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庇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当前位置:主页 > 词语大全 > 同义词反义词 > 保护,庇护【同】 都是动词;都有使不受伤害的意思。 【异】 “保护”侧重于护理、爱惜,使不受损害;适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人,也可用于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中性词;搭配对象常是“农田”、“身体”、“视力”、“积极性”、“合法权益”等词语,可与“好”、“起来”连用,可以构成“保护国”、“保护色”、“保护人”等合成词。[例]保护国家财产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庇护”侧重指有目的,有意识地掩盖错误的思想行为;适用范围较窄,对象多是错误的思想行为;多用于贬义;能组成合成词“庇护人”。[例]对同志的缺点和错误,要诚恳地批评指出并热情地帮助他克服和改正,而不应该加以~。 【反义】 保护—摧残 破坏 损坏 伤害 损害/ 庇护—伤害 损害 检举
当前位置:主页 > 词语大全 > 同义词反义词 > 包庇,庇护,袒护【同】 都是动词;都有对错误的思想行为进行掩盖或保护的意思。 【异】 “包庇”指有目的、有意识地掩护坏人坏事,是一种犯罪行为;语义重;对象一定是坏人坏事;贬义词;兼用书面语和口语;常与“罪犯”、“坏人”搭配;不能作“提供”、“寻求”、“得到”等的宾语。[例]~罪犯要受到法律制裁。“庇护”侧重于有目的、有意识地掩盖缺点错误,不一定是犯罪行为;语义程度比“包庇”轻;对象一般是错误的思想行为;多用于书面语;常作“提供”、“寻求”、“得到”的宾语。[例]他清正廉洁,并不因为事情牵连到自己的亲属就加以~。“袒护”侧重于出于私心偏爱,无原则地支持一方;语义程度最轻;多用于书面语;袒护的常是错误的思想行为;是贬义词;不能作“提供”、“寻求”、“得到”的宾语。[例]当母亲的,难免~自己的孩子。 【反义】 包庇—检举 揭发/ 庇护—检举 揭发/ 袒护—批评 责备
包庇;庇护;袒护bāobì bìhù tǎnhù【同】 都是动词;都有对错误的思想行为进行掩盖或保护的意思。 保护;庇护bǎohù bìhù【同】 都是动词;都有使不受伤害的意思。 庇护bìhù包庇;保护 庇护bìhù〈动〉包庇袒护:庇护权|庇护所|庇护坏人。 庇护bìhù【释义】 庇护bì hù动词。 庇护(同)袒护 保护 维护 保卫捍卫 包庇 包庇、庇护、庇荫;报密、出首、告发、告密、检举、揭发、揭露、揭破、举报、举发○包庇bāo bì(动)袒护或掩护(坏人、坏事):~坏人|~反革命分子|互相~|不应该~自己的儿子。 ○庇护bì hù(动)包庇:曲加~|~不得|始终~他。 ○庇荫bì yìn(动)包庇;袒护:无人~|蒙丞相~不少 |赖贾家一点~|居官则~于官长|她不愿处在父亲的~之下。 ●报密bào mì(动)报告秘密:向人~|有叛徒~|至今不知~之人是谁。 ●出首chū shǒu(动)告发别人或自己的犯罪行为:反把~的人问了罪|有人坏了良心,~革命同志|到县里~| 向警方~|有人~,县里大爷着我们来拿他。 ●告发gào fā(动)向公安机关、法院或政府检举揭发:怕人~| 向警方~|~他,她的丑事也就公开了 |我并不想~你。 ●告密gào mì(动)向有关部门告发旁人的私下言论或活动(多含贬义):~之风盛行|投书~|不怕贼人~|有人向我~。 ●检举jiǎn jǔ(动)向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和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人|~箱|~反革命分子|给司法部门写~信。 ●揭发jiē fā(动)揭露(坏人坏事):~罪行|知情的人起来~| 当面~|检举~|主犯被~,受到逮捕。 ●揭露jiē lù(动)使隐蔽的事物显露出来:~无遗|~阴谋|~罪行|~底细|真相被~|站出来~他|秘密已被~。 ●揭破jiē pò(动)使掩盖着的真相显露出来:~秘密|~罪恶真相|~假面具|~了谜底。 ●举报jǔ bào(动)向有关单位检举报告(坏人坏事):~犯罪行为 |~者有奖|~电话|建立~制度|有人向检察院~了你| 不要用~来吓唬人。 ●举发jǔ fā(动)检举;揭发(坏人坏事):若知情不~者,与之同罪|有作伪者,一经~,立予查究|各小区都设有~信箱。 庇护保护。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周生,贵人也,职为司隶,权势甚盛,吾数蒙~。” 保护2 保护2护(摄护;翼护) 庇(庇覆;庇护;荫庇;佑庇) 覆(覆护;覆翼) 卵翼 另见:爱护 爱惜 保全 保护 维护 帮助 ☚ 保护2 保佑 ☛ 包庇 包庇护 窝 揜顾 庇护 掩庇 营庇容庇 ☚ 袒护 迁就 ☛ 庇护 庇护庥(庥庇;庇庥;荫庥) 覆(覆祐;覆荫;帲覆;荫覆;露覆) 蔽(蔽护;遮蔽) 阴庇 佑助 营护 掩护 隐护 护翼 党翼 芘依 芘荫 怙帱 羽翼 卵翼 蒙冒 庇翼 庇荫 庇冒 庇赖 遮荫 荫庇 荫佑 护庇 巾并幪 另见:不公正 保护 爱护 宠爱 包容1 ︱揭发 ☚ 庇护 袒护 ☛ 袒护 袒护护(营护;回护) 庇护 包庇 营庇 ☚ 庇护 包庇 ☛ 庇护/袒护/包庇/迁就 ☚ 言行虚伪 庇护 ☛ 庇护bì hù包庇,袒护。《宋史·侯益传》:“诸权贵深~~之。” 庇护国家对于因被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给予庇护是国家的权利而非个人的权利,国家行使庇护权的基础是国家的属地优越权,许多国家的宪法中订有庇护条款。庇护的对象主要是政治避难者。庇护的内容是: 一方面给受庇护人以保护,一方面不将受庇护者引渡给其本国或第三国。获得庇护而未加入庇护国国籍的人,其法律地位与一般外国人相同,应遵守庇护国的一切法律,不参与庇护国的政治活动,不得在该国境内从事反对他国的活动。国家也可以根据受庇护人的不同地位,区别待遇。根据国际法,国家只能在其本国领土内行使庇护的权利即域内庇护,不得将国家的驻外使馆和在外国港口的军舰和商船用来作为庇护罪犯的场所即域外庇护。1793年法国宪法首次对庇护制度作了规定,声明法国给予为了争取自由流亡到法国的外国人以庇护,同时宣布对专制者不予庇护。 庇护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而遭受迫害或追诉的外国人,准许其入境居留并不予引渡的行为。在国际法上,庇护由庇护国自主决定,此种权利称庇护权。根据是国家的属地优越权。对象通常是从事政治或科学活动而受到迫害的人,所以也称政治避难。对刑事犯罪者不能给予庇护。 庇护国际法指某国提供机会,使某人或某些人能够逃避在所属国籍国或常驻国由于政治原因受到迫害。 庇护 庇护又称为“政治避难”。指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被外国当局通缉、追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各国在国际法上有给予个人以庇护的权利。196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领土庇护宣言》认为,庇护是一国行使主权的表现。庇护对象主要是政治犯,它与“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相联系,但又超出一般意义的政治犯,不仅不引渡,还不予驱逐并准其在境内留居。庇护的法律根据主要是国内立法,大多数国家都以宪法形式规定之。庇护作为国家主权权利是以国家的属地优越权为根据的。庇护的基本内容,一是被庇护人不适用引渡规则,二是被庇护人的法律地位与一般外国人相同,三是庇护对象通常是从事政治或科学活动而受到迫害的人,对一般刑事犯罪人不在庇护之列。一些国际性文件还明确将某一类人排除在庇护范围之外。《领土庇护宣言》宣布,凡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或危害人类罪的人,都不得请求及享受庇护权利。 ☚ 证据保全 间谍 ☛ 庇护asylum 庇护shelter;shield;put under one’s protection;take under one’s wing;asylu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