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席方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席方平

 

[清] 蒲松龄


 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邵,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曰:“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矣!”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陵于强鬼;我将赴地下,代伸冤气耳!”自此不复言,时坐时立,状类痴,盖魂已离舍矣
 席觉初出门,莫知所往,但见路有行人,便问城邑。少选,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涕流。便谓:“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11)!”席怒,大骂狱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抽笔为词。值城隍早衙,喊冤以投。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12)。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13)。席忿气无所复伸,冥行百余里(14),至郡,以官役私状(15),告之郡司(16)。迟之半月,始得质理。郡司扑席(17),乃批城隍复案(18)。席至邑,备受械梏,惨冤不能自舒。城隍恐其再讼,遣役押送归家,役至门辞去。席不肯入,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冥王立拘质对。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19),许以千金。席不听。过数日,逆旅主人告曰(20):“君负气已甚,官府求和而执不从,今闻于王前各有函进,恐事殆矣(21)!”席以道路之口,犹未深信。俄有皂衣人唤入(22),升堂,见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席厉声问:“小人何罪?”冥王漠若不闻。席受笞,喊曰:“受笞允当,谁教我无钱耶!”冥王益怒,命置火床。两鬼捽席下(23),见东墀有铁床,炽火其下,床面通赤。鬼脱席衣,掬置其上(24),反复揉捺之;痛极,骨肉焦黑,苦不得死。约一时许,鬼曰:“可矣!”遂扶起,促使下床着衣,犹幸跛而能行。复至堂上,冥王问:“敢再讼乎?”席曰:“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又问:“讼何词?”席曰:“身所受者,皆言之耳!”冥王又怒,命以锯解其体。二鬼拉去,见立木,高八九尺许,有木板二,仰置其下,上下凝血模糊。方将就缚,忽堂上大呼“席某”,二鬼即复押回。冥王又问:“尚敢讼否?”答云:“必讼!”冥王命捉去速解。既下,鬼乃以二板夹席,缚木上。锯方下。觉顶脑渐辟,痛不可禁,顾亦忍而不号(25)。闻鬼曰:“壮哉此汉!”锯隆隆然寻至胸下(26)。又闻一鬼云:“此人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勿损其心。”遂觉锯锋曲折而下,其痛倍苦。俄顷,半身辟矣。板解,两身俱仆。鬼上堂大声以报。堂上传呼,令合身来见。二鬼既推令复合,曳使行。席觉锯缝一道,痛欲复裂,半步而踣(27)。一鬼于腰间出丝带一条授之,曰:“赠此以报汝孝。”受而束之,一身顿健,殊无少苦。遂升堂而伏。冥王复问如前;席恐再罹酷毒(28),便答:“不讼矣。”冥王立命送还阳界。隶率出北门,指示归途,反身遂去。席念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奈无路可达帝听。世传灌口二郎为帝勋戚(29),其神聪明正直,诉之当有灵异。窃喜两隶已去,遂转身南向。奔驰间,有二人追至,曰:“王疑汝不归,今果然矣。”捽回复见冥王。窃意冥王益怒,祸必更惨;而王殊无厉容(30),谓席曰:“汝志诚孝。但汝父冤,我已为若雪之矣。今已往生富贵家,何用汝鸣呼为(31)。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32),于愿足乎?”乃注籍中,嵌以巨印(33),使亲视之。席谢而下。鬼与俱出,至途,驱而骂曰:“奸猾贼! 频频翻复,使人奔波欲死! 再犯,当捉入大磨中,细细研之!”席张目叱曰:“鬼子胡为者! 我性耐刀锯,不耐挞楚(34)。请反见王,王如令我自归,亦复何劳相送!”乃返奔。二鬼惧,温语劝回。席故蹇缓(35),行数步,辄憩路侧。鬼含怒不敢复言。约半日,至一村,一门半辟,鬼引与共坐;席便据门阈(36)。二鬼乘其不备,推入门中。惊定自视,身已生为婴儿。愤啼不乳(37),三日遂殇(38)。魂摇摇不忘灌口,约奔数十里,忽见羽葆来(39),旛戟横路。越道避之,因犯卤簿(40),为前马所执,絷迭车前(41)。仰见车中一少年,丰仪瑰玮。问席:“何人?”席冤愤正无所出,且意是必巨官,或当能作威福,因缅诉毒痛(42)。车中人命释其缚,使随车行。俄至一处,官府十余员,迎谒道左,车中人各有问讯。已而指席谓一官曰:“此下方人,正欲往愬,宜即为之剖决。”席询之从者,始知车中即上帝殿下九王(43),所嘱即二郎也。席视二郎,修躯多髯(44),不类世间所传。九王既去,席从二郎至一官廨(45),则其父与羊姓并衙隶俱在。少顷,槛车中有囚人出,则冥王及郡司、城隍也。当堂对勘,席所言皆不妄。三官战栗,状若伏鼠。二郎援笔立判;顷之,传下判语,令案中人共视之。
 判云:“勘得冥王者:职膺王爵(46),身受帝恩。自应贞洁以率臣僚(47),不当贪墨以速官谤(48)。而乃繁缨棨戟(49),徒夸品秩之尊;羊很狼贪,竟玷人臣之节(50)。斧敲斫(51),斫人木,妇子之皮骨皆空;鲸吞鱼,鱼食虾,蝼蚁之微生可悯。当掬西江之水,为尔湔肠(52);即烧东壁之床,请君人瓮(53)。城隍、郡司,为小民父母之官,司上帝牛羊之牧(54)。虽则职居下列,而尽瘁者不辞折腰(55);即或势逼大僚,而有志者亦应强项(56)。乃上下其鹰鸷之手,既罔念夫民贫;且飞扬其狙狯之奸(57),更不嫌乎鬼瘦。惟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 是宜剔髓伐毛,暂罚冥死(58);所当脱皮换革,仍令胎生。隶役者:既在鬼曹,便非人类。祇宜公门修行(59),庶还落蓐之身(60);何得苦海生波,益造弥天之孽? 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61);隳突叫号(62),虎威断九衢之路(63)。肆淫威于冥界,咸知狱吏为尊;助酷虐于昏官,共以屠伯是惧(64)。当于法场之内,剁其四肢;更向汤镬之中,捞其筋骨。羊某:富而不仁,狡而多诈。金光盖地(65),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66),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余腥犹能役鬼,大力直可通神(67)。宜籍羊氏之家,以赏席生之孝。即押赴东岳施行。”又谓席廉:“念汝子孝义,汝性良懦,可再赐阳寿三纪。”因使两人送之归里。席乃抄其判词,途中父子共读之。既至家,席先苏;令家人启棺视父,僵尸犹冰,俟之终日,渐温而活。及索抄词,则已无矣。自此,家日益丰;三年间,良沃遍野;而羊氏子孙微矣(68),楼阁田产,尽为席有。里人或有买其田者,夜梦神人叱之曰:“此席家物,汝乌得有之!”初未深信;既而种作,则终年升斗无所获,于是复鬻归席。席父九十余岁而卒。
 异史氏曰:“人人言净土(69),而不知生死隔世,意念都迷,且不知其所以来,又乌知其所以去;而况死而又死,生而复生者乎?忠孝志定,万劫不移(70),异哉席生,何其伟也!”
 
 〔注释〕
 ①本篇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②东安,县名,今河北省安次县。汉置安次县,明改东安县。③郤(xi细),亦作“隙”,仇隙。有郤,相互之间有嫌怨。④冥使,阴差。冥,旧时迷信认为人死后所居的地方,俗称冥间或阴间。搒(bang棒),通“榜”,笞打。⑤惨怛(da达),忧伤,痛悼。《汉书·元帝纪》:“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⑥朴讷(na呐),朴实而又口齿迟钝。⑦陵,亦作“凌”,侵侮,欺凌。《礼记·中庸》:“在上位,不陵下。”⑧舍,所居止的地方,此处引伸为人的躯体。旧时迷信说法谓人死之后,魂即离体而去,故曰魂已离舍。⑨少选,一会儿,不多久。⑩赇(qiu求),贿赂。(11)胫(jing径),小腿。股,大腿。(12)质理,审问。(13)不直,不以为然。(14)冥行,摸黑走路。(15)私状,营私舞弊的情况。(16)郡司,指郡的行政长官。(17)扑,拷打。(18)复案,重审。(19)关说,通关节,说人情。(20)逆旅,客舍,旅馆。《庄子·山木》:“阳子之宋,宿于逆旅。”(21)殆,危险。《庄子·天地篇》:“殆哉圾乎天下!”(22)皂衣人,指皂隶。皂,黑色。(23)捽(zuo昨),揪住头发。(24)掬(ju菊),双手捧取。(25)顾,但。号(hao豪),叫喊。(26)隆隆然,雷鸣声。此处形容锯声像雷鸣一般。寻,不久,旋即。(27)踣(bo搏),向前扑倒。(28)罹(li犁),被,遭受。(29)灌口二郎,神名。灌口,即今四川省灌县。旧时民间迷信,以二郎神为杨戬,是玉皇之甥。(见《封神演义》)《朱子语录》:“蜀中灌口二郎,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据此,二郎则为秦将李冰之子。(30)殊无厉容,面色很温和。殊,绝。(31)鸣呼,指喊冤。(32)期(ji基)颐(yi夷),一百岁。《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33)嵌,疑当作“钤”,用印、盖章称钤印。(34)挞楚,棒打。楚,旧时扑责之具。《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注:“夏,稻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35)故,故意。蹇(jian艰),跛足。(36)门阈(yu域),门限,门槛。(37)乳,吃奶。(38)殇(shang伤),未成人而夭折。(39)羽葆,以鸟羽连缀成的华盖。《汉书·王莽传》:“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载以秘机四轮车。”(40)卤簿,封建时代帝王或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41)絷(zhi职),囚拘。(42)缅,遥远貌。缅诉,从头诉说。(43)殿下,唐以后对太子、皇后及亲王的尊称。叶梦得《石林燕语》:“制独天子称陛下,至殿下则诸侯皆得通称。至唐时制令,惟皇太子、皇后,百官上疏称殿下,至今循用之。”(44)修,长,高。(45)官廨(xie泻),官署,衙门。(46)膺,受。(47)率,表率。率臣僚,为百官的表率。(48)贪墨,同“贪冒”,意犹贪污。速,促使,招致。(49)繁(pan盘)缨、棨、戟,皆封建时代诸侯所用的仪仗。(50)羊很狼贪,《史记·项羽本纪》:“(宋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玷(dian店),白玉上的斑点,喻人的缺点、过失。此处作玷污解。(51)斫(zhuo琢),砍,砍削。此处借作“凿”字。(52)西江水,《庄子·外物》:“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升斗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谓西来之江水也。湔(jian间),洗涤。(53)东壁之床,指“火床”。前文曾提到“见东墀有铁床,炽火其下,床面通赤。”请君入瓮,《资治通监·唐纪》:“左金吾大将军丘神绩以罪诛……。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 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人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服罪。”(54)父母之官,封建时代称州县官为父母官。牧,指州郡长官,一称州牧。牛羊,比喻被统治的人民。(55)折腰,《晋书·陶潜传》:“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三年,解印去。”不辞折腰,做小官不怕受委屈。(56)强项,刚直不屈。《后汉书·杨震传》:“帝不悦曰:‘卿(杨奇)强项,真杨震子孙!’”(57)狙(ju居),猕猴。狙狯之奸,乘人不防而施其阴谋。(58)剔髓伐毛,原注引《洞冥记》:“吾三千岁一反骨洗髓,三千岁一剥骨伐毛,自吾生已三洗髓五伐毛矣。”此处指受酷刑。冥死,受冥间的死刑。旧时迷信的说法,人死为鬼,鬼死为聻。(59)公门修行,即旧时俗语:“公门里面好修行。”公门,官署。旧时认为官府操人民生杀之权,故任职官署之中,可随时行善救人。(60)落蓐(ru褥),出生。落蓐之身,指人身。(61)六月之霜,《太平御览》引《淮南子》:“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张说《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世用指冤狱。此处形容隶役狠毒,翻脸无情,贪赃枉法,造成冤狱。(62)隳(hui灰)突,破坏奔突,极言骚扰。(63)九衢,九条交叉大道。《楚辞·天问》:“靡蓱九衢,华安居。”通常指京城的道路。(64)屠伯,犹称刽子手。(65)金光盖地,喻指金钱的威力无比。(66)铜臭熏天,讥刺富者将钱贿买官吏,气势逼人。(67)大力通神,谓钱可通神。张固《幽闲鼓吹》:“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便召狱吏严诫之。明日视事,案上有一帖子曰:‘钱三万贯,乞勿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日,案上复见一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乘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可通神矣! 无不可回之事,吾恐祸及,不得不止也。’”(68)微,衰败。(69)净土,《法苑珠林》:“西方常清净自然,无一切杂秽,故名净土。”(70)万劫,极言其历时之久。劫为梵语“劫波”之略,出佛教经典,意指“远大时节。”
 
 〔分析〕
 《席方平》是《聊斋志异》中颇引人注目、极受到好评的名篇。它之所以引人注目、受到好评,主要原因是它写的是冥间发生的公案。故事极奇异,但读者大都能够意识到,它实际上是揭露人世间的官府黑暗及官吏贪贿暴虐,其揭露性比一般的公案小说还更强烈、尖锐,传达出了无数平民百姓的愤懑不平之声。
 情节从席方平的父亲因富室羊某贿通冥使致死、愤而在冥中代父伸冤开始,主要的篇幅是写席方平反复告状的遭遇:先诉之于城隍,城隍受贿嘱,不予理直;继而诉之于郡司,郡司也受贿枉法,“乃批城隍复案”;再上诉于冥王,冥王更贪酷,对席方平施加各种酷刑,还不能使之屈服,又使用了欺骗手段;最后上告到灌口二郎,这一桩冤案方才得以昭雪。
 故事是冥间事,作者在构想中自然因袭了在民间宗教信仰中早已虚构成型的冥界的传说。如冥间有城隍,有“锯解”人体之酷刑,有人死为鬼、托生转世之说。但是,作者这一虚幻的故事却没有完全依照已定型的冥间模式,而是依据自己的构思来编排的。他让主人公席方平接连四次告状,历经城隍、郡司、冥王、灌口二郎四级神道,显然是使冥间的“官府”更加同现实社会中的官僚机构体系相近似。他在叙述中还特别写进一些同现实社会宛然相同的情节,如:
 “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席忿气无所复伸,冥行百余里,至郡,以官役私状,告之郡司。迟之半月,始得质理。郡司扑席,仍批城隍复案。”
 “(席)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冥王立拘质对。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席不听。过数日,逆旅主人告曰:‘君负气已甚,官府求和而执不从,今闻于王前各有函进,恐事殆矣。’”
 更可以看出,他是有意将宗教信仰中的冥间神道当作现实中的官吏来写的。这样,在民间宗教信仰中具有无上尊严、对现实中的人有着精神威慑力量的冥府,就失去了监察人间、赏善罚恶的尊严和公正性。这种对冥间神道的世俗化、罪恶化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其超现实的存在的不相信,他只是假之以抒孤愤而已,如同他在其它篇章里写狐鬼花妖一样。他在本篇里写冥间三级官员都受贿枉法,使主人公席方平感到“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奈无路可达帝听”,实际上是抒发他在现实中的感受,如同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所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膺,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聊斋文集·与韩樾依刺史书》)
 假冥间故事写人世之黑暗,从表现手法上说,是转喻,较之写实主义的作品自然是隔了一层。然而,文学的价值标准并不独以写实为上,各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特的功用,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席方平》的表层情节虽然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怪异性,并不是以现实社会原有的样子再现社会现象,不是直写现实社会中的官府黑暗、官吏贪酷,但是,它的揭露和渗入其中的义愤情绪,却得到了最充分、强烈的发挥。这是由于作者寄意于幻设,笔墨可以无所拘束,突破现实的常规,而不必顾及写实文学必须注意的叙写的真实性、可信性。假之以幻设,读者才不去怀疑席方平的孤身抗争、屈于城隍、受扑于郡司、受笞炙锯解于冥王、百折不磨而卒鸣其冤,是否可能。如此,才能通过其遭遇,从揭露狱吏起,向上逐级揭露。特别是写冥王“酷而又贪,奸而又诈,较之城隍、郡司,罪又甚焉”(但明伦评语),如连发之炮,自下而上,逐次轰去,写尽整个官府衙门上下贪酷之状,犀利明快,酣畅淋漓,具有超常的批判力量。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以主人公席方平告状的行迹逐级递进的,其间又有所回旋,前后勾联得非常紧密。在叙写上,着墨也逐次增强,对城隍、郡司两级衙门,仅只是粗陈梗概,而对冥王审理席方平的贪酷之情状,则尽情铺张扬厉。前面写狱吏、城隍、郡司之贪酷,虽然很简单,但却步步在积蓄情势。官吏愈上愈贪酷,席方平心头之怨愤也愈积愈烈,到上诉于冥王,受到更残酷的刑罚,其怨愤之情自然也就达于极点。这样,冲突愈演愈烈,情节也就水到渠成地推向了高潮。冥王初升堂,“有怒色,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席方平厉声质问:“小人何罪?”冥王无言可对,席方平愤而自答:“受笞允当,谁教我无钱耶!”“冥王益怒,命置火床”,烙得席方平“骨肉焦黑”。问曰:“敢再讼乎?”席方平凛然直对:“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冥王又问:“讼何词?”席方平曰:“身所受者,皆言之耳!”这个场面,不独因借助冥间的色彩而在艺术表现上有较强烈的刺激力量,使读者惊心动魄,而且假主人公愤激以及凛然壮语,使小说的揭露官府黑暗、抨击官吏贪酷的主题进一步地明朗化了。
 明乎这篇小说寄意于幻的表现手法,以及情节发展的特点,我们也就不能仅只从消极意义上来理解它的后半部分出现灌口二郎为席方平伸冤,将灌口二郎的判词视为赘笔了。这个结尾固然类似于古代众多的戏曲、小说,最后总是出现一位公正廉明的高级官员来平反冤狱,善恶各得其报,给读者造成一种精神安慰。但是,本篇的作者把本来在传说中与冥间并无关联的灌口二郎拉进来,并不止是求得那种不切实际的精神安慰。此篇之构想,作者原是为了抒发由官吏贪酷、世道不公而激发的不平之气。如果说故事的主体部分——席方平受屈于冥间三级官府衙门,是通过情节来抒发,寓孤愤于揭露性的叙写中,那么最后收拢全篇的这一部分,则显然是要借灌口二郎之笔直抒其孤愤。读一读灌口二郎的判词,判冥王:“繁缨棨戟,徒夸口秩之尊;羊很狼贪,竟玷人臣之节。斧敲斫,斫入木,妇子之皮骨皆空;鲸吞鱼,鱼食虾,蝼蚁之微生可悯。”判城隍、郡司:“上下其鹰鸷之手,既罔念夫民贫;且飞扬其狙狯之奸,更不嫌乎鬼瘦。惟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直是声讨封建官吏的檄文。

席方平 - 佛道圣经文学 - 可可诗词网

席方平

 

蒲松龄


 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羊富室有郄,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曰:“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矣。”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我将赴冥,代伸冤气矣。”自此不复言,时坐时立,状类痴,盖魂已离舍。席觉初出门,莫知所往,但见路有行人,但问城邑。少选,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怒,大骂狱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写状。趋城隍早衙,喊冤投之。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席愤气无伸,冥行百余里,至郡,以官役私状,告诸郡司。迟至半月,始得质理。郡司扑席,仍批城隍赴案。席至邑,备受械梏,惨冤不能自舒。城隍恐其再讼,遣役押送归家。役至门辞去。席不肯入,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冥王立拘质对。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席不听。过数日,逆旅主人告曰:“君负气已甚,官府求和而执不从,今闻于王前各有函进,恐殆矣。”席犹未信。俄有皂衣人唤入。升堂,见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席厉声问:“小人何罪?”冥王漠若不闻。席受笞,喊曰:“受笞允当,谁教我无钱也!”冥王益怒,命置火床。两鬼 席下,见东墀有铁床,炽火床下,床面通赤。鬼脱席衣,掬置其上,反复揉捺之。痛极,骨肉焦黑,苦不得死。约一时许,鬼曰:“可矣。”遂扶起,促使下床着衣,犹幸跛而能行。复至堂上,冥王问:“敢再讼乎?”席曰:“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王曰:“讼何词?”席曰:“身所受者,皆言之耳。”冥王又怒,命以锯解其体。二鬼拉去,见立木高八九尺许,有木板二,仰置其上,上下凝血模糊。方将就缚,忽堂上大呼“席某”,二鬼即复押回。冥王又问:“尚敢讼否?”答曰:“必讼!”冥王命捉去速解。既下,鬼乃以二板夹席,缚木上。锯方下,觉顶脑渐辟,痛不可忍,顾亦忍而不号。闻鬼曰:“壮哉此汉!”锯隆隆然寻至胸下。又闻一鬼云:“此人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勿损其心。”遂觉锯锋曲折而下,其痛倍苦。俄顷,半身辟矣。板解,两身俱仆。鬼上堂大声以报。堂上传呼,令合身来见。二鬼即推令复合,曳使行。席觉锯缝一道,痛欲复裂,半步而踣。一鬼于腰间出丝带一条授之,曰:“赠此以报汝孝。”受而束之,一身顿健,殊无少苦。遂升堂而伏。冥王复问如前;席恐再罹酷毒,便答:“不讼矣。”冥王立命送还阳界。隶率出北门,指示归途,反身遂去。席念阴曹之昧暗尤甚于阳间,奈无路可达帝听。世传灌口二郎为帝勋戚,其神聪明正直,诉之当有灵异。窃喜二隶已去,遂转身南向。奔驰间,有二人追至,曰:“王疑汝不归,今果然矣。” 回复见冥王。窃疑冥王益怒,祸必更惨;而王殊无厉容,谓席曰:“汝志诚孝。但汝父冤,我已为若雪之矣。今已往生富贵家,何用汝鸣呼为。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于愿足乎?”乃注籍中,嵌以巨印,使亲视之。席谢而下。鬼与俱出,至途,驱而骂曰:“奸猾贼!频频反复,使人奔波欲死!再犯,当捉入大磨中,细细研之!”席张目叱曰:“鬼子胡为者!我性耐马锯,不耐挞楚。请反见王,王如令我自归,亦复何劳相送。”乃返奔。二鬼惧,温语劝回。席故蹇缓,行数步,辄憩路侧。鬼含怒不敢复言。约半日,至一村,一门半开,鬼引与共坐;席便据门阈。二鬼乘其不备,推入门中。惊定自视,身已生为婴儿。愤啼不乳,三日遂殇。魂摇摇不忘灌口,约奔数十里,忽见羽葆来,幡戟横路。越道避之,因犯卤簿,为前马所执,絷送车前。仰见车中一少年,丰仪瑰玮。问席:“何人?”席冤愤正无所出。且意是必巨官,或当能作威福,因缅诉毒痛。车中人命释其缚,使聚车行。俄至一处,官府十余员,迎谒道左,车中人各有问讯。已而指席谓一官曰: “此下方人,正欲往诉,宜即为之剖决。”席询之从者,始知车中即上帝殿下九王,所嘱即二郎也。席视二郎,修躯多髯,不类世间所传。九王既去,席从二郎至一官廨,则其父与羊姓并衙隶俱在。少顷,槛车中有囚人出,则冥王及郡司、城隍也。当堂对勘,席所言皆不妄。三官战栗,状若伏鼠。二郎援笔立判;顷刻,传下判语,令案中人共视之。判云: “勘得冥王者:职鹰王爵,身受帝恩。自应贞洁以率臣僚,不当贪墨以速官谤。而乃繁缨戟,徒夸品秩之尊;羊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斧敲斫,斫入木,妇子之皮骨皆空;鲸吞鱼,鱼食虾,蝼蚁之微生可悯。当掬西江之水,为尔湔肠;即烧东壁之床,请君入瓮。城隍、郡司,为小民父母之官,司上帝牛羊之牧。虽则职居下列,而尽瘁者不辞折腰;即或势逼大僚,而有志者亦应强项。乃上下其鹰鸷之手,既罔念夫民贫;且飞扬其狙狯之奸,更不嫌乎鬼瘦。惟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是宜剔髓伐毛,暂罚冥死;所当脱皮换革,仍令胎生。隶役者:既在鬼曹,便非人类。只宜公门修行,庶还落蓐之身;何得苦海生波,益造弥天之孽?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 突叫号,虎威断九衢之路。肆淫威于冥界,咸知狱吏为尊;助酷虐于昏官,共以屠伯是惧。当以法场之内,剁其四肢;更向汤镬之中,捞其筋骨。羊某:富而不仁,狡而多诈。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余腥犹能役鬼,大力直可通神。宜籍羊氏之家,以偿席生之孝。即押赴东岳施行。”又谓席廉:“念汝子孝义,汝性良懦,可再赐阳寿三纪。”使两人送之归里。席乃抄其判词,途中父子共读之。至家,席先苏;令家人启棺视父,僵尸犹冰,俟之终日,渐温而活。又索抄词,则已无矣。自此,家道日丰,三年良沃遍野;而羊氏子孙微矣,楼阁田产,尽为席有。即有置其田者,必梦神人叱之曰:“此席家物,汝乌得有之!”初未深信;既而种作,则终年升斗无所获,于是复鬻于席。席父九十余岁而卒。
 异史氏曰:“人人言净土,而不知生死隔世,意念都迷,且不知其所以来,又乌知其所以去;而况死而又死,生而复生者乎?忠孝志定,万劫不移,异哉席生,何其伟也!”

 
 《席方平》在《聊斋志异》中属上乘之作。这是一篇 “明阴暗阳”的妙文,作者以其深入底蕴的眼力通过充分展示席方平去阳曹地府为父申冤雪恨的遭遇及其曲折性艰苦性,生动而又巧妙地揭示出对象潜藏的美,同时深刻而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窳败和丑恶。
 席方平是作者基于一定的审美理想创造的崇高形象,为了替父报仇,他历经千辛万苦,受尽折磨迫害,但是他仍然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经过艰难斗争的考验,终于取得胜利。
 蒲松龄深谙艺术的魅力首先在于矛盾的魅力,他善于深入剖析作品中蕴含的矛盾冲突的力量,发现和把握它们在运动中的对立和差异状态。作品将席方平作为尖锐的矛盾冲突的主导的一方,随着斗争的起伏和波澜万状,层层递进地显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灵魂的美。开篇就明确地把矛盾性质揭示出来,席方平之父席廉,为人朴实忠厚,不善言词 ,与富人羊某有隙。羊某去世后,在阴间贿赂狱吏,致使席廉无端遭鞭打,“身赤肿” 而死。席方平面对强鬼如此欺凌其父,“怒不可遏”,灵魂出窍赶赴地狱向阴官告状。情节的初澜预示了斗争的一波三迭。席方平为父申冤虽属尽人子之孝,但并非仅限于私人之间的恩怨,而具有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奸狡,贫与富,平民与强权,被压迫者者反抗压迫的斗争性质。因此,席方平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赢得了读者深切的同情。
 席方平那刚毅、坚定的性格,在一系列抗争中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愈趋丰满。他先向城隍告状,城隍接受了羊氏的贿赂,不但不追究羊氏和狱吏,反而指责席方平无理无据。是非颠倒,使席方平气愤填鹰,激起他更强烈的反抗性,这是第一层。席方平步行100多里路再向郡司告状。郡司迟迟不理,半日后才批示仍令城隍复审。城隍由此施虐更是变本加厉。席方平“备受械梏”后,被吏役押送回家。这是第二层。城隍名为阴官实则人间的县太爷,郡司乃州郡之主,即城隍的上司。一个平民百姓敢于越级上告地方“父母官” 已是 “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官官相护、统治森严的封建社会,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缺乏执著追求真理的坚韧斗争精神是很难做到的。
 席方平在权势面前决不屈服,他决心到阴曹最高统治者一冥王那里“诉郡邑之酷贪”。冥王准了呈状并欲即拘郡对质。郡邑二官得知消息后,密遣心腹与席方平讲和,并许以千金。席不予置理。二官再托人情贿赂冥王,冥王登堂审理此案,顿时嘴脸判若两人,不容置辩,当场勒令将席方平“笞二十”。席方平不服,当面厉声质问冥王,愤而揭露了冥王受贿丑行。冥王恼羞成怒,下令对席施以酷刑,先是过火床,使席“骨肉焦黑,苦不得死”。冥王边用刑边威胁地问道:“敢再讼乎?”席方平斩钉截铁地回答:“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正气与天地共存!大勇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冥王气急败坏地质问还讼什么,席方平理直气壮地正告冥王:“身所受者,皆言之耳。”冥王再施淫威,下令“以锯解其体”。“锯方下”,席方平“觉顶脑渐辟,痛不可忍”。尽管如此,他仍然“忍而不号”。席方平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从而使行刑的鬼卒深受感动,居然由衷地赞叹道:“壮哉此汉!”并因“此人大孝无辜”而在执行中故意“锯令稍偏,勿损其心。”冥王“令合其身来见”,逼问还敢不敢再讼。这时,席方平在生死的考验中接受了应有的教训,他显得更加机智、灵活,也更加成了熟了。为了免受酷刑,便伪称不再讼。这是第三层。
 随着情节的延伸,构成席方平性格的另一侧面得以从容不迫地精心刻画。他不仅在酷刑面前不屈服,而且在种种利诱之下也绝不动摇。他从与三级冥官诉讼的切身遭遇中深刻地认识到“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这是作者借席方平之口发出的诛世之叹。世无阴曹,影射针贬阳间是再明显不过的。从此席方平对阴曹不再抱任何幻想。所谓“不讼”只是应付冥王的权宜之计,而内心早把希望寄托在“灌口二郎”身上。冥王为了封住席方平的口,又恩威并举,软硬兼施,佯称为席父昭雪,用福寿为诱饵,许诺席方平“千金之产,期颐之寿”,将他送去托生;倘再讼则以“提入大磨中,细细研之”百般恐吓。席方平一心想着明理申冤,而不为任何荣华富贵所惑。出于冥王的强迫,他转世后“愤啼不乳”,仅过了三天就回到阴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席方平的一缕幽魂,终于找到了清廉正直的二郎神,告倒了狱吏、城隍、郡司和冥王等各级鬼官,使沉冤得以昭雪。这是第四层。
 美不是僵死的躯壳,而生活的精灵,美常常不在得到之后而在追求之中。席方平的胜利意味着高尚的被损害者,为正义而斗争所夺取的胜利,席方平真理在握,视死如归,不惧权势,不怕酷刑,不受利禄诱惑。邪不压正,从而美战胜了丑。他挺身赴难,凭着胆识、正气和机智,敢于向冥府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宣战,连最高统治者冥王也不放在眼里。作者饱含着对主人公发自内心的同情和爱,借阴间比附人世,以丑的形象反衬美的形象。在这里,丑既是美的否定条件也是美的生存条件。丑掩盖美削弱美,又衬托美强化美。从而使席方平这个美的形象更加典型化、理想化。席方平的灵魂美的核心在于他那种嫉恶如仇、抗争到底的坚韧性,和真理不彰、誓不罢休的战斗精神。在席方平身上体现出来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格,正是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的集中概括。毫无疑问,这个美的形象自然寄寓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尽管席方平那种单枪匹马的个人反抗并不能改变封建王朝的罪恶统治;层层上告,最后仰靠象征清官的二郎神来伸张正义,当时可能绝无仅有,也无助于从根本上改变被压迫者的处境。但是席方平作为美的艺术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沛然正气和反抗精神,却给人以积极的战斗力量,它鼓舞和激励后人向邪恶的封建势力抗争的勇气,艺术的永恒魅力和强大生命力,反证了席方平这个美的形象是不朽的。
 这篇小说中创造的另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便是灌口二郎神。二郎神在我国流传久远,最早的记载见于宋朝朱熹的 《朱子语录》: “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 (秦) 李冰因开 ‘离堆’有功立庙。……乃是(李冰)第二儿子。”李昉等人编辑的《太平广记》第三百十四,神二十四 “李冰子”条的故事,记叙了有关李冰义子判阴府的内容。明代长篇小说 《西游记》 中二郎显圣真君,则是玉皇大帝的外甥,“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扬君”所生。这里的二郎神姓扬。《封神演义》 中的扬戬即二郎神。二郎神在 《西游记》 中是唯一能识破孙悟空的变幻,在菩萨帮助下降服了孙悟空的神灵,以后又和孙悟空兄弟相称。作为席方平的陪衬,在这里蒲松龄有意舍去了二郎神武艺高强、神通广大之类的描写; 而是着重刻画了二郎神的清谦、方正,不徇私情,秉公断案。二郎神的神威从一审、一判中得到充分表现。这位“修躯多髯”的二郎神,将冥王、郡司、城隍全部传到,“当堂对勘”,而且让席廉也到场。二郎神明察秋毫,在他的审问下,“三官战栗,状若伏鼠”。并且二郎神当即援笔立判。在判词中指斥冥王 “不当贪墨以速官谤……羊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并明令“鲸吞鱼,鱼食虾,蝼蚁之微生可悯” 的倚势凌人、层层压榨的丑恶现象应予改观。毫不留情的惩治了嚣张跋扈、凶残狠毒的冥王; 严厉的指责了 “城隍、郡司为小民父母之官”,“惟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罚他们 “脱皮换革”,“仍令胎生”。针对鬼役“淫威于冥界”、“助酷虐于昏官”的恶劣行径,二郎神判决当“剥其四肢”,“更向汤镬之中,捞其筋骨”。至于羊某,则是 “为富不仁,狡而多诈,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杜死城中全无日月”,“余腥犹能役鬼,大力直可通神”。此外,二郎神判给善良质朴的席廉增阳寿三纪,并抄没羊氏财产尽归席家所有。这一判决乃是作者对豺狼当道、魍魉横行的黑暗社会的沉痛控诉,它以明快犀利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潜藏于内心的强烈愤懑,如锋利的匕首,一针见血地击中社会的要害。这一判决又是一篇伸张正义,扶植弱小的宣言,它彰善瘅恶,惩处严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席方平》和 《梦狼》、《促织》、《续黄梁》等作品一样,以其思想的深度,是非皎然,爱憎鲜明征服读者。这里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政治理想,以及从审美的角度去独特地认识社会生活和认识独特的社会生活的洞察力和表现力。难能可贵的是他认识到贪官污吏在当时已经不是个别的、孤立的现象。狱吏如狼似虎,有赖城隍的支持; 城隍作恶舞弊,缘于郡司的庇护; 郡司的贪贿肆虐,更是仰仗冥王鼻息。封建社会之暗昧,正是这官官相护、上下串通的一整套腐败官僚体制所造成的。小说的深刻性还在于赤裸裸地揭示了 “钱”和 “权” 的内在联系。贪官污吏的为非作歹得以通行无阻,由来是钱能通神。没有逐级贿赂的前提,也就谈不上官官相护,冥王由准状到变卦,即充分表明了这一事实。它为我们形象地剖析了贪赃必然枉法的辩证关系。贪赃是枉法的根源,枉法又要靠钱打通关节。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这便是封建社会仕途的症结所在。从这类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蒲松龄那嫉恶如仇,目光锐敏,与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势力誓不两立的文化品格和高风亮节。至于他理想中的 “二郎神”,作为清官的象征,虽然标志了他的历史局限,但是这种置根于现实土壤中的丰富想象,却熠熠生辉地使小说焕发出积极浪漫主义异采和独特的刚健之美。

《席方平》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席方平》

 小说。见《聊斋志异》。席方平的父亲正直质朴,与同里豪富羊某有隙,羊死后,买通阴间害死席父,席方平于是魂魄离舍,追到冥府为父伸冤,谁知阴曹地府为羊所收买,层层告状,处处碰壁,甚至被迫托生。但席方平不屈不挠,愤啼而死,重返阴间,幸逢上帝殿下九王及二郎,方雪冤情。作品托言地府,实指人世,揭示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人间地狱,歌颂了席方平面对酷刑恶鬼,敢于斗争,百折不回的反抗精神。小说中描述了鬼卒对席方平的同情,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的思想倾向。作者构思新奇,想象奇诡而合于情理,情节安排委婉而曲折,描写细致而准确,在许多典型细节的刻画之中突现了人物的个性。

古典小说《席方平 》全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席方平

 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隙,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曰:“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矣。”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陵于强鬼;我将赴地下,代伸冤气耳。”自此,不复言,时坐时立,状类痴,盖魂已离舍矣。席觉:初出门,莫知所往,但见路有行人,便问城邑。少选,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涕流。便谓:“狱吏悉受赇嘱, 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怒,大骂狱吏:“父如有罪, 自有王章, 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抽笔为词。值城隍早衙,喊冤以投。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席忿气无所复伸,冥行百余里,至郡,以官役私状,告之郡司。迟之半月,始得质理。郡司扑席,仍批城隍复案。席至邑,备受械梏,惨冤不能自舒。城隍恐其再讼,遣役押送归家。役至门辞去。席不肯入,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冥王立拘质对。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席不听。过数日,逆旅主人告曰:“君负气已甚,官府求和而执不从。今闻于王前各有函进,恐事殆矣。”席以道路之口,犹未深信。俄,有皂衣人唤入。升堂,见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席厉声问:“小人何罪?”冥王漠若不闻。席受笞,喊曰:“受笞允当,谁教我无钱耶!”冥王益怒,命置火床。两鬼捽席下,见东墀有铁床,炽火其下,床面通赤。鬼脱席衣,掬置其上,反复揉捺之。痛极,骨肉焦黑,苦不得死。约一时许,鬼曰:“可矣。”遂扶起,促使下床着衣,犹幸跛而能行。复至堂上。冥王问:“敢再讼乎?”席曰:“大怨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又问:讼何词?”席曰:“身所受者,皆言之耳。”冥王又怒,命以锯解其体。二鬼拉去,见立木,高八九尺许,有木板二,仰置其下,上下凝血模糊。方将就缚,忽堂上大呼“席某”,二鬼即复押回。冥王又问:“尚敢讼否?”答云:“必讼!”冥王命捉去速解。既下,鬼乃以二板夹席,缚木上。锯方下,觉顶脑渐辟,痛不可禁,顾亦忍而不号。闻鬼曰:“壮哉此汉!”锯隆隆然,寻至胸下。又闻一鬼云:“此人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勿损其心。”遂觉锯锋曲折而下,其痛倍苦。俄顷,半身辟矣。板解,两身俱仆。鬼上堂大声以报。堂上传呼,令合身来见。二鬼即推令复合,曳使行。席觉锯锋一道,痛欲复裂,半步而踣。一鬼于腰间出丝带一条授之曰:“赠此以报汝孝。”受而束之,一身顿健,殊无少苦。遂升堂而伏。冥王复问如前;席恐再罹酷毒,便答:“不讼矣。”冥王立命送还阳界。隶率出北门,指示归途,反身遂去。席念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奈无路可达帝听;世传灌口二郎为帝勋戚,其神聪明正直,诉之当有灵异。窃喜两隶已去,遂转身南向。奔驰间,有二人追至,曰:“王疑汝不归,今果然矣。”捽回复见冥王。窃意冥王益怒,祸必更惨;而王殊无厉容,谓席曰:“汝志诚孝。但汝父冤,我已为若雪之矣。今已往生富贵家,何用汝鸣呼为。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于愿足乎?”乃注籍中,钳以巨印,使亲视之。席谢而下。鬼与俱出,至途,驱而骂曰:“奸猾贼!频频翻复,使人奔波欲死。再犯,当捉入大磨中细细研之!”席张目叱曰:“鬼子胡为者!我性耐刀锯,不耐挞楚。请反见王。王如令我自归,亦复何劳相送。”乃返奔。二鬼惧,温语劝回。席故蹇缓,行数步,辄憩路侧。鬼含怒不敢复言。约半日,至一村,一门半辟,鬼引与共坐。席便据门阈;二鬼乘其不备,推入门中。惊定自视,身已生为婴儿。愤啼不乳,三日遂殇。魂摇摇不忘灌口。约奔数十里,忽见羽葆来,幡戟横路。越道避之,因犯卤簿,为前马所执,絷送车前。仰见车中一少年,丰仪瑰玮。问席:“何人?”席冤愤正无所出,且意是必巨官,或当能作威福,因缅诉毒痛。车中人命释其缚,使随车行。俄至一处,官府十余员,迎谒道左,车中人各有问讯。 已而,指席谓一官曰:“此下方人,正欲往诉,宜即为之剖决。”席询之从者,始知车中即上帝殿下九王,所嘱即二郎也。席视二郎,修躯多髯,不类世间所传。九王既去,席从二郎至一官廨,则其父与羊姓并衙隶俱在。少顷,槛车中有囚人出,则冥王及郡司、城隍也。 当堂对勘,席所言皆不妄;三官战栗,状若伏鼠。二郎援笔立判;顷之,传下判语,令案中人共视之。判云:“勘得冥王者:职膺王爵,身爱帝恩。自应贞洁,以率臣僚;不当贪墨,以速官谤。而乃繁缨棨戟,徒夸品秩之尊;羊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斧敲斫,斫入木,妇子之皮骨皆空;鲸吞鱼,鱼食虾,蝼蚁之微生可悯。当掬西江之水,为尔湔肠;即烧东壁之床,请君入翁。城隍、郡司:为小民父母之官,司上帝牛羊之牧。虽则职居下列,而尽瘁者不辞折腰;即或势逼大僚,而有志者亦应强项。乃上下其鹰鸷之手,既罔念夫民贫;且飞扬其狙狯之奸,更不嫌乎鬼瘦。惟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是宜剔髓伐毛,暂罚冥死,所当脱皮换革,仍令胎生。隶役者:既在鬼曹,便非人类。只宜公门修行,庶还落蓐之身;何得苦海生波,益造弥天之孽?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隳突叫号,虎威断九衢之路。肆淫威于冥界,咸知狱吏为尊;助酷虐于昏官,共以屠伯是惧。当于法场之内,剁其四肢;更向汤镬之中,捞其筋骨。羊某:富而不仁,狡而多诈。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余腥犹能役鬼,大力直可通神。宜籍羊氏之家,以赏席生之孝。”即押赴东岳施行。又谓席廉:“念汝子孝义,汝性良懦,可再赐阳寿三纪。”因使两人送之归里。席乃抄其判词,途中父子共读之。既至家,席先苏;令家人启棺视父,僵尸犹冰,俟之终日,渐温而活。及索抄词,则已无矣。自此,家日益丰;三年间,良沃遍野。而羊氏子孙微矣,楼阁田产,尽为席有。里人或有买其田者,夜梦神人叱之曰:“此席家物,汝乌得有之!”初未深信;既而种作,则终年升斗无所获,于是复鬻归席。席父九十余岁而卒。
 异史氏曰:“人人言净土,而不知生死隔世,意念都迷,且不知其所以来,又乌知其所以去;而况死而又死,生而复生者乎?忠孝志定,万劫不移,异哉席生,何其伟也!”

 抨击黑暗的封建官僚政治,揭露、谴责贪官污吏、豪绅恶霸的罪行的篇章,在《聊斋志异》中占有相当的份量。本文所介绍的《席方平》就是其中杰出的一篇。
 作者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可见作者写《聊斋志异》绝不仅仅是搜怪抉奇,更是有感于现实的黑暗,藉以抒发自己的“孤愤”之情。
 作者愤世嫉俗,不平于现实的黑暗而又难于直抒胸臆,于是往往巧借说鬼谈狐进行旁敲侧击,以渲泄心头的愤懑。故事中描写的多是鬼狐世界,但却有着清晰的现实的影子。作者继承和发展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以虚幻代替现实,唤起人们“对于现实,对于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高尔基《我怎样学写作的》)。在这方面,《席方平》表现得犹为突出。
 《席方平》这篇小说,描绘了一个虚幻怪异,诡谲离奇的故事:主人公席方平的父亲“性憨拙”,得罪了豪绅羊某,羊死后买通阴司狱吏追索席父之魂,搒掠摧残。席方平代父申冤,魂赴阴曹地府,先后到城隍、郡司、冥王处告状。由于羊某广施贿赂,竟至“金光盖地,因使闫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冥府的官吏,上至冥王、下到狱卒贪婪成性,朋比为奸,对席方平施以种种令人发指的酷刑。席方平“忠孝志定,万劫不移”,转向天庭申诉其冤,灌口二郎神严惩了这群贪官污吏,使席方平如愿以偿。
 故事中的冥王、郡司、城隍、狱吏以及小鬼等等都非现实生活中所实有,是作者虚幻的人物。但这些人物在作者的笔下,竟是那样的真实、生动,比如权倾地府的冥王,除了具有其自身非人的特点——神的气质以外,也具有常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亦往往喜怒形于色。在城隍、郡司“二官”各有“函进”(函进也可以说是贿赂的代名词)的情况下,贪脏枉法,见到席方平就“有怒色,不容置词”。当席方平质问“小人何罪?”时,装聋作哑,“漠若不闻”。而当席方平当众揭其短,高呼“受笞允当,谁教我无钱耶?”时,恼羞成怒,对席方平处以严刑,“命置火床”,百般摧残,并一再问席“敢再讼乎?”企图以强暴压人屈服。当几次三番施以暴虐仍不奏效时,为缄席方平之口,一改前态,对席欺骗拉拢,采取奸狡的怀柔政策,“殊无厉容”地对席说:“汝志诚孝,但汝父冤,我已为若雪之矣。今已往生富贵家,何用汝鸣呼为。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于愿足乎?”惟恐席方平不信,更付诸于行动:“乃注藉中,钳以巨印,使亲视之”,以示言不虚妄。这位冥府巨头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同现实生活中官府中的贪官们何其相似乃尔。冥王的种种伎俩,不正是达官们所贯用的手法么?在作者细腻生动的笔触下,冥王色厉内荏的本质暴露无遗,毫芒毕见。这就是鲁迅先生赞赏《金瓶梅》描写人物那种“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的手法。并写两面,目的在于剥开人物的画皮,展示其自身的矛盾性格,让人物在自己的言行中坦露其灵魂最深处的肮脏龌龊。
 城隍和郡府,同冥王相比,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本质是相同的。当席方平“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时,他们也慌了手脚,“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这寥寥的十二个字,字字千钧,力透纸背,将冥府中的黑暗和这些贪官污吏们的丑恶灵魂暴露殆尽。仔细想来,冥府中的黑暗以及官吏们的所为所作,同现实生活中的那一伙人简直是毫无二致,如出一辙。难怪鲁迅先生说:“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确切地说,蒲松龄笔下的冥府,正是其所生活的社会的反照。
 在写现实人物的非现实经历时,作者则通过精确的细节描写,使之富有强烈的真实感。诸如席方平受火床、锯身酷刑迫害的描写:
 “冥王益怒,命置火床。两鬼捽席下,见东墀有铁床,炽火其下,床面通赤。鬼脱席衣,掬置其上,反复揉捺之。痛极,骨肉焦黑,苦不得死。约一时许,鬼曰:‘可矣。’遂扶起,促使下床着衣,犹幸跛而能行。复至堂上。冥王问:‘敢再讼乎?’席曰:‘大怨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又问:‘讼何词?’席曰:‘身所受者,皆言之耳。’冥王又怒,命以锯解其体。二鬼拉去,见立木,高八九尺许,有木板二,仰置其下,上下凝血模糊。方将就缚,忽堂上大呼‘席某’,二鬼即复押回。冥王又问:‘尚敢讼否?’答云:‘必讼!’冥王命捉去速解。既下,鬼乃以二板夹席,缚木上。锯方下,觉顶脑渐辟,痛不可禁,顾亦忍而不号。闻鬼曰:‘壮哉此汉!’锯隆隆然,寻至胸下。又闻一鬼云:‘此人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勿损其心。’遂觉锯锋曲折而下,其痛倍苦。俄顷,半身辟矣。板解,两身俱仆。鬼上堂大声以报。堂上传呼,令合身来见。二鬼即推令复合,曳使行。席觉锯锋一道,痛欲复裂,半步而踣……”
 席方平所受酷刑之惨烈,令人肌肤栗栗,毛骨耸然。这虽然纯是虚幻的情节,但其中融注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固有的真情实感,再加上作者那生动细腻的描绘,使人物细微的感觉历历如见,情节极幻而情理甚真。确如鲁迅先生所言,“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常,与记载人间常事, 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从这篇小说的结构上看,如同一部四幕戏剧,一是席赴冥府向城隍告状;二是同郡司的斗争;三是同冥王的较量;四是天庭告状。四个部分脉络清晰,首尾相衔,冲突尖锐,节奏鲜明,使这场人神鬼魅的纠葛斗争充满了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血腥气味。
 这四个部分又各都是首尾完整的情节,又都曲折起伏。情节和情节之间环环相扣,故事中含着故事;情节中又有情节,参差错落,精采纷呈。作者在处理这四个情节时,并非等同用墨,对一、二两个环节,是简写。写席方平同城隍、郡司的斗争也可以说是铺垫和衬托,为席与冥王的较量蓄足了文势。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重头戏,写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先以郡司、城隍“二官”密遣腹心关说和逆旅主人出面劝阻作衬托,突出事态的复杂及席方平斗争的决心。席与冥王的对恃更是步步升级,愈演愈烈,紧迫得有时令人窒息。席方平身受锯身酷刑的描写,使情节发展达到了高潮……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席方平诡称“不讼矣”之后,被遣回阳界。他半路脱逃,又被“捽回复见冥王”。读者至此,必为席方平捏一把汗,那知作者笔锋一转,来了个大起大落,事态急转直下,冥王非但“殊无厉容”,而且温言慰藉,许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实在出人意料。但仔细寻思,却又在情理之中,色厉内荏不正是封建统治者的固有特征吗?!经过这大起大落之后,行文又进入了蓄势阶段,二鬼送席还阳等描写为席赴天庭告状作了很好的铺垫。这种循环往复使故事波澜迭起,变化不穷,正象清代小说评论家冯镇峦讲的那样:“譬诸游山者,才过一山,又向一山,当此之时,不无借径于小桥曲岸,浅水平沙。然而前山未远。魂魄方收,后山又来,耳目又费……又况其一桥、一岸、一水、一沙,并非荒屯绝徼之比。”
 总而言之,作者刻画人物,状述事态,无不精妙绝伦。写冥界,其矛头直指现实,将六朝以来的志怪小说推向了新的高度。

古典文学作品《席方平》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席方平

 席方平,东安人〔2〕,其父名廉,性戆拙。 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郤〔3〕,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曰:“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矣〔4〕!”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席惨怛不食〔5〕,曰:“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我将赴地下,代伸冤气耳!”自此不复言,时坐时立,状类痴,盖魂已离舍矣。
 席觉初出门,莫知所往,但见路有行人,便问城邑。 少选〔6〕,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涕流。便谓:“狱吏悉受赇嘱〔7〕,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怒,大骂狱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8〕,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抽笔为词。值城隍早衙〔9〕,喊冤以投。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10〕。席忿气无所复伸,冥行百馀里〔11〕,至郡,以官役私状〔12〕,告之郡司。迟至半月〔13〕,始得质理。郡司扑席〔14〕,仍批城隍覆案。席至邑,备受械梏,惨冤不能自舒。城隍恐其再讼,遣役押送归家,役至门辞去。席不肯人,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冥王立拘质对。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15〕,许以千金。席不听。过数日,逆旅主人告曰〔16〕:“君负气已甚,官府求和而执不从,今闻于王前各有函进,恐事殆矣!”席以道路之口〔17〕,犹未深信,俄有皂衣人唤入。升堂,见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席厉声问:“小人何罪?”冥王漠若不闻,席受笞,喊曰:“受笞允当,谁教我无钱耶?”冥王益怒,命置火床。两鬼捽席下〔18〕,见东墀有铁床〔19〕,炽火其下,床面通赤。鬼脱席衣,掬置其上,反复揉捺之;痛极,骨肉焦黑,苦不得死。约一时许,鬼曰:“可矣!”遂扶起,促使下床着衣,犹幸跛而能行。复至堂上,冥王问:“敢再讼乎?”席曰:“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又问:“讼何词?”席曰:“身所受者,皆言之耳!”冥王又怒,命以锯解其体。二鬼拉去,见立木,高八九尺许,有木板二,仰置其下,上下凝血模糊。方将就缚,忽堂上大呼“席某”,二鬼即复押回。冥王又问:“尚敢讼否?”答之:“必讼!”冥王命捉去速解。既下,鬼乃以二板夹席,缚木上。锯方下,觉顶脑渐辟,痛不可禁,顾亦忍而不号〔20〕。闻鬼曰:“壮哉此汉!”锯隆隆然寻至胸下〔21〕。又闻一鬼云:“此人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勿损其心。”遂觉锯锋曲折而下,其痛倍苦。俄顷,半身辟矣。板解,两身俱仆。鬼上堂大声以报。堂上传呼,令合身来见。二鬼即推令复合,曳使行。席觉锯缝一道,痛欲复裂,半步而踣〔22〕。一鬼于腰间出丝带一条授之,曰:“赠此以报汝孝。”受而束之,一身顿健,殊无少苦。遂升堂而伏。冥王复问如前;席恐有罹酷毒,便答:“不讼矣。”冥王立命送还阳界。隶率出北门,指示归途,反身遂去。
 席念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奈无路可达帝听。世传灌口二郎为帝勋戚〔23〕,其神聪明正直,诉之当有灵异。窃喜两隶已去,遂转身南向。奔驰间,有二人追至,曰:“王疑汝不归,今果然矣。”捽回复见冥王。 窃意冥王益怒,祸必更惨;而王殊无厉容〔24〕,谓席曰:“汝志诚孝。但汝父冤,我已为若雪之矣。今已往生富贵家〔25〕,何用汝呜呼为,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26〕,于愿足乎?”乃注籍中,嵌以巨印〔27〕,使亲视之。 席谢而下。鬼与俱出,至途,驱而骂曰:“奸猾贼!频频翻覆,使人奔波欲死!再犯,当捉人大磨中,细细研之!”席张目叱曰:“鬼子胡为者!我性耐刀锯,不耐挞楚〔28〕?请反见王,王如令我自归,亦复何劳相送!”乃返奔,二鬼惧,温语劝回。席故蹇缓〔29〕,行数步,辄憩路侧。 鬼含怒不敢复言。
 约半日,至一村,一门半开,鬼引与共坐;席便据门阈〔30〕。二鬼乘其不备。 推入门中。 惊定自视,身已生为婴儿。 愤啼不乳,三日遂殇。魂摇摇不忘灌口,约奔数十里,忽见羽葆来〔31〕,旛戟横路,越道避之,因犯卤簿〔32〕,为前马所执,絷送车前。仰见车中一少年,丰仪瑰玮。 问席:“何人?”席冤愤正无所出,且意是必巨官,或当能作威福〔33〕,因缅诉毒痛〔34〕。车中人命释其缚,使随车行。俄至一处,官府十馀员,迎谒道左,车中人各有问讯。 已而指席谓一官曰:“此下方人,正欲往愬〔35〕,宜即为之剖决。”席询之从者,始知车中即上帝殿下九王,所嘱即二郎也。席视二郎,修躯多髯,不类世间所传。九王既去,席从二郎至一官廨〔36〕,则其父与羊姓并衙隶俱在。 少顷,槛车中有囚人出,则冥王及郡司、城隍也。 当堂对勘,席所言皆不妄。三官战栗,状若伏鼠。二郎援笔立判。顷之,传下判语,令案中人共视之。判云:“勘得冥王者,职膺王爵〔37〕,身受帝恩。 自应贞洁以率臣僚,不当贪墨以速官谤〔38〕。 而乃繁缨棨戟〔39〕,徒夸品秩之尊;羊很狼贪〔40〕,竟玷人臣之节。斧敲斤斫〔41〕,妇子之皮骨皆空;鱼食鲸吞,蝼蚁之微生可悯。 当掬西江之水,为尔湔肠;即烧东壁之床,请君入瓮〔42〕。 城隍、郡司,为小民父母之官,司上帝牛羊之牧。虽则职居下列,而尽瘁者不辞折腰;即或势逼大僚,而有志者亦应强项〔43〕。 乃上下其鹰鸷之手〔44〕,既罔念夫民贫;且飞扬其狙狯之奸〔45〕,更不嫌乎鬼瘦。惟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是宜剔髓伐毛,暂罚冥死;所当脱皮换革〔46〕,仍令胎生。隶役者,既在鬼曹,便非人类。只宜公门修行,庶还落蓐之身〔47〕;何得苦海生波,益造弥天之孽?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48〕,隳突叫号,虎威断九衢之路。肆淫威于冥界,咸知狱吏为尊;助酷虐于昏官,共以屠伯是惧〔49〕。当于法场之内,剁其四肢;更向汤镬之中,捞其筋骨。羊某,富而不仁,狡而多诈,金光盖地〔50〕,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51〕,全无日月。馀腥犹能役鬼,大力直可通神。宜籍羊氏之家〔52〕,以赏席生之孝。即押赴东岳施行。”又谓席廉:“念汝子孝义,汝性良懦,可再赐阳寿三纪〔53〕。”因使两人送之归里。席乃抄其判词,途中父子共读之。既至家,席先苏;令家人启棺视父,僵尸犹冰,俟之终日,渐温而活。及索抄词,则已无矣。自此,家日益丰,三年间,良沃遍野;而羊氏子孙微矣,楼阁田产,尽为席有。里人或有买其田者,夜梦神人叱之曰:“此席家物,汝乌得有之!”初未深信;既而种作,则终年升斗无所获,于是复鬻归席。席父九十馀岁而卒。
 异史氏曰:“人人言净土,而不知生死隔世,意念都迷,且不知其所以来,又乌知其所以去;而况死而又死,生而复生者乎?忠孝志定,万劫不移〔54〕,异哉席生,何其伟也!”
 
 〔1〕这篇小说选自《聊斋志异》,通过叙述席方平在冥间代父伸冤的故事反映清代政治黑暗和官吏残暴。
 〔2〕东安:地名,在河北境内。
 〔3〕郤:同“隙”,指关系破裂。
 〔4〕搒(peng):鞭打。
 〔5〕惨怛:忧伤悲戚。
 〔6〕少选:不一会儿。
 〔7〕赇(qiu):贿赂。
 〔8〕王章:王法。
 〔9〕早衙:衙,古时官吏坐堂审案叫坐衙。 早衙,早上的坐衙。
 〔10〕不直席:说席方平没有道理。
 〔11〕冥行:摸黑行走。
 〔12〕官役私状:指城隍和差役营私舞弊的情状。
 〔13〕迟:等待。
 〔14〕扑:打板子。
 〔15〕关说:从中说好话,通关节。
 〔16〕逆旅:旅舍。
 〔17〕道路之口:路人的传言。
 〔18〕捽(zuo):揪。
 〔19〕墀(chi):台阶。
 〔20〕顾:但。
 〔21〕寻:不久。
 〔22〕踣:向前扑倒。
 〔23〕灌口二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杨戬,他是玉皇大帝的外甥。灌口,地名,在四川灌县。
 〔24〕殊:绝。
 〔25〕往生:即迷信传说中的投胎再生。
 〔26〕期颐:百岁。
 〔27〕嵌(qian):钤印,盖章。 这里作“盖上”解。
 〔28〕挞楚:棒打。
 〔29〕蹇缓:步履缓慢。
 〔30〕门阈(yu):门槛。
 〔31〕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
 〔32〕卤簿;帝王驾出时的仪仗队。
 〔33〕作威福:意为擅用权威执行赏罚。
 〔34〕缅诉:细说。
 〔35〕愬:同“诉”。
 〔36〕官廨:官衙。
 〔37〕膺:担任。
 〔38〕贪墨:贪污。 速:招致。 谤:舆论指责。
 〔39〕繁(pan)缨棨(qi)戟:诸侯的仪仗队。繁缨,马腹下的饰带。棨戟,木削无刃的戟,用为仪仗。
 〔40〕很:同“狠”。
 〔41〕斫:砍削。
 〔42〕请君入瓮:唐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周兴。周兴不知道,来俊臣假意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周兴说:“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他怎么会不承认呢?”来俊臣叫人如法备置对周兴说:“奉命审问老兄,请君入瓮。”周兴连忙磕头认罪。(见《资治通鉴·唐纪》卷二十)
 〔43〕强项:直挺着脖子不屈服的样子。
 〔44〕上下其鹰鸷之手:指官吏像凶猛的鹰鸷一样,上下勾结,鱼肉百姓。鹰鸷,凶猛的鸟。
 〔45〕狙:猴子的一种。狯(kuai):狡诈。
 〔46〕脱皮换革:剥去人皮,换上兽革,意即罚其投生为兽类。
 〔47〕落蓐:指出生为人。
 〔48〕“狗脸”句:比喻差役的脸上像蒙上霜一样的冷酷无情。
 〔49〕屠伯:屠夫,指酷吏。
 〔50〕金光盖地:比喻以金钱行贿的风气。
 〔51〕枉死城:迷信传说中枉死鬼住的地方。
 〔52〕籍:查抄没收。
 〔53〕纪:十二年为一纪。
 〔54〕万劫:极言劫难之多。
 
 《席方平》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席方平代父伸冤,经历了一次次的摧残和考验,种种酷刑不能动摇他的决心。小说表现了他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人物性格鲜明。小说写的是虚幻的阴曹地府,实则是对黑暗现实的鞭挞。席方平不怕刀锯炮烙,不贪荣华富贵,百折不挠,终于取得胜利。作者借席方平的遭遇,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黑暗残酷的现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