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干扰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干扰素interferon

动物细胞在病毒,双股RNA、抗原大分子等适宜诱生剂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类近似于激素的生物活性多肽,它具有刺激与其接触的细胞产生抑制蛋白质,能抑制病毒繁殖、调节免疫应答和减慢细胞分裂等功能。根据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已知干扰素至少有三种类型(见表),并又分若干

干扰素的类型和名称

名 称旧 名产生的细胞诱 生 剂
α干扰素
β干扰素
γ干扰素
白细胞干扰素
成纤维细胞干扰素
免疫干扰素
B淋巴细胞
大多数体细胞
T淋巴细胞
病毒
双股RNA、病毒
异体抗原分子、
促细胞分裂剂

亚型。很可能还有其他型。它的生产主要应用动物的原代细胞和二倍体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用诱生剂促使细胞生成并分泌干扰素,收采细胞培养液,经物理和化学方法浓缩和纯化而成。此法生产的干扰素产量低、纯度差、成本高。近年来将干扰素基因整合到细菌质粒的基因组中获得成功,从而可以用基因工程技术大量生产。
不同动物和不同型别的干扰素各有其不同的特性。
各型干扰素都属糖蛋白,分子量约15 000~70 000,α和β型的分子量较γ型小。它对冷和热都比较稳定,对酸的抵抗力较强,但易被蛋白酶、脂溶剂、紫外线、γ射线等所破坏。一般认为干扰素有种属特异性,只有对同种动物的细胞才表现生物学活性,但这并非是绝对的,如人干扰素对兔、牛、猪细胞显示与人细胞相等或更强的活性,然而动物干扰素在人细胞上的活性都较低。干扰素的活性是以单位来表示的,能使水疱性口膜炎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的空斑形成单位(PFU) 减少50%的干扰素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干扰素对几乎所有病毒的繁殖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动物感染病毒后几个小时就迅速产生,并持续到整个感染期。植物对病毒病的防御可能也与干扰素有关。此外,它对动物的免疫系统有多种多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强免疫活性细胞的机能和降低变态反应的强度,因而有利于动物的健康。它能抑制细胞分裂,尤以对某些快速生长的肿瘤细胞更为明显。由此看来干扰素是动物非特异防御机能的因素之一。干扰素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多种途径,受到各种免疫活性细胞及其产物的调节。一般认为它与细胞受体结合后,激活细胞某些酶的合成,从而影响病毒mRNA的转译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抑制了病毒的繁殖。目前对动物病毒病和肿瘤病苦无治疗良药,因此人们对它寄予莫大的希望。在人类中已经试用于多种疾病,显示出良好的端倪,但大量生产尚存在困难,价格昂贵,且有种属特异性,因而近期内尚无法普及。兽医上虽亦有报道,但临床实际应用有待于以后的发展。

干扰素interferon

脊椎动物的细胞受病毒等微生物或诱生剂刺激后,合成一类近似激素的能调节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多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对同类病原物产生干扰或颉颃作用,并能保护周围的细胞免遭侵染。在寄主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及其产物、一些抗原或丝裂原、多聚核苷酸、染料等物质,也能诱使细胞产生干扰素。这些物质均可引起细胞内干扰素基因的活化,转录干扰素mRNA,并在细胞核糖体翻译合成干扰素蛋白质,经糖化后被分泌到细胞外。通过基因转移,干扰素也可以由植物细胞合成。已知干扰素的类型有α型、β型和γ型。不同类型干扰素的作用不同,但对所有的病毒增殖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能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

干扰素interferon, IF

系由病毒或干扰素诱导剂(微生物、某些提取物、合成聚合物等)作用于机体的体细胞后,由细胞而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其中由白细胞或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产生的为α和β干扰素,统称为Ⅰ型干扰素;由T淋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为γ干扰素,又叫Ⅱ型干扰素。干扰素分子量为20 000~34 000,不能透析;可被蛋白水解酶,如胰酶所破坏,但不受淀粉酶、脂酶、去氧核糖核酸酶或核糖核酸酶的影响;对热较稳定,能耐酸,有微弱的抗原性。干扰素具有非特异性的抗多种病毒作用,其作用主要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或RNA聚合酶,间接抑制其繁殖;能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细胞分裂,尤其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于干扰素可通过血流分布到全身,因此可在远侧部位发挥作用。目前干扰素已用于抗多种病毒,治疗某些肿瘤及免疫机能低下的病人,有的效果甚好。我国αⅠ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已投入工业化生产并用于临床。

干扰素

干扰素Ganraosu

在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生剂(凡能诱生干扰素的物质称之,如一些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及其提取物、人工合成的双链RNA等)的作用下,动物细胞能生成一种物质,具有保护健康细胞、抑制多种病毒增殖的作用,这种物质称为干扰素。这是一类分子量范围20K—38K的可溶性糖蛋白,其抗原性较弱,对热不太敏感,抗病毒活性高,是一种广谱抗病毒物质。主要机理并不是直接灭活病毒,而是受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可进入邻近健康细胞,首先与细胞膜上的一定组分相结合,使细胞内代谢过程产生变化,从而诱生出抗病毒蛋白,此蛋白具有阻断氨基酸转移、裂解病毒mRNA等作用,从而阻断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使病毒不能增殖,健康细胞受到了保护。干扰素有三种类型,即α、β、γ型。各型的细胞来源、作用强度、诱生所需时间等均有所不同,是当代研究的一种重要生物制品,已发现它在抗病毒及抑制肿瘤中的作用,并已开始临床应用,收到良好效果。

☚ 疫苗   生物制品 ☛

干扰素

一类阻抑病毒增殖、调节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分子量约3万。由一些动物细胞在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或其产物以及多聚核苷酸类诱导下产生,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但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某种属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只作用于相同种属的其它细胞),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素

见“医药卫生”中的“干扰素”。

干扰素interferon

是由体细胞产生的一组蛋白质,可对许多刺激发生反应,包括对病毒感染等。此外,还对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生长及肿瘤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目前,至少有三个不同型的干扰素。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无病原微生物特异性,但有宿主特异性,如人的干扰素只对人及灵长类有保护作用。它在治疗疱疹、乙型脑炎和呼吸道病毒感染方面有良好效果。

干扰素

干扰素

干扰素是细胞分泌的一类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一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另一种病毒的繁殖受到干扰。1957年Isaacs和Lindemann在研究流感病毒的这一现象时发现了干扰素。当时,人们认为干扰素就是病毒间干扰现象的一种介质,并以此而取名。
命名与分类 人干扰素按其抗原性的不同分为α、β、γ(即1FN-α、1FN-β、1FN-γ)3型。同一型别,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又分为若干亚型。已知1FN-α有23个以上亚型,分别以1FN-α1、α2……表示之,1FN-β、1FN-γ目前仅知1个型别。1FN-α、1FN-β的基因位于第9对染色体上,而1FN-γ的基因位于第12对染色体上。
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蛋白,每毫克蛋白的生物活性可达2×103单位。主要生物学活性如下:
(1) 抗病毒繁殖: 干扰素对多数病毒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表现在使病毒繁殖量及病毒引起细胞损伤的减少。不同病毒对干扰素作用的敏感性差异很大,通常披膜病毒比较敏感。同一病毒的不同毒株以至不同变种对干扰素的敏感性不同。不同细胞对干扰素作用的敏感性不同。至于非杀细胞性病毒感染,如果已使细胞发生转化,由于基因整合部位的不同,常可改变对干扰素的敏感性。
(2) 抗细胞分裂: 干扰素不仅在试管内,而且在机体内表现有明显的抗细胞分裂活性。这一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正常细胞的作用很小,而对迅速分裂的肿瘤细胞的作用较大。
(3) 免疫调节: 在抗原刺激之前或在同时使用大剂量干扰素,可抑制抗体的产生。干扰素能抑制延迟型超敏反应、同种移植排斥以及细胞的分化;激活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增加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增加类淋巴细胞表面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在抗原刺激后,干扰素可增加抗体的产生。
1FN-γ的免疫调节活性,远较1FN-α、1FN-β为强。1FN-γ可引起其他免疫细胞介质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通过白细胞间质素Ⅰ(IL-Ⅰ)增加IL-2的产生,而IL-2反过来又可增加1FN-γ的产生。三种干扰素的理化及生物学性质有明显差异(表)。
作用原理 干扰素活性的发挥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靶细胞才能起作用。首先,干扰素与细胞膜的特异性受体相作用。这一结合过程与时间和温度有关,并遵守质人α、β、γ干扰素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差异量作用定律。与细胞结合的干扰素量同该细胞对干扰素的敏感性有关。细胞上干扰素的特异性受体系统是由一个结合位点和一个激活位点所组成; 前者由神经节苷脂组成,后者由糖蛋白组成。干扰素的种属特异性决定于细胞膜的受体系统,随后发生抗病毒状态的过程是非特异性的。干扰素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作用后,激活了位于染色体G21内的“抗病毒蛋白”基因,转录合成相应的mRNAs,进而转译成数种“抗病毒蛋白”,使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或发挥干扰素的其他作用。在生理条件下,以浓度≥10U/ml的干扰素处理细胞后5分钟就能使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产生的抗病毒蛋白主要有:
❶蛋白激酶:可使分子量为67K和35K的二种多肽发生磷酸酯化,分子量小的一种是起始因子e1F-2,磷酸酯化可将其灭活,引起蛋白合成障碍。
❷一种2′,5′寡A合成酶E,分子量56K,可以ATP合成pppA(2′p5′A)n,1≤n≤14。2′,5′(A)能激活一种隐性的核酸酶F,使mRNA降解,从而阻断蛋白的合成。

性质IFN-αIFN-βIFN-γ
分子量
活性分子结构
等电点
已知亚种数
氨基酸数
对pH的稳定性
对0.1% SDS稳定性
在牛细胞(EBTr)上
的活性
20K
单聚体
5.0~7.0
~14
165~166
稳定
稳定
22~25K
二聚体
6.5
1
166
稳定
部分稳定
很低
20K,25K
四或三聚体
8
1
146
不稳定
不稳定
不能检出
诱导抗病毒状态的速
很快
对ConA-Sepharose
的结合力
小或无结合结合
免疫调节活性
抑制细胞生长活性
较弱
较弱
较弱
较弱


上述二种酶都需要ATP和dsRNA的存在才能发挥活性。
❸一种磷酸二酯酶2′-PD-i,它能降解2′,5′(A),但同时可以去除tRNA的pCpCpA末端,从而抑制翻译。
干扰素抑制病毒繁殖周期的部位,一般认为是在翻译水平。对病毒转录的抑制可能是次发的,即干扰素原始作用于转译水平,继而由于蛋白合成受阻,再抑制转录。这种作用具有选择性,正常细胞的转录和转译过程对干扰素活性的表达不敏感。
制备 临床应用的人干扰素制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1) 人白细胞干扰素:采用输血站收集的白细胞层,去红细胞后,在适宜条件下,用仙台病毒或新城疫病毒诱生获得。粗制干扰素先经KCNS,于低温、酸性下盐析,再经酸性酒精处理去杂蛋白,进行纯化。比活性>106U/mg蛋白,纯化后干扰素含量仅1%,含α干扰素99% β干扰素1%。
(2)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 采用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株,经聚I:C、环己亚胺、放线菌素D,在适宜的条件下超诱导获得。粗制干扰素经可控孔径的玻璃滤器、ConA-Sepharose或蓝色Sepharose或抗体亲和层析等方法进行纯化,比活性107U/mg蛋白,纯化干扰素含量约5%,含β干扰素>99.9%。
(3)人淋巴母细胞干扰素: 采用干扰素诱生能力较高的Namalwa细胞系经仙台病毒或新城疫病毒诱导获得。Namalwa细胞系来自Burkitt淋巴瘤,含有30~50%EB病毒基因,可悬浮培养,大量生产。粗制干扰素经一系列凝胶过滤和亲和层析进行纯化,比活性>107U/mg蛋白,含α干扰素80%,β干扰素20%,含核酸量单次注射剂量应低于10pg。
(4) DNA重组干扰素或大肠杆菌干扰素: 采用DNA重组技术,把人α、β、γ干扰素基因与一定的质粒载体重组成杂交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在细菌或噬菌体启动子的控制下生产干扰素。这种干扰素是单一型别的,不含糖分子,可经干扰素单克隆抗体高度纯化。含量85~95%,与自然干扰素一样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药物动力学 口服干扰素后,一般被蛋白酶破坏。新生小鼠口服干扰素后,在血流中可以检出。鼻腔接种人白细胞干扰素后,在呼吸道可维持17h左右,1h后减少5~50倍。长臂猿静脉注射人白细胞干扰素后半寿期17min。用3×106U的人白细胞干扰素静脉注射人体后6h测不出滴度;注射后第1h内半寿期15min,随后3h内半寿期90min。人体肌内注射106U人白细胞干扰素2h后形成血清干扰素高峰(20U/ml左右)约6h内稳定,24h后仍可以测出低水平的干扰素。1次肌内注射3×107U人白细胞干扰素后48h,血清中尚可测出一定量的干扰素。皮下注射的结果与肌内注射基本相似。
血清中干扰素水平与临床上抗病毒感染的活性是相平行的。在免疫功能正常的病人,血清干扰素水平在32U/ml时,即可获得抗疱疹病毒的临床效果;免疫异常者,要获得治疗效果则要求有较高的血清干扰素水平(≥100U/ml)。
使用人白细胞干扰素肌内注射时,干扰素的纯度与发烧反应有关: 采用纯度为1~5×105U/mg蛋白的干扰素,血清干扰素水平达400U/ml时,体温平均上升0.6℃; 采用1~5×104U/mg蛋白的干扰素,血清干扰素水平达100U/ml时,体温平均上升0.8℃。
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的药物动力学与人白细胞干扰素不同。皮下或肌内注射1~10×104U/kg的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后,血清中检不出干扰素。静脉推注0.1×106U/kg后,血清干扰素水平高达128U/ml;静脉滴注(0.5h) 0.2×106/kg后, 血清干扰素水平最高可达384U/ml。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对体液如脑脊液、唾液、血清、尿和胆液的稳定性均比人白细胞干扰素低。故临床试用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时,常用静脉滴注,而人白细胞干扰素则肌内注射。
注射后,干扰素在体内各器官的分布不均匀,存在有血流呼吸道-粘膜上皮屏障、血脑屏障、血骨髓屏障和胎盘屏障。
干扰素可经尿排出,而不从呼吸道排出。
临床应用
(1) 病毒性疾病:普通感冒,用气溶胶3.85×106U干扰素,每日三次,可有效地预防鼻病毒感染。
疱疹性角膜炎,干扰素与三氟胸苷联合应用是治疗疱疹病毒角膜炎的最好疗法。
带状疱疹及水痘采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或基因工程人α干扰素,5×10 5U/kg/d,治疗免疫抑制患者的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显著。对肿瘤患者的水痘也有明显效果。
巨细胞病毒感染疗效不满意,但可减少尿中排毒量。
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用1FN-α治疗后,病毒学指标,特别是病毒DNA多聚酶迅速下降。但停药后多数病人复发。与阿糖腺苷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先天性风疹肌内注射干扰素,每日2~5×105U/kg,可暂时降低咽部排毒量,但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
(2) 病毒引起的良性肿瘤: 喉乳头状瘤,肌内注射α干扰素1~3×106U,每周3次,可控制疾病的发展。
性疣(condyloma acuminatum),局部应用或肌内注射3×106U,每周3次,有明显疗效。
(3)恶性肿瘤:成骨肉瘤、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黑色素瘤、淋巴瘤、白血病、肾细胞癌、鼻咽癌等患者试用干扰素治疗仅部分患者有暂时性缓解。
副作用 治疗剂量(成人一次量3×106U以上)时,常见副作用有:
❶发烧,约1/2~1/3的患者在肌内注射人白细胞干扰素后可以有轻度或中度发烧,也有高达40℃的,并持续数小时。发烧反应常发生在初次应用,多次应用后不引起发烧反应。发烧反应可用一般的退烧药物加以控制,故不阻碍临床使用。
❷骨髓抑制作用,在用药3~4天,恢复正常。
❸全身乏力、不适,常见于老年病人,重症者少见。
❹脱发: 长期大剂量应用时,偶见脱发,停药后恢复。
❺鼻腔应用时可见鼻塞、鼻出血及上皮萎缩。
❻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症状: 连续静脉滴注150×106U/d时,可见倦睡甚至癫痫发作。
☚ 免疫调节剂   干扰素诱生剂 ☛
干扰素

干扰素interferon,IFN

某些细胞在病毒感染或病毒诱导剂的作用下,因相应结构基因去抑制而产生的一种具有非特异性抑制病毒生长的可溶性蛋白质。它具有种属特异性,但其抗病毒活性无特异性。由人类细胞合成的干扰素分α、β、γ三型。α干扰素系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由成纤维细胞产生,γ干扰素为T淋巴细胞受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刺激所产生。干扰素有抑制细胞分裂(尤其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如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和杀伤功能,抑制巨噬细胞游走,提高NK细胞和K细胞活性,使细胞表面MHC抗原合成和表达增高,降低迟发型变态反应,增强(小剂量)或抑制(大剂量)抗体形成等。重组干扰素纯化制剂在临床已用于治疗肿瘤、病毒性疾病(如乙肝、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均显示一定疗效。

☚ 白细胞介素-18   肿瘤坏死因子 ☛

干扰素

interfer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