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这首诗大约是王维任右拾遗前,过着清客 兼隐士的生活,隐居于嵩山时所作,表现了一种恬淡、闲逸的心情。
第一、二联写诗人乘车往嵩山路途所见,紧扣题中之“归”字。 这往嵩山去不仅是回返的意思,更有“归隐”的含意。清水流长,环 绕着草木树丛。“薄”为丛林草木交错生 长的地方。诗人坐在车上, 信马由缰地从容行进着。流水汩汩,似乎在叙说着送别的话儿; 飞鸟 依依,一路上都在陪伴着诗人。流水暮禽似乎十分体谅诗人因政治上 失意而决心归隐的心情,成为他情感上的伴侣。在这里,诗人显然移 情于外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了。
如果说前两联诗人还行进在回归的路途,这颈联表现的已是嵩山 遥遥在望了: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作者用十个字,描画出四 种事物: 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用语虽浅白,但出现在读者眼前 的景象却是荒凉萧飒的,表现了诗人临近归隐之地情绪上的变化。王 维后来隐居兰田辋川后,还写了不少关于秋日的诗,但大都是于诗情 画意中寄托高洁的情怀或表现自己的人格美。而写《归嵩山作》时,诗 人对政治还没有彻底绝望,既有向往归隐的闲适自得,又有愤然不平 的情绪,后来他又出山作官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这一联渲染黯淡 凄凉色彩的景物,就愈发衬出诗人此时此刻倍觉伤感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嵩山高峻深远的状貌。 诗人已抵嵩山,表示归隐之后,不再过问社会世事。“闭关” 不是指 具体的关门拒客的动作,而是与尘世隔绝的意思。至此,诗人那曾泛 起的情感波澜又趋于和平、冲淡了。
这首诗是王维比较早期的作品,其中浮动着诗人对政治失望却又 不甘心的无可奈何的矛盾情绪,和晚期辋川那些诗作境界显然不同。 诗的层次清晰; 写景笔墨简淡,却真切生动,境界苍凉阔大; 而对自 己情感的曲折变化,尤写得微妙、细腻。
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 (734) 秋,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首联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清川”,清清的流水; 清清的流水围绕着草木丛生之地。这是写所见之景。“车马去闲闲”,这是诗人写自己的车马悠闲自得地行走在路上。车马本无心,何来 “闲闲” 之感?这正是王国维所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脱离了官场是非,诗人感觉就像清川一样自由,像车马一样悠闲。
颔联继续写景,仍是托物寄情,写自己归隐之情如流水归海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这句似化用陶渊明 《饮酒》 其五中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化用得不着痕迹。“暮禽” 二字也包含着“鸟倦飞而知还” 之意,暗示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对仕途的失望与厌倦。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王维非常善于选择适于表现自身心境的景物,并加以组合。四个景物,城是荒废多日的,渡口是许久以前的,阳光是夕阳西下,已近黄昏,连眼前的山景都是秋景,草木凋零。四个景物组合在一起反反复复地都在说一个词——萧索。这两句诗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不知想到了什么,隐隐地诗人的心绪又开始低落下来。
末联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写诗人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客。“迢递” 二字,暗示归隐之高洁和诗人从此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而 “闭关” 二字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这句在叙事写景中仍在表达归隐后的心情,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此时的心情又转向冲淡平和。
全诗前四句写归山途中所见风景,情调闲适; 后四句通过对荒城古渡、秋山落日萧索景象的刻画,表现出诗人归隐后的落寞心情,景与情契合交融,字里行间隐约地显示了作者心绪的细微变化: 由闲适自得,到落寞凄清,然后又转向平和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