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德不孤,必有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德不孤,必有邻【名句】德不孤,必有邻 语出《论语·里仁》。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有德之人必来亲近他,如住家之有邻居,来做他的伙伴。 德不孤,必有邻[四·二十五]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鉴赏〕 孔子这句话是针对有道德的人不时产生孤独感而讲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伟大的人总是孤独的,爱因斯坦说过:“要记住那些优秀和高尚的人总是孤独的——也必须这样——而也就是因为这样,他们能够孤芳自赏。”(《爱因斯坦通信集》)有德之士产生孤独感是很自然的。他们在品质、人格和精神上超凡拔俗,在一个人群中好像鹤立鸡群,难免看起来有点孤独。有德者总是要坚持原则,不会随波逐流、随便附和别人的看法。孔子认为君子对于天下的人不固定对谁特别亲热,也不固定对谁特别疏远,只同有义的人亲近(见《里仁》),因此他们好像有点落落寡合。有时因为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而拒绝别人不正当的要求或不正确的观点,可能会让人不悦。孔子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这又势必至于得罪人。孔子自己可能时时感觉到孤独,所以他悲叹: “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宪问》)有一次他因四处碰壁而心情很不好,甚至产生到海外去的念头,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就乘木筏到海外去,能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见《公冶长》)孤独之感溢于言表。 在孔子看来,君子一时产生孤独感并不奇怪,但是他们要认识到,按照道德行事,终究是不会孤独的。这里值得玩味的是句中一个“必”字。它表达了孔子的信念,也是要增强有德者的信心: 虽然现在感到孤单,寂寞,但是只要坚持真理,迟早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肯定。根据孔子的思想,有德者行的是中庸之道,待人接物时态度温和,就像弟子对孔子的描绘那样:“温、良、恭、俭、让”(《学而》),平时“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有道德的人能够在坚持原则立场和独立见解的同时,尊重别人的人格和意见,正像孔子所指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他们虽然不屑于与人勾结以谋私利,但是却是合群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因此,君子不会走极端,一般不会经常与普通人发生激烈的冲突。因此坚持道德原则并不必定会脱离群众,成为孤家寡人。而从理想的情况来说,真正有道德的人具有“所过者化”的道德感化力和人格魅力,自然会得到人们的敬仰。 当然,孔子这句话的用意可能是为了安慰那些处于污浊的社会环境和贫贱困境之中、其思想行为不为人们所理解的情操高洁人士。他深信,他们也是会发现志同道合者,终究会找到知音。因为真理、道德的光芒终究是遮掩不住的,必定会照亮越来越多的心灵。在这种光芒的照射下,那些追求真理和合乎道德的生活的人是会不期而遇的。这类朋友可能不会很多,但是正如伏尔泰所说:“酒色之徒只有狂饮暴食的酒肉朋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只有同伴,政客只有党徒,来者不拒的懒人只有附属品,王子只有廷臣。只有正直的人才有朋友。”(《哲学词典·友谊》)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更大的视域解读“德不孤”,就是说这三个字不是表示只是在自己的周围发现知音,因为在现实中坚守节操之士感到极度孤独的时候,其精神可以超越时空,与古圣人游。孔子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的精神与几百年前的周公游。因为他不断地同周公进行心灵对话,所以他经常梦见周公。到晚年的时候,他曾为不常梦见周公而感到悲哀,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孔子提供了一种寻求精神慰藉者的方法,美国现代思想家弗罗姆曾经指出过这类方法对于那些处于严酷的逆境中的精神价值追求者的巨大作用,他说:“与世界发生精神联系可以有多种形式,居于密室而信仰上帝的僧侣、身陷囹圄而又觉得自己的同志就在身边的政治犯,在精神上就不孤独。”(弗罗姆《逃避自由》)此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孔子“德不孤,必有邻”的不朽名言。 德不孤,必有邻《德不孤,必有邻》
孤:孤独。必:一定。道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会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例】健斗吧,费博士,你常常说“德不孤,必有邻”,中国人民在苦难的奋斗中,已经从你的文章中感到了“四海之内皆朋友”的温暖了。(夏衍《想起了费正清先生》) 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 鉴 赏 孔子这句话是针对有道德的人不时产生孤独感而讲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伟大的人总是孤独的,爱因斯坦说过:“要记住那些优秀和高尚的人总是孤独的——也必须这样——而也就是因为这样,他们能够孤芳自赏。”(《爱因斯坦通信集》)有德之士产生孤独感是很自然的。他们在品质、人格和精神上超凡拔俗,在一个人群中好像鹤立鸡群,难免看起来有点孤独。有德者总是要坚持原则,不会随波逐流、随便附和别人的看法。孔子认为君子对于天下的人不固定对谁特别亲热,也不固定对谁特别疏远,只同有义的人亲近(见《里仁》),因此他们好像有点落落寡合。有时因为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而拒绝别人不正当的要求或不正确的观点,可能会让人不悦。孔子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这又势必至于得罪人。孔子自己可能时时感觉到孤独,所以他悲叹: “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宪问》)有一次他因四处碰壁而心情很不好,甚至产生到海外去的念头,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就乘木筏到海外去,能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见《公冶长》)孤独之感溢于言表。 在孔子看来,君子一时产生孤独感并不奇怪,但是他们要认识到,按照道德行事,终究是不会孤独的。这里值得玩味的是句中一个“必”字。它表达了孔子的信念,也是要增强有德者的信心: 虽然现在感到孤单,寂寞,但是只要坚持真理,迟早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肯定。根据孔子的思想,有德者行的是中庸之道,待人接物时态度温和,就像弟子对孔子的描绘那样:“温、良、恭、俭、让”(《学而》),平时“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有道德的人能够在坚持原则立场和独立见解的同时,尊重别人的人格和意见,正像孔子所指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他们虽然不屑于与人勾结以谋私利,但是却是合群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因此,君子不会走极端,一般不会经常与普通人发生激烈的冲突。因此坚持道德原则并不必定会脱离群众,成为孤家寡人。而从理想的情况来说,真正有道德的人具有“所过者化”的道德感化力和人格魅力,自然会得到人们的敬仰。 当然,孔子这句话的用意可能是为了安慰那些处于污浊的社会环境和贫贱困境之中、其思想行为不为人们所理解的情操高洁人士。他深信,他们也是会发现志同道合者,终究会找到知音。因为真理、道德的光芒终究是遮掩不住的,必定会照亮越来越多的心灵。在这种光芒的照射下,那些追求真理和合乎道德的生活的人是会不期而遇的。这类朋友可能不会很多,但是正如伏尔泰所说:“酒色之徒只有狂饮暴食的酒肉朋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只有同伴,政客只有党徒,来者不拒的懒人只有附属品,王子只有廷臣。只有正直的人才有朋友。”(《哲学词典·友谊》)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更大的视域解读“德不孤”,就是说这三个字不是表示只是在自己的周围发现知音,因为在现实中坚守节操之士感到极度孤独的时候,其精神可以超越时空,与古圣人游。孔子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的精神与几百年前的周公游。因为他不断地同周公进行心灵对话,所以他经常梦见周公。到晚年的时候,他曾为不常梦见周公而感到悲哀,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孔子提供了一种寻求精神慰藉者的方法,美国现代思想家弗罗姆曾经指出过这类方法对于那些处于严酷的逆境中的精神价值追求者的巨大作用,他说:“与世界发生精神联系可以有多种形式,居于密室而信仰上帝的僧侣、身陷囹圄而又觉得自己的同志就在身边的政治犯,在精神上就不孤独。”(弗罗姆《逃避自由》)此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孔子“德不孤,必有邻”的不朽名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①”(《论语·里仁》二十五) 注释 ①德:道德、德行。指有德者。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德行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定有志同道合之士与他相伴相随。” 感悟 好人有好伴。优秀的人,必然有优秀的环境,倘若没有,他也会创造一个优秀的环境。 德不孤,必有邻孤:孤独。必:一定。道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会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débùgū,bìyǒulín见“德不孤”。 德不孤,必有邻孤: 孤独。道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会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向他靠拢。指德行好的人,人缘一定好。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例] 孔子曰:“~。”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汉·刘向《说苑·复恩》)|~。一德立而百善从之。(《二程外书》卷三)|一个人有了好的名声,就能更大程度地团结人,别人也愿意跟他合作。“~”,就是这个道理。(臧风宇《人生三篇: 做人·做事·做领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