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师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师法 “诵读”一项,自汉人说起。扬雄《答桓谭书》:“能读千赋则善赋。”清以来又有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话大概是有道理的。熟读则对古人创作之甘苦可体会到,自己很有用处。又,扬雄时,辞赋一体之文字,假使作为语言看,则与当时口语相去太远。因此,就更有读的必要了。(当然,与口语相近的,也要读。)宋黄庭坚说:“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精拔。”熟读则可明瞭文章之细处。南宋时朱熹于《朱子语类》说,要文章好,就要多看。看熟了,然后做出文字来,其意思与语脉方可与古人相近。比如韩文熟读则文近韩,苏文熟读则文近苏。要仔细看,看得熟。——无论骈、散文,都要熟读。宋朝所以有这种理论,是因为自韩愈古文运动以来,一般人重开创。及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辈出,古文已稳定。古文与骈文分为二类。故自北宋,人即看到要学骈文非读不可。至南宋时,更觉散文(古文)虽与口语较近,但仍不一,而且至南宋已有许多可作模范之古文,故须熟读。及清,姚鼐在《与何砚农书》里说:“用功之始,熟读古人之作。”又在《与陈硕士书》中说,学古文的人有两种读法:放声疾读,此其一;缓读,此其二。疾读则可明体势(指结构、语气),缓读则可体会其神味。假使只是默看,则永为外行。桐城派主“因声求气”,他们继承归有光,对表情很重视,故特重语气。而一般文人,是很重体势与神味的。 至于“仿作”一项,《玉海》里引朱子语:“古人作文多模仿前人,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子于《语类》里亦说,“古人有名文字,皆模拟作一篇”,如是,作文章才熟。自魏晋以来皆有此情形,无论诗、文方面皆然。陆机有《拟古诗》,录于《文选》者十二首。向来对陆机《拟古诗》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以为很好,一以为只是假古董,无价值。但我们以为,陆机拟古时只是练习,正与写字临帖一样,而不把《拟古诗》看做成熟的作品。其中意思与遣词完全与古诗一样,没有创作。又,《文选》中有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有人说江淹《杂体诗》较陆机《拟古诗》好,因不是逐首模仿,而是一家一家模仿,其中有所变化。不过,江淹《杂体诗》亦是练习而非创作。楚辞中《九章》等,汉人多有仿作者,亦练习也。 至于“师法”,是把诵读与仿作合在一起。要作诗文,对文字之组织,所谓“开合、呼应、顿挫之法”,必须注意;思路与感情之发展规矩,必要学得,使文字能恰当、经济。重要的是方法而非辞句(固然,辞句亦不能完全不注意),这就是“师法”。特别是明以来,许多人只以古人辞句窜改一二个字,这实在是只能看做练习而不能算创作。所以清人特重学古要师法。 师法汉代太学博士的经说。汉代某一经的大师,如若得到朝廷尊崇,被立为太学博士,则他的经说便称为师法。西汉宣帝时,施仇、孟喜、梁丘贺被立为《易》博士。故皮锡瑞《经学历史》云:“《易》有施、孟、梁丘之学是师法。”朝廷规定太学博士只能依师法传授,违背师法则不用。 师法师长传授的学问,特指汉代的经学传授。汉初博士教授经书俱凭口授,由于口耳相传,虽难免错误,但必遵大师所讲的经说为准绳,遂成师法。如某一经的大师被立为博士后,他的经说便为“师法”。《汉书·胡毋生传》:“惟嬴公守学,不失师法。”胡毋生是汉景帝时的博士,嬴公是他的门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嬴公能传其师胡毋生《公羊春秋传》经说的真谛。 效法 效法象(法象) 拟(拟法;拟范;拟则;希拟) 式(式型;承式;程式;轨式) 范(模范;~山模水)祖(祖法;祖式;祖述;师祖) 蹑(蹑景) 则(则效;则象) 仪(仪刑;仪形) 楷(楷法) 宪 体 师 法程 宗法 取法 规模 义行 比义 追踪 追迹 师道 学样 法效 ☚ 仿效 趁着 ☛ 师法中国古代传授经义之法。特指汉代的经学传授。汉初经学皆赖口头传授,老师所传授的,弟子学习时不敢有一字出入,故西汉时强调师法。西汉时某一经学的大师,被立为博士后,他的经说被称之为师法。 师法師法shī fǎ效法学习。《存存斋医话稿》:“然观古人书,立论处方,平正通达,便足师法。”《留香馆医话》:“近代三衢雷氏《时病论》,论列綦详,大可师法。” 师法学术类名词。原意为师承效法,见《荀子·儒效》、《书·皋陶谟》。汉代特指经学传授。某一经的大师,被立为博士后,他传授的经说,便叫“师法”,弟子传经必须谨守其师之教,不得一字出入,更不能任意更改或参杂异说,壁垒极为森严。《汉书·胡母生传》:“惟嬴公守学,不失师法。”称颂嬴公能守其师景帝时博士胡母生所传之《公羊春秋》;反之,则不被信用,也无资格做博士。汉宣帝曾以孟喜“改师法”为由,拒绝众人推荐孟喜补博士缺的建议(详见《汉书·儒林传》)。东汉郑玄注经,不专取一家之言,师法的界限乃逐渐消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