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学deguowenxue
源头是日耳曼文学。被后人用古高地德语记录下来的《梅尔塞堡咒语》和《希尔德布兰特之歌》是其最早的文献。
8世纪中叶产生了正式的德语文字。当时基督教控制了全部文化,因此只有宣传宗教思想的僧侣文学。到11世纪中叶,产生了骑士文学,其主要形式是宫廷史诗。奥埃的《可怜的亨利希》、埃申巴赫的《帕尔齐法尔》和斯特拉斯堡的《特里斯丹和绮瑟》是其代表作。与此同时,民间文学也有所发展,产生了一种被称作“民间史诗”的大型叙事作品,《尼伯龙根之歌》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另外,还有一些描写骑士忠于贵夫人的爱情诗较为流行。
15世纪下半叶,人文主义开始在德国传播,到16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形成高潮。乌尔里希·封·胡滕(1488~1523)是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他用拉丁文写的《蒙昧者书简》向宗教宣战,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1483~1546)用德语翻译的《圣经》为现代德语奠定了基础。农民起义的领袖托马斯·闵采尔撰写的革命檄文是最早的革命宣传文学。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市民文学的发展,其主要形式是讽刺权贵和时弊的诗歌、笑话和戏剧。此外,民间流行着不少故事书,最著名的有《梯尔·欧伦施皮格尔》、《希尔德市民故事集》和《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这些民间故事书成为后世许多作家取材的一个源泉。
17世纪,具有巴罗克风格的宫廷文学流行,但市民文学也有发展。格吕菲乌斯(1616~1664)创作的十四行诗和颂歌、格里美豪森(1622~1676)的《痴儿历险记》是17世纪最有成就的作品。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产生了启蒙文学。它的先驱是戈特舍德(1700~1766)。戈特舍德反对宫廷文学的巴罗克趣味,倡导法国古典主义的原则。克洛卜施托克(1724~1803)是启蒙运动的主要诗人,维兰德(1733~1813)则是这一运动的主要小说家,他的代表作《阿迦通的故事》开了德国教育小说的先河。莱辛(1729~1781)不仅是著名的戏剧家,更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的三大名剧《爱米丽雅·伽洛蒂》、《明娜·封·巴尔赫姆》、《智者纳旦》和理论著作《拉奥孔》、《汉堡剧评》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8世纪70年代,一批青年作家发动文学革命,史称“狂飙突进”运动。这一运动反对启蒙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强调,主张人的才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强调艺术反映生活真实,表达作家情感,要求作家重视民间文学,向民间文学学习。赫尔德(1744~1803)是这一运动的领袖,他的《论莪相和古代民族的诗歌》、《莎士比亚》、《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和《关于促进人性的通信》等著作是德国文论中的重要文献。他的《民歌》对民间文学收集和整理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是歌德和席勒。他们受“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是古典文学的代表。他们的创作不仅是德国文学的顶峰,而且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荷尔德林(1770~1843)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他的大型诗作《祖国赞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9世纪是浪漫主义文学获得发展的年代,早期的浪漫派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他们主办了颇有影响的浪漫派刊物《雅典娜神殿》。奥·威·施莱格尔(1767~1845)的《关于文学和艺术的讲稿》和《论戏剧艺术与文学》、弗·施莱格尔(1772~1829)的《片断》都为德国的文艺理论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蒂克(1773~1853)和诺瓦利斯(1772~1801)也是著名的早期浪漫派作家,前者的喜剧《奥克塔维安皇帝》、悲剧《神圣的格诺菲娃的生与死》和童话《金发的艾克贝尔特》,后者的诗歌《夜颂》都是浪漫主义的力作。后期浪漫派的代表是布伦坦诺(1778~1842)和阿尔尼姆(1781~1831)。此外还要加上格林兄弟(1785~1863,1786~1859)。他们的主要成就是在民间文学方面,前二人收集整理的民歌《男童的神奇号角》,后二人出版的童话集都对后世的民间文学具有重大意义。艾兴多尔夫(1788~1857)也属于后期浪漫派,他的诗歌和小说创作都有较大的成就。
霍夫曼(1776~1822)和克莱斯特(1777~1811)虽然与上述两派无关,但一般也被认为是浪漫派作家。而且是成就相当大的浪漫派作家。前者把神秘的怪诞和现实结合起来,作品具有轻快的讽刺和批判力量。短篇小说集《谢拉皮翁兄弟》、小说《小查克斯》和《跳蚤师傅》等均是名篇。《小查克斯》写一名侏儒靠招摇撞骗爬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但终于垮台的故事;《跳蚤师傅》以童话的形式把法院审讯记录编成对话,抨击普鲁士的警察统治。后者以戏剧创作著名。喜剧《破瓮记》谴责殖民战争和官府对人民的欺压。暴露司法制度的腐败,颇富现实主义精神,是其代表作。
19世纪3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酝酿,到40年代进入高潮,出现了“青年德意志”等进步青年作家的团体和一批革命作家。但许多人在革命失败后采取消极妥协的态度,而始终如一地坚持革命立场、真正代表时代精神的作家只有毕希纳(1813~1837)和海涅。毕希纳的剧作《丹东之死》以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人和吉伦特党人的斗争为背景,写丹东反对雅各宾派激进的革命主张,实际上沦为大资产阶级同盟者的悲剧。海涅不仅是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且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家。他的革命思想和创作曾受到恩格斯的高度赞扬。
19世纪70、80年代出现了具有一定批判力的作家,其代表人物是冯塔纳(1819~1898)。
19世纪末,德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文学上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各种现代流派。格奥尔格(1868~1933)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推崇法国的象征主义;李利恩克龙(1844~1909)写印象主义诗歌;亨利希·曼(1871~1950)、托马斯·曼和海塞(1877~1962)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亨利希·曼的长篇小说《臣仆》对丑恶的现实和帝国的统治者作了辛辣的嘲讽;海塞的《草原之狼》写人性和兽性的对立,表现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豪普特曼则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剧作家。
20世纪20年代,德国出现了颇有影响的表现主义戏剧。这个流派强调写永恒的品质,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剧中人物往往没有姓名,只是某种抽象精神的象征和类型;在艺术手法上,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面具和潜台词。这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是凯泽(1878~1945)及其《清晨到午夜》、托勒尔(1893~1939)及其《群众和人》等。
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产生了象贝希尔(1891~1958)、西格斯(1900~ )和布莱希特(1898~1956)这样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贝希尔早期的诗歌集《搏斗着的人》、《没落与胜利》和《致所有的人》贯穿着号召人们起来革命的主题;流亡时期的诗作充满了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诗作则表现了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注。西格斯以小说创作闻名。反法西斯是她小说的一个重大主题。《第七个十字架》、《死者青春常在》和《过境》等都是蜚声国内外的名作。布莱希特早期的剧作大都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引起的社会问题,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剖析这些问题。《三分钱歌剧》、《马哈哥尼城的兴衰》和《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20年代末30年代初,布莱希特提出一种关于叙事剧和陌生化效果的理论。这一理论要求剧作诉诸观众的理性,引发观众思考并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诉诸他们的感情。陌生化效果又称间离效果,它要求演员、角色和观众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演员既是角色的表演者,又是他的裁判者,观众作为旁观者,用理性的、批判的眼光看待舞台上发生的事件。这种叙事剧的理论强调戏剧的寓意和教育作用。布莱希特认真实践自己的理论,创作了大量的剧本。他的剧作可以大体分作三类:寓意剧、历史剧和教育剧。《四川一好人》、《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高加索灰阑记》等是寓意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和《公社的日子》是历史剧;《例外与常规》、《母亲》等是教育剧。
德国文学
德国文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日耳曼时期,流传下来的只有后人用古高地德语记载下来的 《梅尔塞堡咒语》 及 《希尔德布兰德之歌》。8世纪中叶有了最早的德语文字,用这种语言留传下来的有9世纪初由僧侣写成的 《世界末日》 等少数作品。11世纪时,宗教文学盛行,12世纪出现与之抗衡的骑士文学。同时民间文学开始发展。这时期留传下来的有史诗 《尼伯龙根之歌》 (约1198—1204) 和 《谷德仑》 (1210-1220)。15世纪下半叶人文主义在德国传播,引起了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马丁·路德把 《圣经》 由拉丁文译成通俗德语,奠定了现代德语的基础,此时盛行的是民间故事和工匠歌曲。17世纪由于三十年战争的浩劫,市民文学得不到发展,渐由宫廷贵族口味的 “巴罗克” 文学统治了德国文坛。18世纪市民文学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同时在英、法的影响下,德国兴起了启蒙运动,其代表人物为莱辛,从此德国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学。70年代又产生狂飚突进运动,它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专制的倾向。青年歌德和席勒均是运动的杰出代表。法国大革命后,德国产生了浪漫派文学及以歌德和席勒合作的古典文学。它们在思想意识及创作风格上存在着极大差异,但它们均反映了对德国现状的不满情绪。19世纪40年代,德国成为欧洲革命中心,涌现出大批革命诗人,其中尤以海涅最为突出。19世纪70年代德国文坛上出现了冯塔纳及瑞士作家凯勒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国相继出现了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等各种流派,代表作家有霍普特曼、格奥尔格、里尔克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首先在美术界然后波及到文学界掀起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表现主义运动。20世纪当代德国作家几乎均受过表现主义的影响。1933年法西斯执政后,大批作家流亡国外,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流亡文学,其中有许多重要的作家,例如亨利希·曼及托马斯·曼兄弟,布莱希特、西格斯等等。也有一小批作家以沉默作为对抗手段留在国内。大战结束后,德国经历了艰苦的重建工作。1949年随着不同的占领国的不同制度,德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国,而文学也相应地产生了东西德文学。
德国文学
古代日耳曼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如赞美异教神与氏族英雄的歌谣、战歌等,保留至今的有用古高地德语纪录的《梅尔塞堡咒语》和残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中世纪的文学处于基督教的严重影响下,8~10世纪,僧侣开始以德语翻译、写作宗教文献与文学作品。12世纪以后,兼有宗教及世俗色彩的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盛行,并出现了两部重要“民间史诗”《尼贝尤根之歌》与《谷德伦》。前者分两部,第一部描写尼德兰王子西格弗里的英雄业绩,第二部写他被害后妻子克琳希德的疯岿的复仇。史诗将古代传说与当时骑士生活风尚相结合,是中古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文学向近代文学过渡,人文主义思想活跃,主要成就有胡腾的《蒙昧者书简》 (1517),马丁·路德(1483~1546)翻译的《圣经》和市民文学创作,包括工匠歌曲、笑话、故事、城市戏剧等,其中《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是最著名的故事书。17世纪以后,德国陷入严重的封建割据状态,社会与文学发展缓慢,其中主要成就是格里美豪森(1621~1676) 的流浪汉式小说《痴儿历险记》(1668)和奥皮茨的《德国诗论》(1624)。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新的市民文学取代了宫廷贵族的巴罗克文学,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使得启蒙运动限于意识形态领域和知识界,并偏重于理性思辩;此时莱辛以其丰富的创作与理论著作成为德国民族文学的真正奠基人。接着发生了更为激进的“狂飙突进”运动,青年歌德与席勒写出了充满叛逆性的早期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全欧洲,在其艺术达到成熟阶段时,又以他们为代表形成了德国的“古典文学”时期,使德国文学跃入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18世纪末19世纪初,首先在德国兴起的浪漫主义运动,迅速影响欧洲各国,带来了诗歌、小说、民间文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的繁荣。此后,德国资产阶级反对派活跃,30年代初出现了以伯尔纳、温巴尔格等小资产阶级作家组成的“青年德意志”派,要求创造一种社会批判文学,被称为“倾向文学”。40年代伴随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德国革命趋于高涨,出现了以海涅、毕希纳(1813~1837)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和以韦尔特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文学。19世纪后期,西欧各种新的资产阶级哲学、文学思潮涌起。在德国,颓废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文艺相继出现。而以亨利希·曼与托马斯·曼兄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家坚持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种现代流派纷起,无产阶级及其他进步作家行列也在扩大,除曼兄弟外,出现了布莱希特、沃尔夫的戏剧、贝希尔的诗歌、雷马克、雷恩和西格斯的小说,都具有世界性影响。他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都流亡国外,继续从事反法西斯的“流亡文学”创作,硕果累累。战后的德国文学正沿着这条历史进步的道路继续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