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庄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庄周

庄周

见“庄子”条

☚ 庄生   亨父 ☛

藐姑射山神人/庖丁解牛/丑女效颦/">埳井之/井蛙与海鳖/庄子枕髑髅而卧/髑髅/痀偻承蜩/桓公田于泽/桓公见鬼/林回弃璧/温伯雪子/运斤成风/匠石运斤/任公子为大钓/任公垂钓/儒以诗礼发冢/诗礼发冢/二儒发冢/列子辞粟/盗跖/说剑/曹商使秦/舐痔结驷

☚ 乞食墦间   藐姑射山神人 ☛
庄周

庄周

战国时期哲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邱县)人。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庄子》一书,其中也杂入一些道家后人的作品。他的文章如奔流的江河,想象丰富,气势壮阔,文中寓含着深刻的哲理。他善用寓言的手法阐明事理,在先秦寓言中极具特色。其中《不材之木》、《望洋兴叹》、《邯郸学步》成为现代经常使用的成语。

☚ 齐高   刘向 ☛

庄周约前369—约前286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散文家,老子以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任蒙城漆园吏,生活颇贫困。楚威王闻其贤,以千金礼聘为相,辞谢不就。曾隐居南华山,后人尊称为庄子。所著《庄子》一书,亦名《南华经》,据《汉书·艺文志》载为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
索引:庄周,庄子,庄生,蒙庄,漆园。

庄周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 “庄子”,与老子并称 “老庄”。庄周的身世是一个谜,如他的国籍,有人说是楚国,有人说是宋国,也有人说他的祖父是楚国贵族,因故流亡国外,最后在宋国安家落户。连 《史记》也只能说: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蒙这个地方,属楚国还是宋国,司马迁也说不上来。但无论怎么说,庄周一定和楚国曾经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因为 《庄子》 一书中有许多楚方言。据 《史记》,庄周曾作过蒙的漆园吏,尽管后代文人常以“漆园吏”来代指庄周,但这究竟是个什么级别的官,直到今天也没有人搞清楚。有人说 “漆园”是地名,又有人说 “漆园” 就是“漆树园”,还有人说 “漆园” 是加工漆的工坊 (漆是当时最新式的涂料)。显然,不管 “漆园” 指什么,“漆园吏”都不可能是达官显贵。庄周生于战国时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也就是说,他和孟轲是同时人。这曾经引起现代学者的怀疑,因为孟子素以“好辩” 著称,凡是与孔子唱对台戏的人,如墨翟、杨朱、许行、告子等,他都要加以驳斥。庄周对孔子大不恭,而孟子却只字不提,令人费解。于是有人得出结论: 庄周生在孟子之后。其实,在庄周和孟轲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手段非常原始,既无报纸,更无电台,学者之间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庄周在世时,又是一个逍遥自在的 “活神仙”,他既不与孟子同国,又远离政治中心,在当时绝非大名鼎鼎,孟子虽然与他同时,但没听说过他,对其学说一无所知,是非常可能的。庄周的传说很多,如说楚威王曾经想聘他出任宰相,特派使者带着厚礼前去请他,当时庄周正在河边钓鱼,他头也不回地说: “我听说楚国有神龟,死时已三千多岁。楚王用丝绸裹着它,珍藏在庙堂中。你说,站在这只龟的立场上,是宁愿生而曳尾泥涂之中,还是死后留骨被珍藏在庙堂之上?”使者回答说: “当然是生而曳尾泥涂之中。” 庄周笑着说: “先生请回吧。我将曳尾泥涂之中。” 又传说,庄周妻子死,好友惠施前去吊丧,见庄周正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惠施批评他太过分,他却说:“妻子刚死的时候,我何尝不悲痛?但我一想,人之初本来就无所谓生,岂止无生,连形和气都没有。不知什么时候,自然在浑沌恍惚之中,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现在又变而至死。这不就像春夏秋冬的循环交替一样?我妻子现正安然卧息在天地之间,我如果在这里哇哇地哀哭,多么愚昧!”尽管如此,庄周却并非深谙世故的老滑头,而是天真浪漫的赤子,自由驰骋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故 “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他终生穷困潦倒,但在精神上却非常充实,堪称名符其实的 “精神贵族”。据庄子后学记载,庄周弥留之际,弟子准备厚葬。庄周说: “我以天地为棺材,日月为双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陪葬。我的葬品难道还不丰厚吗? 为什么还要厚葬?”弟子说: “我们担心乌鸦吃掉你。”庄周说: “在地上被乌鸦吃,在地下被蝼蚁吃。你们何必这么偏心,非要把我从乌鸦口中夺过来,送给蝼蚁吃?”貌似怪诞,实际上却蕴含着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庄周人格的魅力,就在于他这种貌似怪诞的深刻及其赤诚。
庄周

庄周

见于枚乘《七发》(详见“孔子”)。约生活于前369—前286年间,战国时期蒙人,曾为漆园吏。道家学派主要代表者。庄周所著《庄子》一书,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追求绝对自由。以儒墨之学、人世名位尽枷锁也,故攻之不遗余力,其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巨。《庄子》多以寓言出之,故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并极富浪漫色彩。

☚ 仲雍   庄舃 ☛
庄周

庄周

即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但拒绝了楚威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的观点,成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著作有《庄子》。枚乘《七发》:“将为太子奏方术之士有资略者,若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蜎、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我将给你推荐有才智有道术的人,如庄子、魏牟、杨朱、墨翟、便蜎、詹何一类人,让他们谈谈天下最精深的道理,讨论万事万物的是非。

☚ 庄叟   中和 ☛

庄周zhuāng zhōu

〖名词〗
即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著作有《庄子》(1)。《送孟东野序》: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庄周用他汪洋开合、无边无际的言辞来表达。

庄周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人。蔑视功名利禄,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由。相传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以后终身未仕,过着隐居生活。主要著作《庄子》。学术上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极力反对“有为”政治,认为“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刑名比详,治之末也”。主张“绝圣弃智,”取消一切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提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否定有判断是非、功罪的客观标准。

庄周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他曾做过漆园小吏,后因厌恶仕途生活,辞归故里,终身不仕。他发展了老聃的学说,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法律思想带有浓厚的法律虚无主义色彩。他主张绝对“无为”,否定一切文化和法律道德。他激烈反对其他学派主张的“有为政治”,认为 “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 礼法度数,刑 (形) 名比详,治之末也”(《庄子·天道》)。他主张取消一切制度和文明,认为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掊半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议论”(《庄子·胠箧》)。他极为不满现实,愤世嫉俗,不愿受仁义道德、礼法刑政的约束,希望超然物外,获得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的绝对自由。他对当时的仁义道德和法律制度进行了揭露,提出了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观点。他的法律思想主要反映在《庄子》一书之中。

庄周

026 庄周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期哲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家境贫寒,曾做过管漆园的小官。后归隐不仕,楚威王曾以重金厚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他的愿望是过一种不受约束的、自然自由的生活。现存《庄子》一书,其中一部分属于庄周本人的著作,一部分则代表了庄子后学及道家别派的思想。庄子彻底发挥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他从万物齐一的角度理解道的意义,认为万物天性不齐,在实在的意义上有差别,但万物各安天性,完全实现其天然的性、命,其价值则是“齐一”的。庄子说,“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用)。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道通为一”的意义,就是因任自然,任物各“自用”、“自化”,实现其天然的性、命。庄子把“道”看作绝对的“全”或整体,对它不能加上任何名言的、人为的规定。既不能说它是 “无”,又不能说它是“有”。在“非言非默”的直观状态中,才能把握到它的全体。庄子的自由观,强调人的真正自由在于因任、实现自然的性命。他认为,人为使人产生种种倒悬之苦。只有因任自然,超越人为设定的一切区别和对待——是非、人我、人物等等,才能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实现绝对的“逍遥”(自由)。庄子反对名言分析的认识方法,提出一种“坐忘”的方法:“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主张通过身心修养达到一种“丧耦(偶)”、“神凝”的身心合一心灵境界。庄子哲学崇尚自然、异世独立的精神对以后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人格的塑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惠施   公孙龙 ☛

庄周

069 庄周

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的一切任其自然的“抱朴”说,认为人应保持自然淳朴的本性,要“无欲”、“无情”、“无名”,“是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主张“绝仁弃义”,“以仁义易其性”,是“乱人之性”。目的是让人们无知无欲,达到其道德理想境界。在道德观上,提倡“德有所长,形有所忘”的主张,要人“安之若命”,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的境界; 在修养方法上,主张“守性”、“坐忘”,保持心境寂静,守住自然的无知、无欲、无情的人性。提出保全自身的处世哲学,在他看来,世界是一种“无是非”的世界,并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来说明只要采取“以无厚入有间”之术,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应付自如,达到保全自身的目的。还提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的处世之道,非常赞赏老子“人皆取先,己独取后”、“人皆取实,己独取虚”的高尚品德。庄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一方面揭露了剥削阶级道德的虚伪性,但同时否定了仁义等道德规范的社会作用。

☚ 杨朱   荀况 ☛

庄周

029 庄周

战国哲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和无名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是非相对之说。认为概念是静止的,概念所表达的对象是变动的,“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则其所言者,特未定也”。道是不可分割的,而概念只能把事物分割开来加以认识,无法认识“常道”,故概念无法把握客观实在。从而导致用老子的无名论反对名辩家关于名的种类的辩察分析,认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否认名辩的积极作用,反对儒、墨的正名思想。认为儒、墨各派互相争论,乃“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认为惠施、公孙龙等人说“离坚白,若县富”,结果不过是徒以是非相争。若以此为求和,则天下每每因辩而大乱。因而主张“大辩不言”。认为万物均齐,事物之间无类可言,“是”即“不是”,“然”即“不然”,因此“辩有不辩”,“辩有不胜”,唯有“止辩”为宜。还提出“是非两行”的诡辩:“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其逻辑取消主义对后世影响颇大。

☚ 苏秦   尹文 ☛

庄周

028 庄周

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哲学家、文学家。著《庄子》52篇。该书既是道家经典,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作品大量而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想象丰富,结构灵活,富有抒情意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庄子》一书中关于道家文艺理论的阐释,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强调自然天成之美,以及道家恣肆放达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

☚ 孔丘   屈原 ☛
庄周

庄周

道教至尊之神南华真人。战国时思想家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属河南商丘)人。曾任蒙漆园吏。著有《庄子》,发展老子道法自然之说,提倡逍遥物外,而为道家及道教所用,并被神化。唐玄宗时封为南华真人,《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 李耳   列御寇 ☛

庄周

即“庄子”。

庄周

庄周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杰出的散文家,道家思想的创立者之一。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县)人。他对各家学说无不涉览。司马迁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周继承了老子天道无为的自然观,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他提倡“朴素”之美,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天道》),反对雕琢,反对矫揉造作。这对后世苏轼等古文家推重自然天成之美,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他要求文艺必须有真情:“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渔父》)他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审美价值,对中国古代散文美学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还提出了“言不尽意”的看法:“大辩不言……言辩而不及”,“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秋水篇》)。尽管在庄子文章中,这一思想前后有众多矛盾的地方,但对文学本性的深刻把握,是有很高的理论价值的。

☚ 孟轲   荀况 ☛

庄周

庄周约前355——前275

战国宋之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曾为漆园吏,这是其一生中唯一的官职。庄子年轻时曾学儒家,但当认识到儒家的虚伪、危害后,转而批儒。由批儒到崇道,在老子“道”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庄子敝屣富贵、淡薄利禄的思想和老子的隐士思想相吻合,这就使庄子得以和老子并列为“老庄”而成为道家思想体系中的两座丰碑。庄子一生贫困潦倒,但精神上富有,《庄子》一书便是他全部的财产。《庄子》原有52篇,今只存32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最具特色,也最有个性。《庄子》一书,“寓言十九”,他创造性地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虚构寓言故事以为论据,有的通篇是寓言。所以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汪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又是刻画、描写物态的高手,往往寥寥数笔即可活龙活现。《庄子》散文中韵脚连绵、声调铿锵增加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总之,庄子的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先秦诸子不可同日而语,即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亦鲜有其匹。

☚ 孟轲   吕不韦 ☛

庄周约前369-前286zhuāng zhōu

《本草纲目》禽部第47卷鸬鹚(2)。人名,战国时宋国人。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一说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曾为漆园(在今涡河北岸)吏,楚威王闻其贤,遣使者厚币以迎,许以为相,辞不就。著有《庄子》。

庄周

庄周约前369~约前286

战国时代思想家、散文家。或说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漆园吏,家境贫穷。传说楚威王闻其名,以重金相迎,聘以为相,然辞而不就。他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著有《庄子》,今存33篇,间有后学之作。其文在先秦散文中成就为最,《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等构思奇诡,风格浪漫,语言参差错落,声调铿锵悦耳。文中大量的寓言尤富文学意味,“不龟手之药”、“不若相忘于江湖”、“庖丁解牛”等均为想象奇特含义隽永的名篇。他的散文衣被百代,许多文学巨匠如嵇康、李白、苏轼、曹雪芹等都深受其影响。

☚ 孟轲   屈原 ☛

庄周Zhuang Zhou

see 庄子(Zhuang Zi)

庄周

战国时思想家。名周。宋国蒙人。其活动年代约在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之时。作过漆园吏。长期“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庄子·列御寇》)。曾“往贷粟于监河侯”(《外物》)。然家“贫”而志不“惫”(《山木》)。一生藐视权贵,愤世嫉俗,追求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对此,庄周有“污我”之感,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其著书十余万言”,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参见“庄子”。

庄周前369—前286

即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但拒绝了楚威王的厚礼相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认为“道”无所不在。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任何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著作有《庄子》。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