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儿头;冒儿头mau213ər21t‘əu21mao213er21tou21旧时饭店卖饭两碗相扣冒出碗口很高的一碗米饭。清吴光耀《文钞》: “蜀道饭店饭平碗更覆其上一碗,尝得两碗曰帽儿头。”张慎仪《蜀方言》卷上: “饭店卖饭以两碗并一碗曰帽儿头。”亦作“冒儿头”。民国三十三年《重修彭山县志》卷二《民俗篇·方言》:“今蜀人旅馆之饭曰冒 (儿)头。”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二章:“进城去,队长请我们到饭馆子里,每人消缴他三个帽儿头。”原注:“帽儿头是四川一般饭馆里用的专门名词。一个帽儿头即是一大碗盛得堆尖尖的白米饭。大约一个帽儿头,可抵两平碗之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