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广东蚕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广东蚕业Guangdong sericulture

广东省是中国4大蚕区之一。广东蚕业的起始,迟于黄河、长江流域。汉武帝时(公元前140~86年),广东南部的珠崖(今海南岛)、西部的德庆、北部的连州(今连县)以及中部的广州附近,已有“桑、蚕、织、绩”采桑饲蚕的生产活动。
广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桑树发芽早,生长快,落叶迟。7世纪初,广州附近已有“稻田再熟,桑蚕五收”的记载。明末清初,记载为“广蚕岁七熟”,全年养蚕7次,形成了以多次养蚕为特点的适应各个时期的桑蚕饲养管理制度和桑树栽培技术。1840年后,国际市场对生丝的需要量日益增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成了帝国主义掠夺原料的广阔基地。珠江三角洲一带,受振兴蚕业的刺激,在1840和1866年,一再“弃田筑塘”、“废稻种桑”,修筑防洪用的“桑园围”,从而发展成为“桑基鱼塘”耕作型式的蚕茧生产基地,并与太湖平原的浙江、江苏、四川盆地并列为中国4大蚕区。
以顺德、南海、中山、三水、新会、鹤山、番禺、东莞等县为中心的蚕桑区,不断扩及广东省西江、东江、北江两岸,成为一个较为集中的蚕茧基地。据1925年广东蚕丝局与中国蚕丝业调查报告估计,当年全省桑地面积达1,465,725排亩(每排亩约为当时1.1亩),年产干茧498,050司担(折合鲜茧约7.5万吨)。
1910年全省有大小型缫丝厂109家,至1926年发展到296家,丝车位数也从7.2万台扩展到13万台,茧市46处,茧栈185所,织造纱绸的丝织机3万台,日产纱绸超过1万匹,外销生丝的出口价值达白银63,155,126关两,占全省货物出口总值的70.4%。1929年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市场停滞,丝织品销路锐减。1938年秋,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广州,蚕桑生产遭受严重摧残。在1949年底,广东省尚存桑地24万亩,蚕茧产量仅5,200吨,为全盛时期的7%左右。
1949年建国以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蚕桑生产的措施,推行科学种桑养蚕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全省种桑养蚕县(市),从11个发展到55个,1984年总产茧量2.335万吨,比1949年增长3.4倍。桑地面积稳定在24万亩左右,占全国桑地面积的3%左右。由于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产茧量仍占全国的9%左右。1949年平均每亩产叶量仅500千克,亩桑产茧22.9千克,到1978年,平均每亩产叶量超过1,500千克,亩桑产茧高达121.5千克。小面积的高产桑树,1978年已有27个生产单位的51亩,平均亩产桑叶超过5,000千克。
广东桑蚕生产批次重迭,连续不断,形成了蚕品种的多样化。50年代初期,全部是2化性的“大造”系统和多化性的“轮月”系统黄茧品种,由私人经营蚕种生产。1954年起,国家有计划地在顺德、南海、中山等县各设一个以原蚕繁殖形式的蚕种场,生产改良种。1956年全省实现改良蚕种化,取缔了私人生产的蚕种,淘汰了黄茧土种,建立蚕种生产的三级繁育体系。80年代全省已建有原原种、原种场4个,国营普通种场17个,区办普通种场9个,年生产能力为原种10万张、普通种130万张。
1981年全省设有缫丝厂12个,拥有缫丝机61,960绪,其中立缫机48,000绪,自动缫丝机13,960绪,缫丝行业职工11,659人;列入国家生产计划的丝织厂25个,丝织机总数为4,365台,丝织行业职工18,372人;印染丝绸的企业有4家,主机235台,印花台板44条(14,720米),印染丝绸年生产能力为6,800万米,印染行业职工3,200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