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当代中国出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当代中国出版 005 当代中国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版事业日益繁荣,现已自成体系。从编辑到印刷、发行和物资供应,基本实现了生产和管理的统一。中国的各类出版机构以编辑工作为中心,各出版社有一定的出书范围和专业分工,印刷、发行和物资供应为出版服务。各种出版物作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统一,既要求社会效益,也要求经济效益,以向人民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最终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即以解放区的出版事业和国统区进步的出版业为基础,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为加强领导,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了出版总署作为国家专门领导出版工作的最高行政机构。随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将过去分散经营的新华书店统一为全国性的国营发行企业; 将兼营出版、印刷、发行的新华书店进行了专业分工,建立了中央的人民出版社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人民出版社,以及印刷书刊的各地新华印刷厂和专营发行的新华书店。同时还由有关部门建立了一批专业出版社。到1956年,全国私营出版社的改造基本完成,一些国营出版社特别是科技专业出版社相继建立,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初具规模。这一时期的图书品种和数量成倍增长,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古籍整理等方面的出版物日趋丰富,质量逐步提高,还出版了大量马恩列斯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现代文学名著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的多卷本文集也开始出版。古籍整理也初获成果,《史记》、《资治通鉴》等都有了新的校点本。《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也经整理校注,出版了新版本。从1957年到1965年,中国的出版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更大的成绩。《列宁全集》39卷全部出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出版了19卷,《毛泽东选集》第4卷出版,《鲁迅译文集》10卷本出齐。《数论导引》、《生物的进化》等科学著作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注目。当代文学作品 《青春之歌》、《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林海雪原》、《三家巷》、《苦菜花》、《保卫延安》、《上海的早晨》等长篇小说的出版,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统编高等学校教材成套出版,其中有不少是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这一时期共出版图书231259种,印数达1483010万册(张)。但这一时期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出版工作也经历了曲折,特别是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出版界、著译界的一批知识分子被错定为右派,严重地挫伤了出版工作者和著译者的积极性。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的做法登峰造极,使我国出版事业也遭到浩劫,许多出版机构被撤销,人员被遣散、下放,大批图书资料被销毁,图书出版数量骤降,造成全国性的书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工作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创作日趋繁荣,著译逐渐丰富,中央和地方两级出版社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得到了调整、充实。在中央出版社中,有以出版政治书籍为主的人民出版社,以出版古今中外文学书籍为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整理和出版中国古籍为主的中华书局,以出版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和中外语文工具书为主的商务印书馆,以出版美术作品和论著为专业的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出版音乐作品和论著为专业的人民音乐出版社,以出版文物、考古论著、图集为专业的文物出版社,以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出版中国古代字画等为专业的荣宝斋,以翻译出版联合国各类著作和文件为主的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等。为繁荣中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别设有自己的出版机构。此外,国务院各部委以及一些高等学校均有出版社。近年来各地方的出版社也逐渐由一家综合的人民出版社,划分为若干个专业性的出版社,一个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出版系统基本形成。建国后出版了一批大型重点图书和成套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包括50个学科、总计75卷正陆续出版,《辞海》、《辞源》新版本已全部出齐,《当代中国》丛书(200卷),《祖国》丛书(1000余选题),《中国地理》丛书 (80余选题)等大型丛书也在编辑出版之中。直接为四化建设服务的科学著作的出版有了很大发展。如《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及其应用》、《机械工程手册》、《中国植物志》、《药理实验方法学》等专著,涉及科学领域很广,水平较高,有的是中国某学科最新成就的代表作,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社会科学的学术著作和文学艺术著作出版量也有了很大增长。如薛暮桥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马洪的《经济结构与经济管理》等著作的出版,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有的再版多次,印数达几百万册。翻译著作也开始注意系统成套,品种和数量大大超过“文革”以前,译著的范围遍及美国、日本、欧洲,改变了过去主要翻译苏联的状况。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国古典文献数量很大,需重新整理出版的浩如烟海,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建国后陆续整理出版了一批古籍,到1981年止,经整理(包括标点、校勘、注译、集解、汇辑、辑佚、今译) 出版的古籍约2000种。1981年12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恢复并召开了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1982年至1990年的古籍出版计划,使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迅速发展,预计到1990年,全国重新整理出版古籍可达6000种左右。各级各类教材、少年儿童读物和农村读物的出版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新兴读物如声像读物更受到读者的欢迎。国家还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工作,全国以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为主的出版社共有23家,以18种文字出版图书。近年来,辞书出版更引人注目,除一些大型百科性辞书和综合性工具书外,各种专业、专科性辞典、辞书、手册种类繁多,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绝大部分学科都有了工具书。随着出版事业的全面繁荣,知识和信息量的剧增,各类“年鉴”也蓬勃兴起。近年来,各种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版,反映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研究的广泛以及创作积极性的普遍提高。为适应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书刊印刷业本着“统筹兼顾、分工合作”的方针,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于长春、沈阳、西安、重庆、汉口等地建立了设备比较齐全的印刷厂,加上原来印刷业比较发达的上海,形成了除北京以外的各大行政区的印刷中心。1954年后,又将上海、北京等地的部分印刷设备和技术力量内调,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内地及边远地区的印刷力量。1957年,中国自制的印刷设备的技术和质量不断有所改进和提高,并已有少量出口。1985年,在全国全面地更新了印刷字模,统一了活字和字模的字号。经过几年的改进和创造,主管部门公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统一了铅字字形。经过几年的努力,印刷业发展很快。如以1983年与1976年相比,出版系统的书刊印刷工业总产值增长136%,排字增长135%,铅印增长136%,胶印增长96%,装订增长99%。随着电子分色机、多色胶印机,预涂感光版等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胶印已成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图书发行网点不断增加,发行网点遍布城乡,除新华书店外,还有供销系统及个体书商出售书刊。近些年来,社会上学习求知蔚然成风,人们对图书的需求量增大,1982年文化部门召开了全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座谈会,提出“解放思想,励行改革”的措施,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购销方式,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网正在逐步形成。为了了解和借鉴国外出版业的情况和经验,增进同国外出版界的友谊和专业交流,中国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家书商建立了稳固的图书贸易关系,中国书刊的对外发行工作,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加强。 ☚ 近现代中国出版 分类概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