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两缺口模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两缺口模式 关于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用外资的一种模式。 60年代中期,钱纳里(Chenery,H.)和斯特劳特(Strout,A·M)提出了这个模式,他们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为依据,得到下列恒等式: 消费+储蓄=消费+投资+出口-进口 简化得:投资-储蓄=进口-出口 上式左右两端必须平衡,如果投资大于储蓄,则出现储蓄缺口,这个缺口要靠进口大于出口即由外汇缺口来平衡,或者说,在一既定核算阶段,储蓄缺口应与外汇缺口相等。 可以想见,这两个缺口相等是事后的相等,在事前,投资、储蓄、进口和出口四个变量是独立地变动的,从而投资超出储蓄的数额,不一定恰恰等于进口多于出口的数额,为此,发展中国家必须作出调节,如果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必须削减投资或增加储蓄,相反,如果外汇缺口大于储蓄缺口,就必须削减进口或增加出口。但是,这种调节是从缺口本身的修补来考虑的,还只是一种消极的调节。如果从缺口之外开辟财源,利用外资,则一笔外资可以对两个缺口都产生影响。 例如,一笔外资以机器设备的形式进入发展中国家,则它一方面是进口,但这宗进口不需出口来抵付,它另一方面又是投资品,但这宗投资品不需用储蓄来抵补。因此,一箭双雕,因加紧动员国内资源以满足投资需求和加紧动员国内资源以冲销进口而出现的双重压力,都可同时减轻。 两缺口模式的意义在于说明了经济发展中利用外资和争取外援的必要性,但国外资源只暂时、局部地缓解国内储蓄不足和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因此,两个缺口的平衡最终有赖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造。 而成功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可以起到既增强一国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扩大出口创汇,又增加人民收入和国库收入,提高国内储蓄能力的双重作用,从而使两个缺口自然地趋于平衡。 这一理论还为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实行经济“计划化”提供了依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