》,也断然告诫人们:“近世尚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医疗活动在这一时期十分活跃,理论探索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而奠定了我国古代医学坚实的理论基础。
临床治疗经验积累 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医学从巫术的羁绊下解放出来时,临床治疗实践得以迅速发展。如《汉书·艺文志》记载的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卷,《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脏六腑十六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金疮瘈疭方》等等,但这些内容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记录均已早佚。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中有一部内容丰富的临床方书 《五十二病方》,该书首先重点论述刀刃创伤及由此所引致破伤风、婴儿破伤风等病,对痔漏的分类和手术治疗,对于麻风病、狂犬病的认识,各种创伤和动物咬伤的治疗等的病因与治疗等等均有生动的描述。论述疾病五十二种,绝大多数为外科疾病,所用药物共计二百余味,治疗除汤剂、丸散外,还有灸法、熨法、熏法、手术、浸洗、药摩、砭法、角法等等,十分丰富。该书已为现存最早的临床治疗方书。它和《汉书·艺文志》的存目医方以及非医学书籍《诗经》、《山海经》等书中所记载的大量药物知识,足以证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临床治疗经验大量积累的情况,这正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产生的实践基础和背景。
理论知识总结 大量临床治疗经验的积累,必然导致深入的综合观察和分析研究,并由此总结成医学理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作品就是现存的《黄帝内经》,当然也包括散佚的《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等。《黄帝内经》(参见“《黄帝内经》”条)包括《素问》与《灵枢》两部分。其文字纯朴古奥,现多认为:此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无数医家共同劳动的创造。虽然就现存本而言,其中包括有秦汉医家掺入的内容,也有隋唐学者的整理、注释和润色,但就主要内容来说,还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学的一次大总结,代表着我国医学在公元前221年以前的理论水平。《黄帝内经》是一部专门进行理论概括的著作,它对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的认识,对疾病诊断和防治法则的论述,颇多精辟论断和独特见解,至今还有实际意义。
《内经》首先强调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
❶视人体内脏与体表为一有机整体,在论述生理、解剖、脏腑经络关系时,总结了一整套理论,把五脏六腑与五官肢体及其功能联系在一起。例如: 心与小肠为表里,心主血脉,心开窍于舌,心属火,心主汗;肺与大肠为表里,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肺属金,主诸气而司呼吸; 又如:脾与胃为表里,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脾属土,主运化水谷精微等等。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局部有病,诊治时就不能只着眼于局部,必须注意有关联的各个部位。内脏有病,其病征可见于局部或体表,诊断上要注意,治疗上更不能忽视。这些指导思想颇有参考价值。
❷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均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内经》从千百年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人要维持健康必须顺乎自然,适应四季寒温的变化,不可超越机体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否则易生疾病。这些从季节变化的多发病、时令病、地方病中所总结出来的知识,是《内经》强调医疗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依据。这些理论又有效地指导着千百年来的医疗实践。
重视脏腑经络 医疗实践促进对人体生理解剖知识的追求,解剖人体又促进了对人体的认识和疾病的治疗,并从而加深了人们对自身的脏腑经络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这就形成一种独特的理论,即脏腑经络学说。脏腑是指人体的内脏,即五脏: 心、肝、脾、肺、肾;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平常习惯称作五脏六腑。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肢体的系统,即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习惯称作十四经。各个内脏相互之间,内脏与五官、肢体、肌肤之间,以及与遍布全身内外的经络系统之间,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当这个相互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体系之间保持平衡时,即为生理状态,反之出现病理状态;治疗用药也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促其平衡的恢复为目标。这就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梗概,千百年来这种学说虽也有笼统和形而上学的弊端,但其基本思想符合唯物和辩证法精神,一直被有效地沿用并发展着。
阴阳五行学说方面 阴阳五行是春秋战国前早已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想。它包含唯物、辩证法因素,在当时及以后的一段时期,曾经大大促进过科学技术的理论发展。医学实践既为这一思想的产生成长提供依据,同时,也由于它的引进而促进了医学本身的发展。这一哲学思想在春秋时期用以解释和阐述医学理论问题尚处于开始阶段,战国时期则普遍应用。在《五十二病方》中只有阴阳而没有五行,此后不断深入到医学的各个领域。这是医学科学运用先进思维方法,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步骤,对医学科学沿着唯物的道路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阴阳五行与人体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药物方剂、诊断治疗等的有机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由于阴阳五行学说深入医学科学,中国医学的发展基本上才能沿着唯物的道路前进。但是,由于这种哲学思想是朴素的,因而它自身也存在着形而上学等严重缺陷。
医学分科和职业医生的出现 周代的医学在此时已经有了分科(参见“历代医事组织”条),由于专职医生的出现和诊治疾病水平的提高,同时医生可以摆脱体力劳动而专心于医疗,因此深入钻研医学有了条件和保证。这对医学迅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秦国医官医和(参见“医和”条),在大量分析研究病因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见解: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者,阴、阳、风、雨、晦、明。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四肢病,雨淫腹疾,晦淫、明淫生神经精神疾患。这一学说的提出,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又如扁鹊(参见“扁鹊”条),这一时期在切脉等四诊方法、各科临床治疗以及与巫术作坚决的斗争等方面,为我国医学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正式分工,是科学技术和医药卫生从朴素经验向理论提高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卫生保健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洒扫庭除,窗明几净,已成为传统。在饮食卫生方面,《论语》强调“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还指出饮食要定时定量等。《吕氏春秋》更强调定量定时不饥不饱乃“五脏之葆”,过食肥美浓酒乃“疾首”,即发病之始。老子等很提倡养生养性以求健康长寿。《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正是先代《周礼》除蛊,《左传》国人逐瘈狗的经验总结。出土文物还表明,战国时期的城市已有地下水道的设施等等。

☚ 夏商周时期的医学   秦汉时期的医学 ☛
0001330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