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籍赡国论
主张不通过征税办法而使国用充裕的理财思想。 《管子·山国轨》提出:“不籍而赡国,为之有道乎”?又说:“国轨(指国家财政收支)布于未形据其已成,乘令而进退,无求于民,谓之国轨。”《管子》认为,国家用赋税的办法充裕财政不如用经营工商业的办法充裕财政好,因为“民予则喜、夺则怒”,征赋税给人以“夺”的印象,而经营工商业,寓征敛于价格,既“不见夺之理”(《国蓄》)又可取得比征税还多的财政收入。“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人君知其然,故视国之羡不足而御其财物。 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以上两“予”为“易”义)衣。视物之轻重而御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 (《国蓄》)“人君御谷物之秩相胜,而操于不平之间。故万民无籍,而利归君也”。(同上)《管子》之后,我国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采用过国家专卖、发行货币等税收以外的办法充裕财政,但从没做到“不籍赡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