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常德会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常德会战 1943年下半年,日本中国派遣军决定实施对常德作战,打开通往四川的门户。8月28日,中国派遣军将《作战指导大纲》上报日本大本营,决定华中第十一军实施常德作战。大本营根据当时的总体形势,同意了这个计划,并指示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加强对中国军队的打击,以牵制中国军队向滇缅方面转移①。 9月27日,日本中国派遣军下达命令,第十一军司令官应于11月上旬开始作战,进攻常德附近而摧毁敌人战力,达成作战目的后归复原态势。10月9日,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在汉口召集各参战师团参谋长会议,研究作战部署。作战开始时间定于11月2日。横山勇命令各参战师团限于10月下旬完成战斗准备,到达指定地点待命发起进攻②。 常德虽属第六战区管辖,但它牵涉到第九战区的许多区域。因此,如果仅仅依靠第六战区指挥作战,将有诸多不便之处。为此,军委会决定直接指挥这次战役。 10月28日,军委会签准部署:(一)第六战区以第十集团军和第二十九集团军一部在河沼地带阻击日军,以主力利用津(市)澧(县)河流及暖水街一带之山地用侧击或伏击等方法击退日军;(二)以第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固守常德,第五十一、五十八师及军部位于太浮山附近准备机动;(三)第一○○军从浏阳开到益阳待命,支援常德作战;中美空军应派出大批飞机向沙市、监利、石首、华容附近集结日军以及沙市岳阳间日军舰艇轰炸。为策应常德方面作战,军委会另令第二十六、三十三两集团军向其当面日军较弱之点深入攻击;第九战区以两师兵力向岳阳以东地区日军据点攻击;第五战区以两师兵力向京山皂市袭击。各策应部队应于11月4日以前移于第一线待命开始攻击。③ 11月2日,日军第三、十三、六十八、一一六等四个师团主力及其佐佐木、古贺、户田、柄田、宫胁等支队,在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的指挥下,以步兵三十八个大队、山野炮40门,从下午5时开始,在飞机炮火掩护下,分12路向宜都至华容之间的广阔正面展开猛烈进攻。担任防守任务的是中国第十集团军的第七十九军和第二十九集团军的第四十四军。他们在日军的全线攻击下,也以步兵三十九个营在滨湖沿线及西面山地约180公里的正面既设阵地抵抗。2日、3日两天,守军均在第一线与日军对战。由于日军攻势甚猛,南县于3日失守,4日公安失守。5日,守军逐步开始向第二线阵地撤退,至6日晚第一线阵地已全部放弃。第十集团军逐渐退至聂家河、棉马城、暖水街、王家厂一线阵地,第二十九集团军退至永镇河至安乡一线阵地。随后, 日军将主要攻击力量指向暖水街、王家厂方面。 防守暖水街要地的是第十集团军。第十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将45个步兵营防守在以暖水街为中心的南北地区。在这大约九十公里宽的广阔正面内,凭借阵地抵抗日军。进攻暖水街方面的日军主力是第三、十三两个师团和佐佐木等三个支队。 日军以23个步兵大队、山野炮五六十门,于11月6、7日两天向第十集团军阵地连续猛攻。在守军的英勇抵抗下, 日军未能突破防线。7日下午4时,第六战区代理司令长官孙连仲给王敬久发来指示:令其固守暖水街、乾溪滩、马踏溪间三角地带,固守三日,为此,王敬久立即命令暂六师固守暖水街,另派有力部队确保乾溪滩、马踏溪要点,并抽调第一九四师在马踏溪附近准备机动。8日晨,孙连仲接到蒋介石的命令,令第十集团军王敬久集中主力,击破暖水街方面突进之敌,孙连仲被迫改变原来迟滞日军速度,主力待机歼敌的计划,即刻命令第二十九集团军向王家厂方面日军进攻,配合第十集团军反攻;同时命令第十集团军除固守暖水街部队,坚持至最后一人外,其在马踏溪附近部队应向各日军侧后竭力攻击;并另令第二十六、三十三两集团军分别向宜昌、当阳日军攻击,策应第十集团军的反攻作战④。 第十集团军只辖有两军五师,经过三天顽强而伤亡惨重的抵抗后,已无什么反击的能力,9日、10日, 日军陆续突破防线。11日,孙连仲命令第十集团军主力向西面山地渔洋关方向撤退。12日,日军突破暖水街南北地区阵地后,继续派一部兵力,将守军压迫和封锁在渔洋关、子良坪以西山地,并留置七千余人对王敬久部队进行正面牵制,而主力则集中南下。 12日夜晚,日军第三、十三师团主力乘暗转锋南下,集结在石门以北地区,准备将第七十三军包围歼灭。石门是本次战役的战略要点,守住石门,即可凭借其险要地势击退日军进攻的主力。军委会认为,如果日军在石门进攻受挫,则有可能马上撤退,即使日军不退,也可以迟滞日军行动,为增援常德赢得时间。为此,军委会拟定把第七十四军放在常德、慈利之间,等到第一○○军到达战场后,用4个精锐师的部队在常德附近与日军决战。 石门要点位于澧水北岸,日军对石门的进攻没有河流障碍。13日, 日军开始向第七十三军第七十七师和第十五师阵地进攻。第七十三军阵地,前面有日军的猛烈炮火,后面有澧水挡住退路,处于此种情况的守军要撤退是很困难的。 日军抓住这一机会,将第七十三军各师从东、西、北三面实施分割包围,然后以一部突过澧水从南面堵住第七十三军的退路。另外派出有力小股部队,专门搜索和袭击第七十三军军师指挥所。 14日早晨,日军在飞机炮火掩护下继续全力猛攻,第七十三军很快陷入混乱,军部与各师之间联系中断,第七十七师师部和第七十三军军部相继受到日军袭扰。激战至下午,皆无法解危。根据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王缵绪的命令,第七十三军决定留暂五师作掩护,军主力向西突围。留下守卫的暂五师师长彭士量,率部与日军勇猛拼杀,从14日夜晚到15日黄昏,激战一天一夜,除一小部分强渡澧水成功外,其余上至师长下至士兵,全部阵亡。第十五师、七十七师在向西突围时,亦未能及时摆脱日军围攻,激战一天一夜。除军师部部分人员逃出重围外,大部分阵亡。 日军攻占石门后,其主力第三、十三师团等部就攻击暖水街、石门、慈利等沿线西面山岳地区;第一一六师团、六十八师团则进攻东面滨湖地区。第六十八师团于11月7日攻陷安乡后,再沿澧水而下绕道进攻常德市东南的牛鼻滩。第一一六师团则由津(市)澧(县)直接进攻常德。从11月10日起, 日军一一六师团与守备津澧的第四十四军三个师发生激战。防守津市的第一五○师,与日军争夺阵地达一星期之久。第一六一、一六二师分别在澧县、石龟山等地同日军展开阵地争夺战。终因寡不敌众,津币澧县于17日相继失守。 第四十四军放弃津市、澧县后,退到了常德、慈利之间地带,第一五○师据守太浮山,第一六二师守太阳山,第一六一师守羊毛滩,继续阻敌南下。 日军第一一六师团跟踪追击,与第四十四军三个师在太浮山等地发生激战。 18日,日军第十三师团主力及户田支队,配以山野炮六十余门,从慈利西面附近地区向南急进,对刚到达战场的第七十四军进行包围。同时另以一部分进攻慈利县城。慈利很快失守。 19日,军委会急电: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即日由衡山向常德以南地区急进;第十八军向津澧方向前进,威胁日军后方。军委会还同时下达了决战命令:第七十四军、第四十四军、第一○○军应尽全力在常德西北地区与敌决战,保卫常德而与之共存亡,功过赏罚,绝不姑息。 从19日开始,慈利附近的日军以五个联队的兵力,在飞机炮火掩护下向第七十四军主力正面展开猛烈攻击。20日,日军攻击点达到高潮。经过五天激战,到22日第七十四军伤亡已经十分惨重,且右翼部队被日军分割包围。为免遭第七十三军的同样下场,王耀武命令该军向漆家河西南方向撤退。至此,慈利附近除太阳山、太浮山两据点仍为第一六二、一五○两师防守外,其余各要点均为日军控制。 日军在进攻石门、慈利的同时,第三师团曾派一小股部队南渡澧水直扑陬市、桃源。21日,日军编队飞机16架于桃源上空轰炸扫射之后,空投伞兵六十余名,与地面部队配合进攻,桃源很快为日军占领。第一五○师师部设在陬市附近,师长许国璋亲率一部与第三师团抗战,结果被日军击伤后自杀身亡,陬市被日军占领。第六十八师团也在这同时攻占了汉寿。到23日前后,第十三师团等部由西向东,第六十八师团由东向西,第三师团由南向北,第一一六师团由北向南四面围攻常德。 守卫常德的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七师,自11月4日接防后,抓紧修筑工事,积极备战。师长余程万当时的防御指导思想是“以确保战略要点,固守防御为目的,在常德城郊及其迤东德山迤西河洑山之线占领纵深阵地,加强工事固守为方针,以期里应外合,将敌压迫于洞庭湖西畔而歼灭之。“在此思想指导下,余程万将守城部署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城郊防御时期,以德山、牛鼻滩、黄土山、河洑山等为主要外围据点。日军进攻时,各部应尽量利用外围据点消耗日军。如果日军突破一点,各部应乘其立足未稳之时进行反攻,相邻据点和炮兵部队应及时以火力支援;二是城墙防御时期,如果日军突破城郊阵地,城垣守备队应坚持抵抗,待外围各军对日军形成球心包围并迫近日军时,配合外围反攻;三是城巷街道防御时期,如果日军突入城内,各部应根据房屋据点和街巷堡垒依次抵抗,待外围部队对敌进行包围时,配合反攻。 18日,日军第六十八师团在进攻牛鼻滩时即与第五十七师警戒部交战,从而拉开了常德保卫战的序幕。王耀武见第五十七师防守力量较弱,于是将第一○○军第六十三师第一八八团拨归余程万指挥,并令其占领德山既设阵地。19至20日,日军第六十八师团和第一一六师团联合向常德城郊发起攻击,守军凭借工事,数次打退日军进攻。城郊战次次取胜,捷报频传,士气大受鼓舞。21日,日军第三师团、第十三师团投入战斗。22日, 日军四个师团分作五个方向围攻城郊外围据点,第五十七师各部全力奋战, 日军的轮番进攻皆被击退。正当前线官兵英勇抵抗的时候,防守德山的第一八八团却擅自撤退向黄土店方面逃跑,致使桃源东进与陬市渡河的日军轻易占领德山和常德汽车南站,从而构成日军对常德的合围之势。 日军原以为仅凭其一一六师团就可以攻下常德,可在22日的城北郊作战中,一一六师团的一○九联队受到了很大的伤亡,联队长布上大佐和作战官铃木少佐等均被击毙。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不得不改变计划,决定亲自出马指挥对常德的围攻,同时增兵攻城。23日,横山勇命令第一一六师由北面和西面、第三师团用一个联队由南面、第六十八师团用一个大队由东面对第五十七师发动围攻。同时,他还调集后续部队增援,准备于25日夜晚发起攻城战斗。 与此同时,军委会也调整了外围作战部署:除令第五十七师坚守常德外,还令第十、一○○、七十四、七十三(残部)、九十九、四十四、七十九等七个军作为第一线兵团,第十八军为第二线兵团,在沅水南北地区,从南、西、北三面对日军进行反包围;另令第九、五战区对岳阳、荆门、当阳、大洪山等地日军加紧攻击,策应常德方面决战。为方便作战指挥,军委会还于24日调整了第九、六两战区的地域:以北为第六战区,以南为第九战区。为有效支援第五十七师守城,军委会特令第九战区李玉堂兵团率领第十军、九十九军重点指向德山,救援第五十七师。 24日,日军已扑至城下,战斗日益激烈。占据常德汽车南站的日军第三师团,乘东南城郊激战之机,开始向北渡江攻城。第一次强渡没有成功。第二次强渡虽然成功了,但遭到守军的顽强反击,经过一夜苦斗,到25日下午1点,冲入沅清街的敌人被全部消灭。 25日,日机出动20余架向渔父中学扫射十余次。守军各种炮弹已经用尽,仅凭轻武器及白刃格斗无法阻击日军攻势;北门外守军与日军发生拉锯战,前后冲锋肉搏达八次,第一六九团营长郭嘉章、第一七○团营长邓鸿钧在搏斗中壮烈殉国。此时,第一七一团已将城内日军消灭。为加强城防,余程万急令第一六九团、一七○团撤入城内。当天,中美空军为配合地面部队抗战,出动飞机20架次,扫射了外围日军,日军第三师团第六联队长中畑大佐被炸死。 26日,大西门日军乘第一七○团转入城内之机,跟踪逼近。但经九次进攻,仍未能接近大西门。后来转至渔父中学侧后方将该处守军一个排消灭后才到达大西门前。小西门方面日军进攻4次,均被第一七○团该处守军击退。北门贾家巷防守的一个排,到下午3点时仅剩下排长和八名士兵在裹伤战斗,当日军再次到达他们阵前,他们的弹药已经用完,排长便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当天, 日军在北门猛攻八次,都没有成功。经过一天抵抗后,守军的弹药将尽。余程万多次急电孙连仲、薛岳,请求派飞机支援战斗和空投弹药。 27日,围攻常德的日军又增加七千余人,大炮十余门。拂晓时分,在21架飞机以及炮火、毒气掩护下,日军发动了环城拂晓攻势。守军坚持抵抗,战斗十分紧张。日军攻击持续将近一天,双方均有重大伤亡。其中,日军第一二○联队第三大队,其大队长和中队长或毙或伤,损失尤为惨重。守军战斗员亦愈来愈少。余程万便将所有运输兵、担架兵等开始编成战斗队列,并从师部炮兵中抽调三百余人加入步兵战斗。 28日,日军攻击更加凶猛。当天,日军攻城部队得到空投弹药2万发进行补充后,横山勇集中火炮百余门、飞机二十余架,并辅以毒气,全线展开猛烈冲刺。东门、北门相继为日军攻占。此时,第五十七师因战斗员伤亡太大,全师政工人员、杂兵、夫役、炮兵、工兵、通信兵、辎重兵、担架兵,加上留置城内的军法总监第二十九分监部监护队一个班,常德县警察队四十余人,全部加入战斗。城内能战斗的人,几乎个个都拿起武器抵抗日军。截至28日,守军已战斗了11个昼夜,各级指挥官伤亡达95%,重武器损失90%,剩下的官兵,非伤即病,形势已经十分险恶,第五十七师全体官兵一面抵抗,一面抢修工事,尽力支持危局,继续坚守在常德城区东南角。 29日拂晓,日军利用东门突破口分组钻入城内,到处纵火,日军飞机、炮火、毒气、燃烧弹同时发射,全城已成为一片火海。第五十七师各部各自为战,士兵二至三人为一组,在街道两旁的残壁断墙内,同日军进行激烈的巷战。 30日,日军的攻击重点指向大西门和小西门。当时师部指挥所设在中央银行,距大西门只有250米,距小西门200米。日军企图打乱第五十七师指挥机关,对大、小西门发动强攻。日军在炮火与毒气之后,用七八百步兵骑兵混合组成冲击波轮番进行冲击。坚守该地的第一七一团第一营仅剩三十名士兵。守小西门的一个排,全部牺牲。从小西门窜入的日军,不顾伤亡,直逼第五十七师师部。余程万集中所有杂兵堵击,将其击退。下午2时许,日军沿小西门攻破文昌庙(离师部只有100米)。此时,各团、营长均加入战斗兵行列参战,师参谋主任奉命在这里督战。经过一阵格斗,余程万见日军仍在前进,他自己也率师特务连一个排参战,直到晚上11点,才将日军攻势阻止。深夜,余将全师残余官兵转移到以师部为核心的西南城角,期待着援军的尽快到来。 12月1日拂晓,日军在其飞机二十余架轰炸一番后,向第五十七师师部四面围攻。 日军用平射炮,对着中央银行及其周围的碉堡进行射击,用迫击炮对着民房一幢一幢地轰击。防守南门,警察局、关庙、后街北端、法院正街、小西门内的守军全被炮火埋葬。 12月2日拂晓,日军已到达中央银行第五十七师师部的后墙,并开始凿壁穿墙,逐屋进攻。守军还在抵抗。当晚8时,第五十七师的防御阵地仅处在纵横各300米的狭小范围内,各团所剩战斗兵员只有二三个班,全师总共才三百多人,步枪四十多枝。此时,第五十一师敢死队的便衣数名与第五十七师联络员一人渡河来到第五十七师师部,报告了第五十一师仍在长岗岭被日军阻击;第十军今晚仍不能进城的消息。余程万不得不作撤退准备。3日凌晨2点,余程万将第五十七师残余伤病官兵留给第一六九团团长柴意新指挥,自己则率部向南突围。两小时后,柴意新率部与日军肉搏十余次,第五十七师守城的最后一批官兵,血染常德,战死沙场。 12月3至7日,中国在常德外围的第十军、第七十四军、第七十九军、第一○○军等部因受到日军打击,损失较重,无力围攻常德。8日,欧震兵团侦察到日军大部已退出常德,9日便以其第五十八军由常德东面、第七十二军由常德西面,击溃残留日军,进入常德城区。当晚,军委会下达追击命令。第十八军、第七十九军、第四十四军先后追到澧水之线后,遭到日军一个星期的顽强抵抗,无法前进。以后日军继续撤退,中国军队跟踪追击。21日,第六战区的三个军进至南县、安乡、津市、澧县、王家厂、枝江、洋溪等地,23至25日,分别到达松滋、公安,恢复了战前态势。 为配合常德方面作战,第六战区曾命令长江北岸第二十六、第三十三集团军分别向荆门、当阳、宜昌等地日军攻击。从11月8日到12月13日,江北策应部队总计在荆、当、宜方面的战斗中,攻克日军大小据点三十余处,毙伤日军千余人,并缴获了一批军用物资,炸毁了日军一些仓库,对日军给予了一定的扰乱和打击。 此次会战, 日军动用五个师团和其策应部队十余万人。中国军队参战的有十二个军二十八个师,约二十六万人,加上策应作战部队有十七万余人,共四十三万人。经过近两个月的战斗, 日军减员一万人,中国军队损失六万余人。 常德会战 鄂西会战后中日军队在华中继续处于对峙状态。1943年8月下旬,日本驻中国派遣军制订秋季后作战指导大纲,企图再次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势作战,其主要目标是湖南常德。日本大本营因判断盟军即将在缅甸开始反攻,而发起该作战可牵制中国兵力调往云南、缅甸,因此于9月27日以大陆命第八百五十三号正式批准了常德作战[1]。次日,中国派遣军向第十一军下达作战令,令其于11月上旬发起进攻,具体步骤为:“一、第十一军主力(加上由其他方面转用来的部队共三十五个步兵大队)由董市及石首附近向前推进,击败各地之敌,攻占常德附近。二、继而追索常德方面猬集反攻之敌,予以歼灭。三、作战目的一经实现,即视当时敌在缅甸反攻等形势,适时开始返还,剿灭残敌,恢复原来态势。”[2]至10月底,第十一军及由华东调遣来的第一一六师团共约十万兵力集结于沙市至监利的长江沿岸地区。 常德地区属第六战区,地处湖南西北,沅江下游,洞庭湖西岸,战略地位重要。西为川黔屏障,东南与长沙成掎角之势。第六战区在10月上旬就对日军的调兵遣将有所警觉,并于10月10日制订了守势会战计划[3]。10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判断“敌将抽集其中战场之兵力,再向(长)江(洞庭)湖三角地带进犯,以消耗牵制我兵力,并(达)到掠夺物资之目的。先压迫我10AG(AG即集团军)、29AG于聂家河、暖水街以西山地,再向左旋回进趋石门、澧县,如战况顺利,则渡澧水,犯常德”。并于10月28日作出部署:第六战区第十集团军、第二十九集团军各一部,于滨湖地区阻击敌人,而以主力利用澧水及暖水街一带山地,侧击进犯之敌;第七十四军之第五十七师固守常德,军主力于常德西北太浮山作机动准备;第一百军推进至益阳待命;第九、第五战区进行策应作战。10月30日蒋介石电令第六战区在“预想敌军进犯之道路,速即敷设地雷”[4]。 11月2日,日军在松滋至华容间分数路向长江以南迄洞庭湖西北畔中国军队发起进攻,常德会战拉开序幕。中国第一线部队第十集团军第六十六军、第七十九军及第二十九集团军第四十四军根据部署,先后于南县、甘家厂、公安、新江口之线进行抵抗,迟滞日军推进,并逐次向西南方向转移。日军虽遭阻击,但仍挟其优势兵力,猛进不已,南县、公安、松滋先后被占。至6日,第十集团军第一线部队已转移至王家厂、暖水街、刘家场、洋溪一线。但日军跟踪西犯,以其主力第十三师团直指暖水街地区。中国守军暂六师虽与敌激战,但暖水街仍陷于敌手。此时,中国方面根据战况及缴获文件确定日军将南下进攻常德,而暖水街处于日军进军路线之右侧背,占领该地将予敌以极大牵制。7日,蒋介石下令:“第十集团军王敬久部,即刻集中主力,击破向暖水街方向突进之敌。”[5]但第十集团军正准备发起反击时,日军又向高岩、王家畈、邓家畈等地发起猛攻,并以主力迂回暖水街以南地区西进。敌我之间呈交错对峙状态。至12日,第十集团军退守聂家河、仁和坪、子良坪、曾家垭一线,继续阻敌。日军则除留第三十九师团等部于暖水街附近外,第三、第十三师团相继向南集结,准备向石门、慈利发起第二期作战。 日军第十一军于11月11日部署第二期作战,以第十三师团进攻慈利,随后追歼常德西北地区中国军队;第三师团奔袭石门以北第七十三军主力,然后进入常德西南地区;第六十八师团渡过洞庭湖,攻占汉寿后进入常德东南地区;第一一六师团经临澧从北面直接攻击常德,企图对常德形成合围之势[6]。第六战区遂以第七十三军部署于石门附近抵御日军,并以第七十四军部署于常德、慈利间,准备对敌决战。 11月13日,日军第三师团在飞机与炮兵支援下,向第七十三军阵地发起猛攻,中国守军英勇迎战,连长、排长“多裹伤再战”,至14日黄昏,“已陷入苦战,伤亡已逾三分之二”。入夜,日军突入石门,担任守城的暂五师与敌死战,“几全部作壮烈之牺牲”,师长彭士量英勇殉国,石门失守[7]。 石门被占后,日军沿澧水快速推进,至11月16日已进至慈利以北永盛桥、东岳观,与第七十四军发生接触。在这之前的14日晚,蒋介石电话指示第六战区:“以一部确守常德,主力在慈利附近地区与敌决战。”[8]第七十四军除第五十七师防守常德外,军长王耀武率军主力第五十一、第五十八师布防于慈利附近。17日,第五十八师正面之敌日军第十三师团开始进攻,守军奋勇抵抗。守卫赤松山的一个营沉着迎战竟日,阵地屹然不动。日军白天无法推进,只得于夜间偷袭,守军战斗至最后一人,全营壮烈牺牲[9]。18日,慈利被敌攻陷,常德西北失去屏障。 日军第三师团南渡澧水后按计划直扑桃源。11月21日,日军飞机向桃源投弹扫射,并趁势降落伞兵六十余人,与地面部队呼应。桃源守军不足一营,无力抵御,被迫撤离,桃源被占。第四十四军第一五○师在陬市继续抵抗,以拱卫常德外围,但最终不支,陷于敌手,该师师长许国璋殉国[10]。常德西南门户洞开。 日军第六十八师团于11月18日拂晓前从安乡以南鱼口附近地区西渡洞庭湖。是日天气恶劣,风高浪急,中国守军因此疏于防范,使日军突袭轻易得手,登陆洞庭湖畔涂家湖一带。22日,第六十八师团攻占汉寿,从东南直接威胁常德。是日,日军第一一六师团从北面开始进攻常德。至此,常德成为一座孤城,会战进入常德保卫战阶段。 担任守卫常德重任的是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七师。该师受命后,以主力集中常德城,加强工事,严整战备,并制订持久防守计划,第一期为外围战斗,以德山、河洑山为第一线,消耗敌人,争取时间;第二期为城垣战斗,固守城垣,坚强抵抗,并实行局部逆袭;第三期为街市战斗,一旦敌军突入城内,“即凭家屋据点,街巷堡垒逐屋抵抗”,直至援军向常德求心包围,乘敌攻势顿挫,予以协力夹击[11]。 11月20日,西渡洞庭湖的日军第六十八师团一部向常德城南面的德山攻击前进。德山守军没能抵挡住日军的进攻,被迫撤离,日军于22日进占德山。在常德城西面,日军第一一六师团数千人于21日从北、西两面夹攻河洑山阵地。守军第一七一团第三营与敌激战,坚守阵地至22日凌晨,再退守河洑市。23日,日军集中炮火猛轰河洑市,并发射毒气弹,第三营官兵拼死抵抗,“河洑之巷战,失而复得者凡五次”,全营官兵大部牺牲,仅余七八十人,河洑市终告不守[12]。在常德城西北外围的黄土山阵地,第五十七师也与日军展开激战,在击毙日军联队长一名,予敌以重大打击,己方亦遭受重大伤亡后向主阵地转移。 日军原先计划仅以第一一六师团承担攻占常德的任务,但在常德外围遇到中国守军顽强抵抗后,于11月23日调整部署,决定以第一一六师团从北、西两面全力攻击,第三师团一部从南进攻,第六十八师团从东进攻,并定25日午夜开始进攻。同日,第六战区代理司令长官孙连仲电令第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常德存亡关系全局,着激励官兵,坚守待援,发扬革命军人牺牲之精神,毋致动摇决心。”蒋介石也电令第五十七师“固守常德,与该城共存亡”[13]。 11月25日拂晓,日军飞机二十余架飞临常德上空进行扫射,随即日军地面部队不待午夜即分几路向常德城发起进攻。在北面,日军第一一六师团第一○九联队先向外围阵地夏家岗、七里桥发起进攻,遇中国守军迎头抗击,被迫向东绕行,趁守军不备,突破新堤,再转进北门外街一线。中国军队仓促迎敌,展开白刃肉搏,挫敌锋芒。日军战史记载当日常德北面的战斗“由于敌人节节抵抗,前进很不顺利”,直至26日凌晨才到达北门外[14]。在东面,日军第六十八师团一部趁第一○九联队突进之机,攻占岩桥,推进至东门附近。在西面,第一一六师团第一二○联队在白天开始攻击外围阵地,因守军顽强抵抗无法突破,入夜后才以偷袭突破中国军队阵地,进至西门城外。南面的战斗最晚打响,但战况更为惨烈。先是美军战机袭击向沅江南岸推进途中的日军第三师团第六联队,击毙其联队长中畑。午夜,第六联队向沅江北岸常德城内猛轰,其步兵趁此掩护渡江。据日本战史:“江畔的战斗是极其残酷的,我军接连出现伤亡。”日军五百余人强渡后,一部突入城内,守军在下南门、东门附近街巷与之展开恶战,“反复进行肉搏和枪战”,至次日凌晨击退入城之敌[15]。25日一天激战,第五十七师两名营长英勇殉国。鉴于日军从各方逼近常德城。师长余程万调整部署,令外围部队转入城内,并重新配置城垣守备力量,以达固守常德之目的。 26日、27日两天,日军继续发起全线攻势,除以飞机轰炸扫射外,更投掷毒气弹。北门外日军第一一六师团主力两个联队轮番进攻,以期攻破北门,突入城内。但中国守军集中火力奋勇杀敌,26日一天挫败日军八次进攻,日军遭受极大伤亡。西门外遭日军猛烈炮火,渔父中学阵地被摧毁,守军虽仅存排长以下数人,仍战至最后,与阵地同归于尽。日军白天无法得手,其第三大队于夜间对大西门进行袭击,仍以失败告终,大队长被击毙,该大队所属中队军官非死即伤[16]。东门守军面对正面之敌和北渡沅江强行登陆的第六联队,与敌搏杀,虽伤亡重大,阵地屹然不动。第五十八师坚持至此,全师八千多名官兵伤亡甚众,弹药消耗已过大半,但守城斗志丝毫未减,师长余程万命令:“自即刻起,所有排、连、营、团长,一律不得变更位置。”并为充实第一线兵力,将所有运输兵、担架兵合编为战斗部队,从炮兵中抽调三百余人加入步兵战斗,师部幕僚亦自告奋勇参加第一线战斗[17]。 日军在连续三天攻城受挫后,于28日发起更为疯狂的进攻。日军的主攻方向在北门,在集中炮火轰击后,步兵反复冲击,北门工事悉被摧毁,防守北门的第一七一团堵截不及,至下午日军从北门突入城内。此时第五十七师已无预备队可资调遣,师长余程万遂命令该团逐次退守城北各街巷,常德保卫战进入巷战阶段。第一七一团利用民宅沿街设置火力点,顽强抵御日军,“苦撑恶斗,拼命力争,一寸山河一寸血肉,惊天动地,惨烈空前”,日军自叹“进展极不顺利,连续出现伤亡”[18]。在大、小西门和东门的日军,自晨至暮,也一再猛攻城垣,但均为守军击退,滞留于城墙之外。因第一线部队消耗将尽,第五十七师又将师部杂兵、政工人员、常德警察等编入战斗部队,并请求战区火速增援。 29日,日军飞机向城内投掷燃烧弹,“城区大火蔽天,家屋碉堡,概成灰烬”。攻城日军也接到命令:“烧毁常德市街,迅速取得战果。”东门外日军依靠火攻,突入城内,但继续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入城后的战斗与北门方面同样艰苦”。西门守军奋力防守至深夜,并与突破城墙的日军展开白刃战,最终不支退入城内。余程万师长在危急关头致电第六战区:“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19] 30日,突入城内各路日军四处纵火,“穿墙凿壁,节节紧逼,我余兼师长及各级幕僚,莫不亲任指挥,尺土之微,不肯轻弃。”配属第五十七师守城的第七十四军炮兵团团长金定洲致电蒋介石:“孤城固守,弹尽,援军未到。虽士气奋勇,我步、炮均凭血肉与敌抢夺市街据点,但敌日增,我日减。职等牺牲事小,整个战局大,务恳严限援军协助袭逆为祷。”[20]12月1日,常德城内巷战更为惨烈,守军在多处阵地抵抗至最后一刻,与阵地同归于尽。入夜,第五十七师防守区域只剩城内西南一隅。当日,第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电告第五十七师,援军已抵达常德附近。2日,刚结束开罗会议返回重庆的蒋介石致电余程万,嘉勉第五十七师守卫常德“辉煌之战绩”,并令其“严督所部与常德共存亡”[21]。2日拂晓起,日军“放大量毒气,炮击愈猛,空炸愈烈,火攻愈凶,窜逼愈近。我守兵与残破碉堡、阵地工事于惨烈斗争之后,复节节同归于尽,而城内残余之建筑物及碉堡百分之九十五已被毁灭。战至下午十二点左右,我几无立足余地。敌有隙钻隙,有墙登墙,到处流窜。我仅存少数人、枪,有一人使一人,有一枪使一枪,无枪则使刀矛或碎石棒”。尽管核心阵地已缩至约三百公尺见方的区域,但守军坚持抵抗,日军仍“不断出现伤亡”[22]。 常德城内巷战进行到12月3日凌晨,余程万以援军未到,大局已无法挽回,遂命令第一六九团团长柴意新指挥残部继续牵制日军,其本人则亲率余部向南突围。柴意新率部与日军经十余次肉搏,终全部壮烈殉国,常德城陷于敌手[23]。 第五十七师九千余名官兵守卫常德孤城,自外围作战至常德失守,坚持近半月。日军先后使用三万兵力和三百余门大炮进行围攻,全师官兵从外围至城垣再至街巷拼死血战,“兵亡官继,弹尽肉搏”,伤亡官兵5703名,谱写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烈史诗。日军在付出重大代价占领常德后,承认遇到了“出乎意料之外的顽强抵抗”[24]。 当日军向常德围攻之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除令第五十七师固守以外,并于11月24日令第九战区第十军及第九十九军一部进攻洞庭湖南岸亘沅江右岸日军;第六战区第七十四军、第一百军攻击进犯常德日军之右侧背,第十集团军主力渡过澧水,向羊毛滩、临澧方面求敌侧背而攻击之,第二十九集团军之四十四军由太浮山、太阳山攻敌后方,第七十三军夺回慈利,企图从外线对日军展开求心攻击[25]。各部奉命后,即遵令推进,对进攻常德日军形成外线包围态势,但分别遭遇当面日军顽抗抵御,攻势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形成僵持局面。由资水北上的第十军以预十师向敌发起进攻,掩护第三师向常德方向突进。预十师师长孙明瑾率部英勇作战,身中四弹而壮烈牺牲。第三师则趁此掩护,于11月30日攻占常德城南五公里处的德山。 12月3日常德失守后,蒋介石于当日电令第六、第九战区,重申围歼日军之部署:“无论常德状况有无变化,决依既定计划围攻敌人。”[26]第六、第九两战区接令后加紧对日军发起新一轮攻势,但所属各部因连续作战损失过重,仍无法取得进展。而攻占德山的第十军第三师却遇敌反扑,陷于围攻之中,第十军预十师、第一九○师也因损失太重,无力救援,12月5日德山再度为日军占领。 当中日军队相持于常德地区时,第九战区为增强北援常德兵力而抽调九个团临时组成的欧震(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兵团于12月3日抵达战场,并于12月6日加入战斗,向常德以南的日军发起进攻。此时日军已有从常德撤出的迹象,但重庆最高军事当局判断,日军在常德附近兵力在八个联队以上,虽已向东北撤退,“但不能谓无久据常德之公算”,若“反攻无效,耗用殆尽,转恐无力收拾常德战局,而诱起敌更奢之企图”。因此令第六、第九战区准备守势部署,暂维持原态势,以观敌情之变化[27]。 重庆的这一军事部署,使日军获得从容部署从常德撤退的时间。日军在制订常德作战计划时就确定,在攻占常德后适时返回,恢复原态势。但11月下旬美国驻华空军袭击台湾后,日本大本营开始考虑为摧毁美国驻华空军基地而打通大陆铁路线的作战计划。中国派遣军据此希望第十一军在占领常德后暂不返回,准备下一步作战,并于12月5日派员赴前线与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就此商讨。但横山勇认为,整个作战计划是以占领常德后返回制订的,由于兵力所限、信心缺乏等原因,第十一军无法长期在常德滞留,因此提出仍按原计划返回原驻地,必要时再出发。这一意见为中国派遣军同意后,第十一军决定于12月11日从常德前线全面撤退[28]。 12月8日,中国前线部队侦知日军已开始撤退。9日,蒋介石电令薛岳、孙连仲:“常德之敌已动摇退却,仰捕捉好机,截击猛追,以收歼敌之效。”[29]中国军队随即开始全线反击,欧震兵团首先于9日黄昏再次克复德山,并乘势向常德发起攻势,当夜突入常德。常德在失守六天后即被收复。 12月12日夜,正向澧水南岸撤退的日军第十一军接到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电报,根据大本营命令,要求其重占常德。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虽只得遵令停止向澧水北岸撤退,将部队部署于澧水南岸,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但对此命令颇有异议,认为并非上策,因为常德作战中国军队“防备坚固”,本方“损失甚多”,参战兵力五万余人,因伤亡、患病等原因减员一万,已无力再发起进攻,因此建议按计划撤回原驻地。在向中国派遣军反复说明情况后,第十一军终于获准继续后撤[30]。 12月18日,日本第十一军在与中国军队对峙一周后全线撤退。中国军队尾随日军进行追击,并收复失地。至1944年1月初,日军返回原驻地,敌我部署恢复战前态势。 常德会战历时两月。根据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统计,中国军队击毙日军联队长三人,日军官兵伤亡约四万人;中国军队三名师长殉国,伤亡官兵约五万余人。日军战史则记载,至12月8日止日军战死1274人,负伤2977人[31]。 在常德会战中,中国军队采取与第三次长沙会战相同的战略,即纵深抵抗,逐次消耗敌人,最后坚守常德,以外线兵团进行求心攻击,围歼日军。然而,由于会战初期防御作战退缩过快,会战后期外线兵团无法突破日军防线,第九战区增援部队又逐次使用,未能在常德失守前全部及时抵达战场,这一战略构想最终没能完全付诸实施,取得预期战果。因此中国军队虽在常德会战中予日军相当打击,日军仍基本按其战前部署完成此次作战。 常德会战中国军队在湖南常德地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作战。1943年11月, 日军5个师团另4个支队、1个联队、1个飞行战队和4个伪军师,向常德地区发动进攻。中国第六战区4个集团军、1个江防军、1个兵团共13个军,百余架飞机,在第九战区2个兵团共4个军另1个师的配合下,组织抗击。11月6日, 日军第3、第13师团进至王家厂、燰水街附近,遭第10集团军一部顽强抗击,攻势受挫。10日, 日军第116、第68师团陷安乡,进逼津市、澧县。第39师团占领赤溪河、仁和平、聂家河、枝江(今枝城)一线后,被第10集团军一部阻止。日军第3、第13、第116、第68师团继续进攻,至15日,津市、澧县、石门等城镇先后陷落。21日,日军第3师团攻占桃源。26日, 日军第116师团及第3、第68师团各一部,向常德发起总攻。守军第74军第57师顽强抗击。同时,第六战区主力由沅江、澧水两岸向常德逼近,并先后克复慈利、桃源等地,对日军逐步形成反包围态势。日军仍集中力量猛攻常德城,12月3日陷常德。8日,第九战区增援部队到达常德外围,协同第六战区部队向日军发起攻击,经激战,于12日收复常德。日军全线撤退,至月底会战结束。 常德会战 常德会战又称湘北战役。1943年11月至12月,侵华日军与中国军队在常德地区进行的会战。日军作战目标是歼灭中国第六战区主力部队,牵制可能转移到云南的兵力,以策应南洋方面的作战。日军投入了驻华中的第十一军及由江西、安徽调入的5个师团等共约10万余人,由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中国军队则先后调集了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主力部队20个军参战,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11月2日,日军各部队自华容至鄂西松滋之间,分三路发动攻势,主力指向湘西北的津市、临澧、石门、常德。中国军队投入5个军抵抗日军,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中国军队原定在澧水以北夹击日军的计划未能实现。日军强渡澧水南下,并以伞兵袭占桃源,于24日对常德形成包围,双方在城郊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同日,中国军队收复慈利。27日,又收复桃源。驻守常德城内的中国军队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七师顽强抵抗,激战15昼夜,仅存300余人于12月3日突围而出,常德陷落。日军因战日拖长,补给困难,又恐中国援军赶至而受夹击,遂主动撤出常德。中国军队发现日军撤退后,全线追击。至22日,中国军队先后收复所失之地,双方恢复战前态势。此次会战,日军伤亡2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约4万余人。 ☚ 第三次长沙会战 长衡会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