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布特哈八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布特哈八旗清代八旗军之一。自康熙(1662—1722)年间以布特哈地区 (今黑龙江省嫩江一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诸“打牲部落”的原有血缘组织为基础,依照满洲驻防八旗制度,陆续编旗设佐而成, 佐领多为氏族首领。雍正(1723—1735)末年始正式规定八旗旗色。统属于布特哈总管衙门。后由于丁口繁衍和官兵经常被调往各地征战以及移居黑龙江城(今爱珲县城南六十里爱珲乡)、墨尔根(今嫩江县)、齐齐哈尔等城驻防巡边,旗佐组织和数目多有变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以嫩江为界分东、西路布特哈。各分组八旗,设总管一人,掌本路旗属事宜。 布特哈八旗清代八旗组织建置之一。以诸打牲部族人丁的原有血缘组织为基础,依照满洲八旗制度,陆续编旗设佐而成,佐领多为氏族首领。嫩江流域一带,明属奴儿干都司辖境,清初索伦、达斡尔、鄂伦春等打牲部落杂居于此。总名布特哈(满语音译,意为“渔猎”),译言打牲处。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索伦(鄂温克)、达斡尔总管2员、副总管6员(后增为16员),初辖佐领38员等。二十八年(1689),置总管衙署于嫩江西岸宜卧齐地方(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三十年,增设满洲总管1员,共同辖理此驻防八旗事务。雍正(1723—1735)末年,始正式规定八旗旗色,统属于布特哈总管衙门。迄嘉庆十三年(1808),此八旗已设索伦佐领47,达斡尔佐领39,鄂伦春佐领11,共97佐领(《布特哈志略》载为92佐领),辖4033户、18933人(此内不计雅发罕鄂伦春,这种步猎人散居深山密林,不入八旗)。光绪二十年(1894),并3总管改置副都统1员,移其衙门于嫩江东博尔多站地方(今黑龙江省讷河县境内)。三十二年(1906),撤副都统,就其旗屯座落以嫩江分界,划为东西两路布特哈,分建八旗,各设总管1人以治。东路总管衙署仍在博尔多,民国初年改设总办1人,办理旗属生计;西路总管衙署仍在宜卧齐。民国四年(1915,一说十年,或说七年)四月,设置布西设治局,西路总管衙门与之并存,同城办公,其总管仍理旗属事务,归黑龙江省直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