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幅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幅利

指私人的经济利益要有合适的限度,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晏婴(?—前500年)关于用社会道德规范个人获取财富的一个重要概念。语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意即如同布帛有宽窄幅度的制约一样,对富人的财富也要用道德来进行约束,使之也有一定的限度,以防止私欲的放纵。晏婴的“幅利”思想,是建立在“利过则为败”(同上)的认识基础上,认为积藏私利就会产生祸害。因此,他要求统治者以“义”为“利”之本,不仅自己能做到“薄于身而厚于人,约于身而广于世”,并且要在对财富的管理和分配方面,实行“权有无,均贫富”(《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卷3),不聚敛供养个人的私欲,节欲以富民。他想通过“幅利”的方法来缓和及解决贫富悬殊与阶级矛盾的社会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夸大了道德的功能及调节范围。但其中要求限制贵族阶级和国君纵欲挥霍的思想,则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

幅利

春秋时期晏婴的财富观。指个人获得财富要受到一定的社会道德的制约。《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

幅利

幅利

春秋末晏婴提出的物质财富的获得应受社会伦理的限制,不能超过一定限度的伦理的财富观。晏婴认为:“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晏婴的伦理的财富观的产生,反映了作为旧的神权统治的对立物的社会伦理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趋向,也反映了当时贵族阶级及国君的穷奢极欲需要有某种规范加以限制。晏婴的幅利论是后世长期流行的伦理的财富观的较早说明。

☚ 专利思想   交相利 ☛
0001018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