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当仁不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当仁不让 合乎道义的事决不退让。1947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按这个公告的精神,日本投降之后,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我国是受降国之一,派梅汝璈为中国法官参加审判。1946年春天,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11国的法官齐聚东京,大家关心的是各国法官在法庭上座位排列的顺序。盟军最高统帅麦史阿瑟指定,庭长由澳大利亚德高望重的法官担任。庭长右手的坐位似乎理所当然是美国,那么庭长左手的坐子属于那国法官呢? 法官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梅汝璈一心要争到第二把交椅。当时的中国虽然亦号称“世界五强”之一,可国力不强,应怎么去争呢?梅汝璈说:“诸位法官,若论个人之座次,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的国家,我还需请示本国政府。”梅汝璈的头一句话就令各国法官吃惊。若法官们自请示本国政府,何时才能解决好座次问题呢? 望着同事们惊诫的神色,中国法官接着说:“另外,我认为,法庭应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审制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烈,而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牺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实属顺理成章。”中国法官讲到这理略一停顿,微微一笑说,“当然,如果各位同仁不赞成这一办法,我们不妨找个体重测量器来,然后以体重之大小排座。体重者居中,体轻者居旁。”中国法官的话音刚落,各国法官已忍俊不禁。庭长韦伯说:“你的建议很好,但它只适用于拳击比赛。”梅汝璈回答说:“若不以受降国签字顺序排座,那还是按体重排好。这样,即使我被排末座也心安理得,并可以此对我的国家有所交代。一旦他们认为我坐在边上不合适,可以调派一名比我肥胖的来替换我呀!”这回答引起法官们大笑。笑归笑,庭长韦伯对座次仍未最后拍板。等到开庭前一天预演时,庭长竟然宣布入场顺序为美、英、中、苏、法、加……梅汝璈立即对这一决定坚决抗议,并随即脱去黑色丝质法袍,拒绝登台“彩排”。他说:“今日预演已有许多记者和电影摄影师在场,一旦明日见报便是既成事实,既然我的建议在同仁中并无很多异议,我请求立即对我的建议进行表决。否则,我只有不参加预演,回国向政府辞职。”庭长只好召集法官们表决,预演推迟了半个多小时,入场顺序和法官座次终于按日本投降书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即美、中、英、苏、加、法、新、荷、印、菲排定。 在外交场合,坚持当仁不让、据理力争,是维护国格的重要方面。梅汝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他的当仁不让与以退为进、以曲求伸的计谋相结合,取得了成功。当仁不让,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领域的斗争中,在谈判的场合,应作为重要的韬略,予以重视。 当仁不让 孔子曰:“当①仁,不让于师②。”(《论语·卫灵公》三十六) 注释 ①当:应当。②师:老师。 【译文】 孔子说:“该表现仁德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谦让。” 感悟 成语“当仁不让”即原于此,意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诿。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当仁不让;义不容辞 异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指遇到应该做的事情,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诿。偏重从情理上着眼,对事敢于承当。 例 记不清是谁提议道:“就请王咏沂先生把这一串意思写下来吧,他是国文教师,笔下来得。”王先生当仁不让,回来就起草了那篇宣言。(叶圣陶《一篇宣言》)这样,在无形中,宋国的地位就在齐国之上了。宋襄公自然“当仁不让”,准备出场当霸主了。(羽白、子殷《长勺之战·泓水之战》) 义不容辞 道义上不容许推辞拒绝。作定语时,多跟“义务”、“任务”、“职责”等词配合。 例 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一定用我的党性来保证,对革命负责,对同志负责,对党负责,把我们的革命力量保住!(黎汝清《万山红遍》上卷第二章)朝廷吃紧,局势危急,论理,我身为两江总督,应诏出兵原是义不容辞的。(凌力《星星草》上卷第八章) 同 都含褒义,都表示正义的事情不容推托的意思。都可作谓语、状语、宾语。
当仁不让dāng rén bù ràng〈成〉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勇于承当,不推辞:我就当仁不让了。 当仁不让dāng rén bù ràng【释义】 当仁不让(同)义不容辞 百般推委、敬谢不敏、推三阻四[推三推四];当仁不让、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百般推委bǎi bān tuī wěi用各种手段推脱:这任务非你莫属,别再~了 |谁求他办事,他都~。 ○敬谢不敏jìng xiè bù mǐn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讲这门课不是我的专才,只好~了 |对于力不能及的事,我只得~|主编这个头衔,受之有愧,~了。 ○推三阻四tuī sān zǔ sì以各种借口推托:你别再~了,这事你去最合适|非是我~,这事实难造次|事到临头,你还~。也说〖推三推四〗。 ●当仁不让dāng rén bù ràng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身先士卒,~|~,舍我其谁|那种自信,那种~,让我自叹弗如。 ●义不容辞yì bù róng cí按道义不容许推辞:~地帮助别人| 治病救人,~。 ●责无旁贷zé wú páng dài承担起该负的责任,不推卸给别人:作为家长,抚养子女~|抢劫犯逃走了,看管者~。 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地去做,不推托。当:面临。仁:正义的事,应该做的事。让:推辞。 ☚ 穿云破雾 发扬光大 ☛ 主动 主动自行 另见:积极 努力 自律 ☚ 积极主动 奔赶 ☛ 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意为身处新的更高的职位时决不推托辞让。 ☚ 勇挑重担 任重道远 ☛ 当仁不让中国古代道德命题。原指坚持仁的道德立场,即使对自己的师长也不有所让步。后引申为主动承担义务,不推诿避让。与“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近。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宋朱熹注:“当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当仁不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人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和强烈的正义感。 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Dangrenburang孔子所提出的一个道德原则。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宋朱熹注:“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之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当,遇到、面临;让,退让,谦让;师,师长。意思是遇到需行仁义之事,即使师长在旁,也不退让,积极主动去作。求道当尊师,而行道则无让师之义。行仁是仗义之事,不为争利,不为夺名,行仁时不必谦让,应勇往直前。这不是不尊敬师长,而是见义勇为。这一思想最初是用于处理师生关系,后泛指人们应当见义勇为,该做的事,便应立即去做,不推诿于别人。这一思想比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更爱真理”早一个多世纪,对铸造中华民族勇于追求真理的美德起过积极作用。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有教无类 ☛ 当仁不让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去做。仁:仁义,引申为好事。《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 “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也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当仁不让dāng rén bù ràngnot lag behind in good causes;not decline to shoulder a responsibility; not leave to others what one ought to do oneself; not pass on to others what one is called upon to do; not yield the performance of virtue; take as one’s obligation to assume the authority; take sth as one’s obligation 当仁不让dānɡ rén bù rànɡ遇到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地去做,决不放任不管。not leave to others what one ought to do oneself, not decline to shoulder a responsibility, take sth. as one’s obligation, not lag behind in good cause, not to shirk what one’s obliged to do 当仁不让dāng rén bù ràng【解义】当:面对。仁:仁义。遇到对大家有利的事,便争着来做,不肯让与别人。 当仁不让dāng rén bù ràng原指以仁为任,不应谦让。后指见到该做的事,勇于承担。《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汉书·曹褒传》:“当仁不辞,吾何辞哉。” 当仁不让dānɡ rén bù rànɡ当:面对。仁:仁义。原指面对合乎道义的事决不退让。现也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当,不需退让。《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dānɡ rén bù rànɡ【释义】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不退让。 当仁不让dānɡ rén bù rànɡ当:面对,遇到。仁:仁义,引申指正当的事。遇到应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茅盾《生活之一页》:“我们马上叫醒了同伴们,‘~’地也加入了那行动的队伍。” 面对应该做的事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托当仁不让格式 直叙式。 责无旁贷zé wú páng dài责有攸归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dāng rén bù ràng当:面对。仁:合乎仁义道德的事。面对合乎道义的事决不退让。现也指遇到应该做的事情,主动承担,不推辞、不退避。 当仁不让dāngrén-bùràng《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当:面对。仁:仁义。意思是面对着仁,即使是老师,自己也不谦让。后以“当仁不让”指对于应做之事勇于承担而不推诿。 当仁不让dānɡ rén bù rànɡ解释 当:面对。让:谦让,辞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主动去做,绝不推诿。 当仁不让dānɡ rén bù rànɡ❶ 原指面对仁义,连老师也不谦让。《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dānɡ rén bú rànɡ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勇于承担,不推诿。 当仁不让dānɡ rén bù rànɡ【解义】 当:面对。仁:仁义。遇到对大家有利的事,便争着来做,不肯让与别人。 当仁不让dānɡ rén bù rànɡ当: 面对。仁: 仁义,引申指正当的事。面对关乎仁义的大事,不必谦逊退让。指遇到应做的事就主动承担,不推诿。韦君宜《痛思录》:“现在三个人吃饭,只一个我多少知道点烹调,我只能~。” 当仁不让dang ren bu rang当:面对。仁:合乎道义的事。指面对合乎道义的事就积极主动地去做,毫不退让。 舍我其谁 当仁不让shě wǒ qí shuí;dāng rén bù ràng舍:除去;当:面对;仁:指仁德道义之事。指面对仁义道德之事,自己挺身而出,主动去做,不会去谦让。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赵世兄他目前虽说是新中举,总是我们斯文一脉,将来昌明盛教,继往开来,~。” 当仁不让dāngrén-bùràng仁:仁义,符合道义的事情。面对符合道义的事情,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辞退让。 2R1Y【当仁不让】dāng rén bù ràng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谦让不推脱。当:面对着,面临。仁:正义的事,应该做的事。《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dāngrén-bùràng〔偏正〕 遇到应做的事,不推诿,主动去做。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高和《越轨诉讼》:“赵雅兰拦了一辆车,两人把东西搬到车上,赵雅兰坐后边,张警察~地坐到了司机旁边。”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jiàn yì yǒng wéi;dāng rén bù ràng【上】义:正义的事。为:做。见到正义的事就勇于去做。 ☚ 见善若惊;嫉恶如仇 救焚拯溺;济寒赈贫 ☛ 当仁不让dāng rén bù ràng当仁:指面对仁义之事。让:推诿,辞让。《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也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即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决不推诿、辞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