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用语。又称“混榜”、“混图”、“座图”、“坐图”、“座次榜”。宋代科举考试时在考场前颁布的一种图榜。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亲试进士科举人,于崇政殿两廊设置座位,逐一标出举人姓名,又榜示座次,命举人依次入座。四年,据翰林学士晁迥等提议,举人预先向贡院交纳书桌,由贡院排定座位次序,使不同科目间隔而坐,省试前一天揭榜颁布。考试时依榜就座,不得改易。是为防止科场舞弊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座位榜
又称“混榜”、“混图”、“座图”、“座次榜”。座位榜始于宋景德二年 (1005年) 之省试。此后很快推行于解试与殿试。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亲试进士科举人,于崇政殿两廊设置座位,逐一标明举人姓名,又揭榜公布所列座次,令举人按榜就座,不得移易。南宋殿试时,则露天挂“混图”于集英殿外。明代乡、会试均有座位榜,称为“号图”。由监试同提调官亲自编排,引试前两日在号舍内贴应试举人姓名,并张榜公布东西行号舍间数,标明某行某间系某处举人某人坐。引试日,按号就坐,由号军验证。如未按号就坐,即马上逐出考场,取消考试资格。清代无座号榜,但有“贡院坐号便览”,以便应举者按卷面字号,到指定号舍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