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青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蔬部 > 蒿葵 > 菣 > 青蒿
青蒿  qīnghāo

即菣。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莖葉花實 > 蒿 > 青蒿
青蒿  qīnghāo

即蒿。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青蒿
青蒿  qīnghāo

亦稱“蒿”、“菣”、“草蒿”、“方潰”、“𤜢蒿”、“香蒿”。菊科,多年生草本。初春苗生,莖如指粗。秋後開小花,淡黄色。實大如麻子。可入藥,充蔬食。我國廣泛分佈。《爾雅·釋草》:“蒿、菣。”郭璞注:“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說文·艸部》:“菣,香蒿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青蒿》:“〔釋名〕草蒿、方潰、菣、𤜢蒿、香蒿。〔集解〕時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莖粗如指而肥軟,莖葉色並深青,其葉微似茵陳,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間開細黄花,頗香。”

青蒿【同义】总目录


青蒿方溃𤜢蒿

青蒿herba artemisiae annuae

清虚热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养耕集》。又名香蒿、苦蒿、草蒿。为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或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全草(图)。夏季开花前采割地上部分。阴干。切段生用或鲜用。中国各地均产。苦,寒。入肝、胆经。功能清热解暑,退虚热。主治:❶牛中暑,与石膏、滑石、香薷、佩兰、知母等配伍,如清暑香薷散(《牛经备要医方》)。
❷暑湿腹泻,与藿香、滑石、白扁豆、甘草等配伍。
❸阴虚内热,与生地黄、知母、牡丹皮、柴胡等配伍。
❹球虫病、焦虫病,单味药鲜用,或微煎候温灌服。牛、马15~60克:猪、羊6~15克。鲜品加量。为末或微煎灌服。本品含青蒿素、挥发油、青蒿酯 (artemisiake-tone)、青蒿碱、异蒿酯(isoartemisiakteone)、维生素A等。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某些皮肤真菌、乙醇提取物在试管内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据报道,用鲜黄花蒿治乳犊牛球虫病和内服鲜黄花蒿、阴干黄花蒿或其有效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青蒿酯,对自然感染环形泰勒焦虫及双芽巴贝斯焦虫的病牛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

黄花蒿

青蒿

药名。出 《神农本草经》。又名香蒿、苦蒿、草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或青蒿A. apiacea Hance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苦、微辛,寒。入肝、胆经。清热解暑,除蒸,截疟。
❶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黄疸。煎服: 4.5~9g(鲜品30~60g)。
❷治疟疾。煎服或晒干研末,于疟发前4小时服3g,连服5日。
❸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煎水熏洗。青蒿经蒸馏得到饱和水溶液名青蒿露,治骨蒸,虚热,虚烦,久疟,蓐劳。全草含挥发油,内含蒿属酮、樟脑、丁香烯、桉叶素、蒎烯、莰烯等,并含东莨菪素,东莨菪苷。青蒿还含芸香苷、绿原酸、胆碱、鞣质等。黄花蒿还含青蒿素(Arteamunin) 以及青蒿甲素、乙素、丙素、丁素、戊素等。青蒿素有良好的抗疟作用,可代替氯喹以抑制各型疟原虫裂殖体的繁殖而中止发作,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用法简便等优点,唯复发率较高。青蒿素有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等作用,可能是促进Ts细胞增殖,从而起到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或青蒿酯钠对体外肿瘤细胞有较显著的抑瘤作用。

青蒿celery wormwood

Artemisia apiacea Hance,菊科,蒿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常生于河岸边。分布几遍中国;也见于朝鲜、日本。叶常二回羽状分裂,中轴上部为栉齿状,两面无毛。头状花序黄色,半球形;总苞片无毛,3层,边缘膜质;花序托平坦或稍突起;花全部管状,外面1轮缘花雌性。瘦果,无毛。花果期6~9月。全草含挥发油、生物碱、维生素A。可入药,主治暑热、阴虚、疟疾等症;加工后可作猪饲料,浸液可防治麦蛾、蚜虫、棉蚜及小麦秆锈病菌、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害。

青蒿

❶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40—150厘米,茎直立。头状花序,管状花,黄绿色,球形。果椭圆形。全疆有分布。具有疏风散热、开胃下气、除烦止痒的功能。药用地上部分。主治感冒发热、呕吐腹痛、低热盗汗、小儿消化不良、腹胀等病症。
❷见“龙蒿”。
❸见“黄花蒿”。

青蒿sweet wormwood

又叫黄花蒿、臭蒿,系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全草。本品含有青蒿素为其抗疟成分,此外尚含有桉油精、蒿酮、左旋樟脑、丁香烯等。本品用于治疗疟疾、中暑、结核病潮热、皮肤瘙痒、夏令感冒等。用法:取其鲜嫩枝叶500g,捣烂榨汁,约得300~400ml,加糖适量调味,1日服3次,连服3~5日,对间日疟有显效,但无根治作用;其丸剂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1日3次,1次2丸,连服20~30日。

青蒿

青蒿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广布于全国各地。苦、辛,寒。归肝、胆、肾经。有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❶热病后期,低热不退。本品长于清透伏热,热病后期,余热未清,真阴被伤,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低热不退者,常与鳖甲、知母、丹皮等相配。
❷阴虚发热,劳热骨蒸。可与银柴胡、胡黄连、知母、鳖甲同用。
❸暑热染身,发热口渴。常与连翘、滑石、通草等同用。
❹疟疾寒热。青蒿有较强的截疟之效,单味鲜品捣汁服,或配黄芩、滑石等。

☚ 马齿苋   大黄 ☛

青蒿qīng hāo

《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青蒿(82)。药名。
【基原】为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或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全草。
【别名】蒿(《诗经》),菣(《毛诗传》),草蒿、方溃(《本经》),𤜢蒿(《蜀本草》),三庚草(《履巉岩本草》),野兰蒿(《现代实用中药》),黑蒿(《山东中药》),白染艮(《闽东本草》)。
【性味】苦微辛,寒。
❶《本经》:“味苦,寒。”
❷《本草正》:“味苦微辛,性寒。”
❸《本草求真》:“味甘微辛,气寒,无毒。”
【归经】入肝、胆经。
❶《滇南本草》:“入脾、胃。”
❷《本草纲目》:“少阳、厥阴血分。”
❸《本草新编》:“入胃、肝、心、肾四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
❶《本经》:“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❷《唐本草》:“生挼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
❸《食疗本草》:“益气,长发,补中,明目,煞风毒。治骨蒸。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
❹《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服。亦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
❺《日华子本草》:“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
❻《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治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
❼《本草纲目》:“治疟疾寒热。”
❽《本草新编》:“退暑热。”
❾《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食积,洗疥癞。”
❿《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钱半至三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青蒿qīnghāo

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香蒿、苦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或青蒿A. apiaceaHance 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苦、辛, 寒。入肝、胆经。清热解暑, 除蒸截疟。治夏令感冒、中暑,温病后期夜热早凉, 结核病潮热或原因不明的低热, 煎服: 6 ~ 12 克, 鲜品30 ~ 60克。治疟疾, 煎服或晒干研末, 于疟发前4小时服3 克, 连服5 日。治皮肤瘙痒、荨麻疹, 煎水熏洗。本品含挥发油、东莨菪素、东莨菪苷。黄花蒿还含青蒿素等。青蒿还含青蒿碱、芸香苷、绿原酸等。青蒿素口服容易吸收, 对间日疟、恶性疟及脑型疟都有较好的疗效, 是新型的抗疟药, 临床上可用于抗氯喹恶性疟株感染的治疗。本品毒性很低, 治疗指数较氯喹为大。缺点是对疟原虫配子体、红细胞前期和红细胞外期均无杀灭作用, 因而易复发。

青蒿

青蒿

青蒿

青蒿,又名草蒿、蒿子、香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或青蒿A. api-acea Hance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本品味苦、微辛,性寒。归肝、胆经。功能清热解暑,凉血,除蒸,截疟。主治外感暑热及温病热郁少阳,或邪伏阴分,发热不退,以及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风疹瘙痒等证。其治夏季感受暑湿之邪,胸闷不畅,身热无汗,肢体困倦,可配藿香、佩兰、滑石等清解暑邪,宣化湿热; 若中暑而见发热汗出、头痛等证,则可与西瓜翠衣、荷叶等同用。本品清解暑热,亦可单用开水泡服,或捣取自然汁服。温病邪郁少阳,寒热如疟,热重寒轻者,本品常配黄芩、竹茹、半夏等以清泄少阳,方如《重订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在温病后期,邪热耗阴,热留阴分,症见暮热早凉、热退无汗者,可用青蒿配鳖甲、知母、生地等以养阴透热,方如《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对阴虚火旺所致的潮热骨蒸、低热不退,可配伍银柴胡、地骨皮等,以退热除蒸。青蒿亦善治疟疾寒热,但不耐久煎,如《补缺肘后方》用“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也可研末内服。现已制成青蒿素片剂及注射液应用。青蒿又能清肝胆之热,有退黄与明目之功。用于湿热黄疸、发热、尿赤,可配茵陈、山栀等。用于肝火上炎的目昏,目赤,羞明,可配菊花、石决明等。因其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故捣汁饮服可治疗鼻衄;配生地、鳖甲、升麻煎服可治紫斑; 单用研末内服,亦治痔血、便血;外敷可止创伤出血。此外,本品尚可外治疥疮、湿疹、风疹瘙痒及脂溢性皮炎。煎服,3~10g;治疟疾可用20~40g,不宜久煎。治骨蒸潮热,亦可用鳖血拌炒。
青蒿根,亦供药用。其清热、除蒸、凉血之功与青蒿略同。配地骨皮、鳖甲等可治劳热骨蒸; 单味煎服,可治大肠下血; 民间用其与猪脚爪炖服,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疼痛。
实验研究: 青蒿全草含挥发油,内含β-波旁烯、α-及β-石竹烯、乙酸金合欢酯、三环印须芒烯,以及α-和β-蒎烯、莰烯、柠檬烯、桉叶素、毕澄茄烯、蒿属酮、α-侧柏酮、𪻿烯等。 还含东莨菪素、 东莨菪甙、芸香甙、绿原酸、咖啡酸、甲基肌醇、胆碱、腺嘌呤、腺甙、鸟嘌呤、鞣质等。又从花序分离出7-甲氧基香豆素、7,8-二甲氧基香豆素、白瑞香素等多种香豆素类物质。
黄花蒿全草含挥发油,内含蒿属酮、左旋樟脑、桉叶素、乙酸蒿属醇酯、蒎烯、莰烯、荜澄茄烯等。还含青蒿素、青蒿乙素、东茛菪素、艾黄素、泽兰素、槲皮万寿菊素、青蒿酸及其甲酯、青蒿醇、青蒿内脂等。
青蒿素有显著抗疟作用。但易复发,对红细胞前期及其组织期无效。青蒿素对于抗氯喹的疟原虫感染亦有效,与氯喹之间有低度交叉抗药性。青蒿素能破坏滋养体的膜结构,导致虫体结构的瓦解。青蒿素对动物血吸虫病有效,对血吸虫成虫有杀灭作用,可使虫体肝移。对大鼠华支睾吸虫病亦有良效。青蒿素口服迅速吸收,分布广泛。组织中以胆囊、肝和肾含量最高,排泄较快,有效血浓度维持时间短,故易复发。
临床对间日疟、恶性疟、抗氯喹恶性疟及脑型疟疾均有效。特点是作用快,一般毒、副反应小。琥珀酰还原青蒿素单酯钠(804-Na)可溶于水,能静脉注射抢救恶性脑型疟,效果显著。一般每日肌注青蒿素0.3g,总剂量0.9~1.2g,严重病例首次剂量可加倍。无明显不良反应,病人治疗后,血清谷丙转氨酶、心电图以及非蛋白氮均未见异常。孕妇中心、肝、肾病患者用本品也很安全。青蒿素存在的问题是对妊娠早期妇女的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的可能性。偶见注射局部轻度疼痛。

☚ 地骨皮   青蒿子 ☛

青蒿

青蒿

本品为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 的干燥全草。夏季开花前,选茎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阴干。
本品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直径2~8mm,长30~80cm。表面黄棕色,有纵向棱线,质硬,折断面粗糙,中尖有白色的髓。叶羽状分裂,质脆,易碎裂。花呈复总状花序。具特异香气,味苦。
青蒿为少阳人药。功能为清热、除湿、除蒸。主要用于表热实证,少阳疟疾,也用于少阳头痛,结胸及胸膈烦热,骨蒸潮热。本品的清热之功,如《东医四象新编》荆防泻白散加本品治疗少阳人表热实证及疟疾。本品的清热除烦之功,如《东医寿世保元》荆防导赤散加本品治疗少阳人头痛、结胸及胸膈烦热证。本品的除虚热、除蒸之功,如《东医寿世保元》十二味地黄汤加本品治疗少阳人阴虚发热,骨蒸热。常用量10~30g。

☚ 女贞子   大戟 ☛

青蒿

青蒿

蒙古名毛仁希拉勒吉、乌莫黑希拉勒吉、察日泵。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或 (Artemisiaapiacea Hance)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花开前枝叶茂盛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
本品味苦、辛,性凉,轻、钝、涩、燥。功能为清热,利咽喉,消肿。用于
❶热邪潜于肺,热邪渗于骨:与天竹黄,拳参等配制二十五味竹黄散用。
❷咽喉肿痛,牙龈炎:配成十一味青蒿散、十五味青蒿散、五味青蒿汤等用。
❸天花、疹毒八喉:宜青蒿独味汤,9g,水煎内服。

☚ 巨胜子   葡萄 ☛
000224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