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御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御史

御史

官名。秦以前本为史官。汉御史因职务不同,有侍御史、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监军御史等。东汉有侍御史,掌纠察;治书侍御史,察疑狱。

☚ 安邑   箕关 ☛
御史

御史

中国占代笑话。嘉靖间一御史,蜀人也,有口才。中贵某,欲讥御史,乃缚一鼠虫曰:“此鼠咬毁余衣服,请御史判罪。”御史判曰:“此鼠若问笞徒流太轻,问凌迟绞斩太重,下他腐刑。”中贵知其讥已,然亦服其判断之妙。

☚ 鼠技虎名   御史自渔 ☛

黄滔?—?

字文江。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唐代文学家。昭宗乾宁二年进士,光化中任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里行。天复元年,威武军节度使召为推官。著有《黄滔集》十五卷,已散佚。今存《黄御史集》十卷,又编选唐代闽人诗作成《泉山秀句集》。
索引:黄滔,文江,御史。

御史

御史

官名。周秦始置御史,也称为柱下史,本为史官。汉代以后,职司监察,多称侍御史。一般即称御史。隋唐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

☚ 柱下史   侍御史 ☛
御史

御史

官名。御史之名最初见于春秋、战国时列国,但多为诸侯王的亲近之职;至秦时置御史大夫,位尊同副丞相,遂有弹劾纠察之权。《六典》: “御史大夫之职,掌邦国刑宪典以肃正朝。”汉后,御史大夫之职权变化较大,隋唐起始置监察御史,为御史台的各种御史之一,而专事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唐起,御史一般以新进之官充任,虽阶七、八品(清代五品),但自视颇高,且易显露头角。初御史中监察御史人数较少,至明代增多,并废其他诸种御史而独存监察御史,分巡诸道或稽察专事,隶属于都察院,并常省去监察二字,以御史直称。《金瓶梅》中所称御史,都是指巡按监察御史。

☚ 户部   史馆 ☛

御史yù shǐ

官名,即监察御史,监察吏治,弹劾官吏过失:几年间,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转了~。(九二·1191)在衙门里听见有两位~,风闻是珍大哥引诱世家子弟赌博。(一○五·1338)

御史【同义】总目录


御史院长柱后惠文持斧翁宪司柱后史南榻

御史yù shǐ

〖名词〗
官员。汉以后的御史多掌管纠察(4)。《滑稽列传》:执法在旁,御史在后。——监酒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后边。《进学解》:暂为御史,遂窜南夷。——才担任御史,就被降职贬到南方去了。《柳子厚墓志铭》: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以后,又因为不能讨好当权大臣,丢掉了御史。

御史

官名。秦朝以前掌文书与记事。秦设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汉以后则专司纠弹。《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明史·海瑞传》:“徐阶为~齐康所劾。”

御史

监察官。其主要职责是监察百官,纠弹不法,考核官吏。早在商周时期便已出现了记事、赞书和考察经济效益的要会,开始记录官员们的政绩与活动,这便是职官监察制度的萌发。它的发现,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一是西周首创御史官。西周的专职监察官员,称小宰、宰夫或御史,御史的职责是“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负责考察“凡数”,即检察税收,以此确定官吏的治绩。春秋战国时代依然设置御史,其职责主要是负责记事和考课,因此又被称作记事官或记言官,即所谓“御史在后,执法在旁。”第二阶段是秦首次建置御史大夫为“纠察之官”,西汉王朝正式设立御史府,并制定专门监察法规对郡县进行监察,对百官进行刺举与考绩,使监察机构与其职责逐步相协调与统一。随着御史制度的发展,监察机构也趋向于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汉惠帝三年(前192)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百官和京畿三辅的法纪监察,但不久发现,仅对朝内和京畿地区官员进行监察是远远不够的,对郡县的监察也是不应忽视的。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遂设立十三部刺史,隶属于御史台下,负责监察郡县。汉代的御史台由中央与地方两级构成,对朝廷与郡县官吏实行分级监察,奠定了中国御史监察制度的根基。第三阶段是台、院制的确立。唐逐步将其扩展成一台三院制:“御史台,大夫一人,……掌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下设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唐朝法律规定御史监察正式以国家行政管理和法纪监督为重要内容。第四阶段是明清时院台科道御史体制的形成。明洪武十四年(1381)将御史台改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改称左都御史、右都御史,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在内主纠百司之官,在外为巡按,代天子巡察府州县;设立六科给事中,分科监察六部百司,因此又称作科道制。清对中央、地方官员实行分道而察,对执法机构与监察机构进行反监,体现了朝野分治、科道并施的法律原则,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已经完全成熟。


御史

官名。春秋各国始置,为诸侯王亲近之臣,职掌文书、记事工作。秦置御史大夫,职到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察诸郡,遂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代以后,以法律监督、弹劾犯罪为主要职责。官署为御史台,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其辅,余有持书侍御史、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员。明清时期,仅存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

御史

官名。商周时为史官。战国时随侍国王左右,掌外来“献书”,并兼管监察。秦以后逐渐演变为执掌监察的官员。唐代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之分,至明清仅有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监察权。明代并有分任出巡者,为巡按御史、巡漕御史等。

御史

御史

官名。西周时期置。佐冢宰治理邦国及地方政务。《周礼·春官宗伯》: “御史: 中士8人,下士16人,共史120人,府4人,胥4人,徒40人。” “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

☚ 御   御事 ☛

御史

官名。殷代甲骨文已有记载。秦以前为史官。秦汉以后改称侍御史,助御史大夫掌纠察。另有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监军御史等。魏晋南北朝随事设有督军粮御史、禁防御史、监察御史等。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三种,分掌纠举、考察官吏及推审狱案等。明清设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州县。明代另有分任的巡按御史、巡漕御史等。


御史

中国旧时中央监察机关的官名。西周时为史官。战国时兼管监察。秦时御史成为专司纠察之任的最高监察官吏。汉代御史因职务不同,有侍御史掌纠察,治书御史察疑案。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随事立名,称谓繁杂。唐分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明、清仅有监察御史。

御史

御史

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有御史,为诸侯王亲近之职,掌管文书及记事。《史记·滑稽列传》:“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

☚ 集市卫生管理暂行办法   御驺 ☛

御史yù shǐ

 官名。周始置,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周礼·春官·御史》:"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东周各诸侯国也设御史,为亲近之职,掌文书记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置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御史监郡,遂有弹劾纠察权。汉代御史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汉代御史的官署称御史府,或御史台、或兰台寺、或简称兰台、或御史大夫寺。汉以后,御史职衔经常变化,唐有侍御史、殿中御史、监察御史。到明清仅存监察御史。见《通典·职官六·御史台》、《续通典·职官六·御史台》、《明史·职官二·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清史稿·职官二·都察院》。

御史

官名。秦以前本为史官。秦、西汉为御史大夫属官,职务不同。有侍御史,掌察举劾奏公卿臣吏非法之事;符玺御史,管理符玺;治书侍御史,察疑狱;其派出临察郡国或军事者,则称监御史、郡监或监军御史。又有绣衣御史,亦称直指绣衣使者,不常置,其职为逐捕盗贼,治理大狱。东汉改御史大夫为司空,御史隶于御史中丞,为少府属官。魏晋南北朝时有督军粮御史、禁防御史、监察御史等,都随事立名。唐代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三种,至明清仅存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明代并有分任出巡者,如巡按御史、巡漕御史等。

御史

官名。(1) 商代始置,为经常接受王室差遣之官。卜辞说:“癸已卜其乎北御吏卫。”(《甲》一六三六)御吏即御史,即《周书·牧誓》之御事,所谓“乎北御吏卫”,就是呼派在北土的“御使”守卫的意思。西周沿置,《御史竞𣪘》说:“伯屖父蔑御史竞𤯍,赏金。”(《三代》八·三六·一)(2) 战国时齐、赵、魏三国设置,为国君的秘书。别国使臣来献国书时,常由御史接受(《战国策》“韩策一”、“赵策二”);国君宴会群臣时,常是“执法在旁,御史在后”(《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语);两国国君会见,也常有御史在旁记录(如《史记·蔺相如列传》所记秦赵渑池之会)、御史由于掌管记录、收受和保管文件,往往成为国君的耳目,带有监察性质,秦汉时的御史大夫即由此职发展而成。汉以后所置侍御史,一般即称御史,其职专主纠察。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三种御史。至明清仅存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明代并有分任出巡者,如巡按御史、巡漕御史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