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系统功能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一种新形态的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的反馈式流程。其目的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系统促进社会、人、技术体系、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和伦理观的全面进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❶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全面和谐的社会的构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系统,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阻碍和影响环境问题解决的社会深层次矛盾,统筹兼顾政策、法规、制度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综合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通过协调人类社会的和谐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❷促进公众广泛参与循环型社会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循环经济系统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引导,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全社会自上而下培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真正形成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的广泛共识,付诸到日常行为中去。通过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宣传循环型社会的基本理念和行为方式以及建立和完善能促进公众平等参与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决策的制度和程序,使公众能够通过各种自觉的环境行动,把自己所享有的环境权利和所负的社会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
❸促进社会经济技术体系的完善。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运行模式向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循环型社会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促进物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目标的,有众多功能单元组成的,具有合理的层次和结构、功能完善的社会经济技术体系。这个社会经济技术体系是循环经济的物质技术保障,也是循环型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输入端的减量化,表现在产品逐渐非物质化或者环境友好型的物质替代,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物质量,提高生产的物质利用效率和改变传统消费模式与产品结构。再利用是提倡产品及零部件的多次、多级重复利用,再循环是从输出端通过再生利用的方式实现废弃资源的资源化,最终建立循环型社会物质循环体系。
❹促进建立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需要对传统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并建立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为目标的新型价值体系,以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循环型社会的价值观具有多重的意蕴,贯穿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既包括新的环境价值体系,又包括对人类社会自身新型的价值体系。在这种新型的价值观的指导下,生产者以提供绿色产品为生产理念,实行绿色生产模式; 消费者改变传统的生活消费模式,主动选择绿色产品,注重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友好性,自觉履行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理的责任与义务,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建立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❺促进建立一种新的环境伦理观。循环经济系统和循环型社会的伦理观,既区别于 “人类中心主义” 的伦理观,又区别于 “生态中心主义” 的伦理观,是一种 “以人为本” 的伦理观。“人类中心主义” 片面地强调人类的需要而忽视了人类作为自然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特别是考虑到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类利益至上的原则,并不能防止看似有利而实则贻害无穷的行为的发生。“生态中心主义” 强调生态环境对人的本源意义,如果不考虑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成员,具有强烈的追求生命质量的欲望和不断增强的开发自然的能力的基本事实,以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人类社会内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在经济发展和满足基本生活能力方面的不平等性,而一味地强调人对自然的关爱和保护,则在现实中缺乏可行性。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将人类和自然界统一在一起进行考虑,有利于对自然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